大医精诚网 首页 古籍
订阅

古籍

女科指掌-胎前药忌群队
【歌】胎前最忌药成群,识者须将气血分,气病惟宜枳壳散,血虚内补可为君。 【论】张子和曰:治妇人病必先问月水及娠,不可纯用破气行血之药,恐伤胎于疑似之间也。许学士曰:妊娠惟在抑阳助阴,然胎前药最忌群队, ...
分类:    2015-12-8 22:56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四 胎前门-风痉
(痫) 〔大〕妊娠体虚,受风而伤太阳之经络,后复遇风寒相搏,发则口噤背强,名之曰痉。 又云: ,其候冒闷不识人,须臾自醒,良久复作,谓之风痉。一名子痫,亦名子冒,甚则反张。 〔薛〕前证若心肝风热,用钓藤汤 ...
分类:    2015-12-8 22:56
女科指掌-胎前宜健脾养血开郁补肾
【歌】脾肾虽分先后天,阴阳气血总相兼,瘦人过动宜清理,自汗滋阴合自然,怒气伤肝常呕逆,胎元不运懒多眠,惟宜开郁安胎气,养血和中疾自痊。 【论】脾为后天之长,肾为先天之原。有孕则碍脾,以致运化迟而生湿, ...
分类:    2015-12-8 22:56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四 胎前门-螈
〔薛〕螈者筋脉急而缩也, 者筋脉缓而伸也。一缩一伸,手足相引搐搦不已。大抵与婴孩发搐相似,谓之螈 也。此证多属风,盖风主摇动。骆龙吉云:心主脉,肝主筋,心属火,肝属木,火主热,木主风,风火相炽,则为螈 ...
分类:    2015-12-8 22:56
女科指掌-安胎饮加减活法
【歌】安胎饮里紫苏甘,大腹砂仁桔藿堪,芩术归苓姜水煮,胎前诸症可相参。恶阻停痰半夏宜,茯苓甘草藿陈皮,砂仁大腹同香附,苏叶生姜功最奇。胸满心疼号子悬,葱头枳壳可同煎,砂仁大腹甘苏叶,白术黄芩应避嫌。口 ...
分类:    2015-12-8 22:55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上 胎前-恶阻
恶心、头眩、恶食、择食是也。 怀娠两月,宜绝医药。妊娠一月,足厥阴脉养之;二月足少阳脉养之,多致恶心、头眩、喜酸,俗为之病儿,非医药所治,治之则愈甚,待其自安可耳。 怀娠一月,不须安胎。胎未成而呕吐,母 ...
分类:    2015-12-8 22:55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四 胎前门-眩晕
消风散 治妊娠肝脏热毒上攻太阳穴,胸膈涎壅,头旋目晕,或腮项肿核。 石膏( ) 防风(去芦) 川羌活(去芦) 甘菊花(去枝梗) 川芎 羚羊角(镑)当归(酒浸,去芦) 大豆黄卷(炒) 荆芥穗 白芷(各一钱) 炙甘草 ...
分类:    2015-12-8 22:55
女科指掌-脉法
《内经》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又曰:妇人足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又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秦越人曰:三部浮沉正等,按之不绝者,有妊也。崔紫虚曰:阴搏于下,阳别于上,气血调和,有 ...
分类:    2015-12-8 22:55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上 胎前-子烦
烦症有四:肺虚而火乘之,心烦也;停痰积饮,恶闻食气,胸中烦也;但热而烦,虚烦也;气郁不舒,频吐涎沫,胎动不安,子烦也。 心肺虚热。阴既养胎,孤阳独旺,心肺虚热,故烦,宜清心肺。 心惊胆怯。受胎后,血气壅 ...
分类:    2015-12-8 22:55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四 胎前门-惊悸
吴丞妻孕而惊,遂病悸。医以为病在中,神越焉,无可为。沈宗常以为胆伤耳,俾服抱胆丸而愈。 大圣散 治妊娠怔悸,睡里多惊,腹胁膨胀,坐卧不宁。 白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 黄 (去芦,蜜炙) 当归(去芦,酒 ...
分类:    2015-12-8 22:55
女科指掌-恶阻
【歌】恶阻生于二月时,心烦闷乱食难施。胚胎经隧多壅塞,浊气攻冲运化迟,气郁停痰兼胃实,虚寒肝火并忧思,大都止呕调脾胃,顺气和中最得宜。 【论】恶阻者,谓妊娠吐呕、恶心、头眩、恶食、择食是也。《产宝》谓 ...
分类:    2015-12-8 22:55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上 胎前-子悬
胎气不和,上凑心腹,致胀满痞闷,疼痛不安。 浊气上冲而心腹痛。宜疏气舒郁,紫苏饮。(散三。) 胎热气逆。孕在三月,君相二火养胎,致胎热冲心而痛。紫苏饮。(散三。)若胎上攻心,不知人事。宜调中和气饮。(寒 ...
分类:    2015-12-8 22:55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四 胎前门-喑
〔大全〕孕妇不语,非病也。间有如此者,不须服药,临产月但服保生丸、四物汤之类,产下便语得,亦自然之理,非药之功也。医家不说与人,临月则与寻常之药,产后能语,则以为医之功,岂其功也哉。黄帝问曰:人有重身 ...
分类:    2015-12-8 22:55
女科指掌-子烦
【歌】内心焦烦号子烦,金为火烁是根源。心烦肺热多消渴,若是胸烦呕吐翻,郁闷不舒胎气热。但烦无疾是虚烦,若兼恍惚心惊悸,竹也门冬不可喧。 【论】妊娠苦烦闷者,以四月受少阴君火以养精,六月受少阳相火以养气 ...
分类:    2015-12-8 22:55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上 胎前-子肿
气壅成湿,湿气上行,面目故肿。子肿肿在头面;子满肿在遍体;子气肿在下体。 脾胃气虚。土气不和,不能制水,水气不化,停积于中而溢于外则肿。白术散。(和十八。)六君子汤。(补一。) 感犯风寒。紫苏饮去白芍, ...
分类:    2015-12-8 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