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当代教育的文化冲突
2015-12-18 18:49| 发布者: 亮仔| 查看: 1| 评论: 0
中医当代教育的文化冲突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330006) 当代中医教育从上世纪50年代末算起,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中医界对其效果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肯定者可以列举若干数据:如培养本科生、硕士、博士各多少,成长为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博导、院士多少等等,成绩蔚为壮观。否定者则甚至悲观到哀叹:“辛辛苦苦四十年,培养中医掘墓人”!这样强烈的意见对立为什么会产生?它对当代中医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什么问题?笔者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这一视角,来试作探讨。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 上世纪50至70年代,中医队伍有自己的佼佼者,如蒲辅周、岳美中、秦伯未等。用今天的称谓,叫“学术带头人”。他们在中医临床与学术研究上成为中医界的楷模,在他们的培育下,数以千计的新一代中医成长起来。这其中的佼佼者,当以王永炎院士为代表。应该说是 “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是,比较师生两代的知识结构与学术取向,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的。就其对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的掌握运用而言,学生显然远胜于先生。但就中医临床与传统学术的造诣而言,学生是青出于蓝,还是略逊一筹,还是师生各行其道呢?如果更将目光延伸到王院士的学生辈,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学术轨迹与蒲、岳、秦等师祖辈已渐行渐远。设想他们中的佼佼者再成长为“学术带头人”时 ...... |
上一篇:后顾下一篇:中医现代化与中医学的还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