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向调气止咳法治疗内伤咳嗽经验
2015-12-4 05:35| 发布者: 科技| 查看: 19| 评论: 0|原作者: 程皖 文章来源: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程皖 文章来源: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咳嗽是内科的常见病证,临床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韩明向教授祛风法治疗外感咳嗽的学术经验,笔者已撰文总结。内伤咳嗽除肺脏自病外,多由他脏及肺所致。韩师认为内伤咳嗽由肺、脾、肾、肝、心五脏气化失调,肺气上逆所致。如《医贯》指出:“咳嗽者,必责之于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于脾,而反归重于肾。”《万病回春》有“自古咳嗽十八般,只有邪气入于肝”之说,《素问.六元正经大论》曰:“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而《千金方.咳论》指出:“咳家,其人脉玄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由此观之,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其病位在肺,与五脏六腑皆相关。韩师认为内伤咳嗽病机主要与肺阴虚损、脾气失健、肝气失调、肾不纳气、心阳气虚及水气犯肺等气机失调有关,故临床采用调气止咳法治疗内伤咳嗽。笔者就其学术经验,整理如次。 1 养肺气 肺主秋令,有肃降功能,喜清虚和降,苦于上逆。肺虚咳嗽,临床多表现为肺阴虚损之咳嗽,如汗、下太过,或外感温热,失治或治之不当,日久不愈,耗伤肺阴,肺阴亏虚,肺失滋润而生燥热,肺气上逆而咳。其临床特征为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拟养肺气为主,韩师喜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2 健脾气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土不能生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嗽;若脾气亏虚,生气不足则肺失资助,使肺气亦虚,治节渐衰而致咳嗽;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以致积久生热,酝酿成痰,痰热之气蒸于肺而致咳嗽;若久病不愈,伤及脾阳,气不化水,寒饮内聚,上凌于肺则咳嗽。其临床特征为咳嗽,痰多清稀,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腹胀,大便溏泻,舌淡胖苔白或薄白,治拟健脾气为主,韩师多用六君子汤、异功散、二陈汤加减。 3 疏肝气 肝与咳嗽之证有着密切的关系。肝主疏泄,条达全身之气机,主藏血,在病理条件下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或升动太过。肺主气,司呼吸,其功能是依赖气机的正常宣发肃降而进行的,病理情况下,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则以呼吸不利,津失输布为主要临床表现。肝与肺升降相因,气血相依,经络相连,故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疏泄失司,气机升降失和,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或肝经实热,循经上扰,犯肺刑金,则肺失清肃而咳。或肝经实火,灼津为痰,痰浊犯肺,壅塞肺气,上逆为咳。其临床特征为咳嗽剧烈,两胁胀满,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病情每因情绪变化而波动,喜叹息,舌红苔薄黄,脉弦,正如《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剧则两胁下痛”。治拟疏肝气为主,韩师擅用逍遥散、黛蛤散加减。
[1] [2] 下一页
4 纳肾气 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为先天之根本,肾主纳气,肺主呼气,正如《杂病会心录》指出:“内伤之咳,不独肺金为患,《经》谓肾脉多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而肾与肺又属母子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肾虚咳嗽,多因肾阳不足,肾不纳气,水湿上泛所致。其临床特征为咳嗽气喘,动则尤甚,咳时遗溺,痰多清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脉沉细。治拟纳气为主,韩师主用肾气丸加人参、蛤蚧、胡桃肉、补骨脂等治疗。 5 温心气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气被伤,心阳不振,不能温通血脉,则肺脉失于心阳之温通致肺气上逆而咳。其临床特征为咳嗽,咯痰清稀而量少,胸闷心悸,或胸部隐痛,甚则气喘不得平卧,形寒肢冷,舌苔薄白,脉沉迟。治拟温心气为主,韩师每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加减。 6 利水气 肺具有输布津液及通调水道之功能,如肺气郁滞,不能宣通布散水液,气不布津,饮停胸胁上迫于肺而致咳嗽,其临床特征为夜间发作性咳嗽气促,胸胁胀满疼痛,或面目浮肿,舌苔白滑,脉弦滑。正如《医部全录.二百四十五.咳嗽门.方》指出:“葶苈散,治咳嗽面目浮肿,不得平卧,涕唾稠粘”。治拟利水气为主。韩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车前子、五茄皮等。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