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内科医案 查看内容

内科医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内科 >> 内科医案

韩明向调气止咳法治疗内伤咳嗽经验

2015-12-4 05:35| 发布者: 科技| 查看: 19| 评论: 0|原作者: 程皖 文章来源: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程皖 文章来源: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咳嗽是内科的常见病证,临床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韩明向教授祛风法治疗外感咳嗽的学术经验,笔者已撰文总结。内伤咳嗽除肺脏自病外,多由他脏及肺所致。韩师认为内伤咳嗽由肺、脾、肾、肝、心五脏气化失调,肺气上逆所致。如《医贯》指出:“咳嗽者,必责之于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于脾,而反归重于肾。”《万病回春》有“自古咳嗽十八般,只有邪气入于肝”之说,《素问.六元正经大论》曰:“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而《千金方.咳论》指出:“咳家,其人脉玄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由此观之,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其病位在肺,与五脏六腑皆相关。韩师认为内伤咳嗽病机主要与肺阴虚损、脾气失健、肝气失调、肾不纳气、心阳气虚及水气犯肺等气机失调有关,故临床采用调气止咳法治疗内伤咳嗽。笔者就其学术经验,整理如次。

1 养肺气

肺主秋令,有肃降功能,喜清虚和降,苦于上逆。肺虚咳嗽,临床多表现为肺阴虚损之咳嗽,如汗、下太过,或外感温热,失治或治之不当,日久不愈,耗伤肺阴,肺阴亏虚,肺失滋润而生燥热,肺气上逆而咳。其临床特征为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拟养肺气为主,韩师喜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例1.刘某,男性,51岁,1997年8月14日初诊。反复咳嗽5年余,近发3月余,刻下干咳少痰,黄白相兼,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不爽,乏力,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拟补肺气,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生地黄各15g,麦冬、川贝母、杏仁、炙紫菀、款冬花、炙百部、黄芪各10g,白术20g。服7剂咳嗽诸症轻减,继用15剂而愈。

2 健脾气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土不能生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嗽;若脾气亏虚,生气不足则肺失资助,使肺气亦虚,治节渐衰而致咳嗽;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以致积久生热,酝酿成痰,痰热之气蒸于肺而致咳嗽;若久病不愈,伤及脾阳,气不化水,寒饮内聚,上凌于肺则咳嗽。其临床特征为咳嗽,痰多清稀,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腹胀,大便溏泻,舌淡胖苔白或薄白,治拟健脾气为主,韩师多用六君子汤、异功散、二陈汤加减。
  
例2.曹某,女,4岁,1999年2月28日初诊。平素易反复感冒,易出汗,曾诊断为弓形体病,巨细胞包涵体病。治拟健脾气,化痰止咳,六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黄芪20g,白术、陈皮、茯苓、法半夏、炙百部、款冬花、炙紫菀各10g,杏仁、防风、前胡各8g。服7剂后诸症明显轻减,仍易感冒,易出汗,上方去前胡,加五味子、太子参各10g,服14剂以巩固疗效。

3 疏肝气

肝与咳嗽之证有着密切的关系。肝主疏泄,条达全身之气机,主藏血,在病理条件下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或升动太过。肺主气,司呼吸,其功能是依赖气机的正常宣发肃降而进行的,病理情况下,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则以呼吸不利,津失输布为主要临床表现。肝与肺升降相因,气血相依,经络相连,故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疏泄失司,气机升降失和,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或肝经实热,循经上扰,犯肺刑金,则肺失清肃而咳。或肝经实火,灼津为痰,痰浊犯肺,壅塞肺气,上逆为咳。其临床特征为咳嗽剧烈,两胁胀满,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病情每因情绪变化而波动,喜叹息,舌红苔薄黄,脉弦,正如《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剧则两胁下痛”。治拟疏肝气为主,韩师擅用逍遥散、黛蛤散加减。
  
例3.刘某,女,36岁,1997年9月14日初诊。咳嗽2月余,痰少或干咳无痰,时有刺激性呛咳,两胁胀满,口苦咽干,追问病史,发病前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且每于经前或情绪变化时咳嗽加重,舌红苔薄,脉细弦。治拟疏肝气,宣肺化痰。逍遥散加减:柴胡、郁金、白芍、全当归、青皮、陈皮、青黛、炒黄芩、杏仁、炙百部、款冬花各10g。服7剂后咳嗽减轻,继服原方10剂症状缓解。

[1] [2] 下一页

    4 纳肾气

    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为先天之根本,肾主纳气,肺主呼气,正如《杂病会心录》指出:“内伤之咳,不独肺金为患,《经》谓肾脉多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而肾与肺又属母子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肾虚咳嗽,多因肾阳不足,肾不纳气,水湿上泛所致。其临床特征为咳嗽气喘,动则尤甚,咳时遗溺,痰多清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脉沉细。治拟纳气为主,韩师主用肾气丸加人参、蛤蚧、胡桃肉、补骨脂等治疗。
      
    例4.孟某,男,59岁,1998年12月3日初诊。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病史10余年,反复咳嗽,咳痰,咳时遗溺,伴胸闷气喘,动则尤甚,腰膝酸软,夜尿多(4~5次),舌淡脉沉细。治拟纳肾气,化痰平喘。肾气丸加减:生地黄、山茱萸、泽泻、丹皮、胡桃肉、补骨脂、款冬花、炙紫菀各10g,附片、浙贝母各8g,肉桂6g,蛤蚧研粉装胶囊吞服,每次2粒,每日3次。服10剂后咳嗽气喘明显减轻,继用20剂以巩固。

    5 温心气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气被伤,心阳不振,不能温通血脉,则肺脉失于心阳之温通致肺气上逆而咳。其临床特征为咳嗽,咯痰清稀而量少,胸闷心悸,或胸部隐痛,甚则气喘不得平卧,形寒肢冷,舌苔薄白,脉沉迟。治拟温心气为主,韩师每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加减。
      
    例5.孙某,男,68岁,1999年1月24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20余年,气喘5年,再发加重1月余,刻下咳嗽气短,心悸胸闷,不能平卧,咳痰清稀量少,口唇轻度紫绀,四肢不温,双下肢浮肿,舌淡苔薄,脉沉迟。X线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治拟温心气、止咳平喘。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桂枝、茯苓、白术、汉防己、车前草、太子参、炙百部、前胡、杏仁各10g,煅龙骨、煅牡蛎各15g,附片、炙甘草各8g,服药2W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诊每因受凉而发,继用上方加减治疗。

    6 利水气

    肺具有输布津液及通调水道之功能,如肺气郁滞,不能宣通布散水液,气不布津,饮停胸胁上迫于肺而致咳嗽,其临床特征为夜间发作性咳嗽气促,胸胁胀满疼痛,或面目浮肿,舌苔白滑,脉弦滑。正如《医部全录.二百四十五.咳嗽门.方》指出:“葶苈散,治咳嗽面目浮肿,不得平卧,涕唾稠粘”。治拟利水气为主。韩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车前子、五茄皮等。
      
    例6.陈某,男,45岁,1999年4月15日初诊。咳喘半月余,咳嗽,咯少量白色泡沫样痰,气喘不能平卧,右侧胸胁胀满疼痛,深呼吸及转侧时尤其,舌苔白滑,脉弦滑,X线胸片示:右侧胸腔积液。治拟利水气,化饮平喘。葶苈大枣汤加减:葶苈子、五茄皮、桂枝、川芎、杏仁、款冬花、泽泻各10g,猪苓、茯苓各15g,车前子(包)20g,浙贝母8g,大枣8枚。服5剂后症状明显改善,继服上方14剂症状基本缓解。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