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礼治疗异位性皮炎验案
2015-12-4 13:32| 发布者: 雪贝贝| 查看: 19|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张志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副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张志礼教授1955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医疗系,1959年参加北京市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1987年任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9月任全国中医皮肤病医疗中心主任。曾师从我国三大皮肤病专家之一著名老中医赵炳南(另外两人是顾伯华和朱仁康),是赵炳南的学术继承人(皮肤病专家张作舟也是赵老弟子),整理出版《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四十余年来共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主编出版了7部专著。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皮肤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白塞氏综合症等,并有较深的研究,对于银屑病、皮炎、湿疹等疗效显著。1990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中医人网站特转载张志礼教授治疗异位性皮炎验案四则,以飨读者。 案一:张某,男,5个月. 患者出生后1月余面颊和前额部发生红色丘疹,时而加重,久治未愈,近一个月用肥皂洗后加重,发展至颈部,面部和前胸,皮损红肿流水,来我院诊治。患者平素人工喂养,多食善饥,哭闹不安,大便干燥。 诊查:头、面、前额皮肤潮红,轻度水肿,表面密集米粒大丘疹和水疱,部分糜烂渗出不止。前胸和颈部,四肢也红散在的红斑,丘疹和水疱。舌红,苔白腻,脉微数。 西医诊断:婴儿湿疹(急性期) 中医诊断:奶癣 辨证:脾虚湿滞,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除湿,健脾消导 处方: 黄芩6 白癣皮6 马齿苋10 栀子6 竹叶3 茯苓皮10 生地10 生白术6 枳壳6 炒莱菔子6 鸡内金3 7副,外用马齿苋煎水湿敷面部,祛湿散15,甘草油30调敷。颈胸和四肢皮疹用去炎松加黄连膏混合外用.。并予扑尔敏每晚2毫克内服。 二诊:服上药7副,头面水肿渐消,渗出停止,仍然有潮红丘疹脱屑,大便已通。改用去炎松加黄连膏混匀薄敷。内服方去茯苓,生地加丹皮6,再服用7副。 三诊:皮疹消退,残留轻度脱屑。继服小儿香桔丹、导赤丹调理,黄连膏外用消除残留皮损。
[1] [2] [3] [4] 下一页
案二:高某,女,5岁. 患者1岁时患湿疹,5年来时轻时重,缠绵未愈.面部皮肤经常粗燥,不光泽,瘙痒不休,平素大便先干后稀,常不成形,纳差,面色黄. 检查:面部皮肤粗燥,双侧外耳结黄色痂皮,颈部四肢和躯干均可见散在丘疹,血痂和融合成片的脱屑斑块,轻度肥厚.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缓. 西医诊断:异位性皮炎 中医诊断:四弯风 辨证:脾虚湿滞,肌肤失养 治法:健脾除湿消导,润肤止痒 处方; 白术6 枳壳6 生苡米10 焦槟榔6 焦三仙10 炒莱菔子6 黄芩6 马齿苋10 白癣皮10 苦参6 生甘草6 7 副 局部5%黑豆榴油软膏,黄连膏各半混匀外用. 二诊:皮疹大部分变平,四肢屈侧残留少数肥厚皮损,仍痒,面部恢复正常,前方去黄芩,甘草,加当归6g,赤勺6g 14 副 三诊:皮肤正常,不痒.用小儿香桔丹调理巩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案三:佟某,男,16岁. 患者面部和四肢皮疹15年.自1岁时开始患湿疹,时轻时重.15年来曾多次治疗,一直未愈,全身皮肤干燥,痒甚,平素心烦,口干,大便干燥,数日一行. 检查:面部,颈部皮肤粗燥,轻度脱屑,口周皮肤淡白有糠状脱屑,四肢屈伸侧均可见皮肤增厚,表面有干性丘疹和散在抓痕血痂,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异位性皮炎 中医诊断:四弯风 辨证;脾虚血燥,风湿蕴阻,肌肤失养 治法:健脾消导,养血祛风,除湿止氧 处方: 白术10 枳壳10 焦槟榔10 焦三仙30 当归10 赤白芍各10 首乌藤30 苦参15 白癣皮30 防风10 熟军10 全栝楼15 14副 另每晚加服扑尔敏4毫克,局部外用黄连膏 二诊: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干,隔日一行,面部皮肤稍光滑,四肢皮肤仍粗燥,脉沉缓,舌淡,有齿痕.前方去熟军,防风,加莱菔子10,川芎10 4副 三诊:皮肤明显光滑,面部,颈部皮肤基本正常,不痒,饮食二便正常,家长诉患者的皮肤以一年以来从未如此光滑,仍用前方调理巩固疗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案四 赵×,女,15岁,1991年10月1 1日初诊。 病史:患儿自幼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痒甚,抓后流黄水,时轻时重,久治不愈。平素体弱,食欲缺乏,饭后腹胀,大便数日不行。其父有“哮喘”病史。 检查;面色苍白,眼周黑晕,眉弓处皮肤粗糙、脱屑,全身皮肤干燥,躯干四肢毛孔角化呈“鸡皮”样外观,双小腿外侧可见鱼鳞样皮损,躯干、四肢散布点片状淡红色丘疹,肘窝、胭窝处皮疹融合成片,粗糙脱屑,多处抓痕、血痂,部分皮损糜烂,渗出黏液、脓血,结黄痂,舌质淡,舌体胖嫩,舌边有齿痕,苔白,脉缓。 西医诊断:异位性皮炎。 中医诊断:四弯风。 辨证:脾虚湿滞,肌肤失养。 治则:健脾除湿消导,养血润肤止痒。 处方:薏苡仁、白鲜皮、首乌藤各30g,苦参15g,当归、白术、枳壳、炒莱菔子、厚朴、生地黄、赤芍、白芍各10g。 甘草油调祛湿散、化毒散外用于糜烂渗出皮损,黄连膏和去炎松软膏等量混匀外用于干燥皮损。 二诊:服上方14剂,瘙痒已止,大部分皮疹消退,糜烂渗出停止,痂皮脱落。继续一诊治疗。 续服1个月后,皮肤接近正常,粗糙、脱屑减轻。继以小儿香橘丹、消食丸等内服巩固疗效。 总结:异位性皮炎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过敏性皮肤病。多数患者的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病史。一般临床上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或成人期。婴儿期常表现为婴儿湿疹,儿童期表现为亚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改变,多发在四肢的屈侧,以肘窝和腋窝明显。青少年表现类似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具体为广泛的皮肤粗燥、脱屑、轻度的肥厚苔癣化。我在治疗此病时特别重视其与脾胃的关系。异位性皮炎或先天遗热,或后天喂养失调,集中表现为脾虚胃热,运化失职,胃肠积热,湿热蕴蒸。病例一表现为脾胃虚弱而有以热象为主,同时考虑到婴儿纯阳之体,忌用大热大补之品,所以用白术,苡米,枳壳健脾益气;炒莱菔子、焦槟榔、鸡内金导滞醒脾;白癣皮、马齿苋、茯苓皮除湿热;黄芩、栀子、竹叶清热。病例二和三都是婴儿湿疹缠绵不愈,导致血虚化燥而肌肤失养,因此处方中以健脾消导治本,其中白术陪枳壳健运脾气,喜广泛用于各种皮肤病中,焦槟榔、焦三仙、炒莱菔子是针对遗传过敏性湿疹的辨病用药。同时用当归、赤白芍、首乌藤羊血润肤;同时配用黄芩、白癣皮、苦参、马齿苋清热除湿治标,使病情逐渐好转以致于不复发,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重要意义及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