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 发表于 2004-11-23 10:29:38

【连载】儒释道学医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系指阴液(精、血、津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一章三节《阴阳互损》
如是我闻:“阴亏阳亏,阴阳两亏,气血两亏”。
才子批:今知阴乃“精、津、血”,阳岂非气乎?如是,阴阳两亏才是真正气血两亏。阳者,气乎?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14时46分

糖糖 发表于 2004-11-23 10:37:28

【连载】儒释道学医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和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概括。
   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
                   一章四节《阴阳失调》
上文“阴阳失调出现、、、和等情况,”,书中漏写,情况不明
如是我闻:四象阴阳老少,阳虚、阴虚、阳盛、阴盛对应四象少阳少阴老阳老阴。
才子按:
少阳:阳气不足故为阳虚,保内而失外,故外寒。此处原书作“外实”,疑为别字。
少阴:阴气不足故为阴虚,保外而失内,故内热。此处原书作“外实”,疑为别字。
老阳:阳气太足故为阳盛,阳益于外,故外热。
老阴:阴气太足故为阴盛,阴于内,故内寒。
才子批:疑阳自内生,阴从外入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0时41分

糖糖 发表于 2004-11-23 10:46:35

【连载】儒释道学医

   您说:【少阳:阳气不足故为阳虚,保内而失外,故外寒。】为何阳气不足故为阳虚,会保内而失外,此处的内、外,会是指体内、体外?可是,阴阳二气,不都是在体内?

糖糖 发表于 2004-11-23 15:00:35

【连载】儒释道学医

    一章七节《阴阳亡失》
    如是我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才子批:阴阳,乃是《内经》开始就讲的内容,今观之,死生不过阴阳尔。
    撰写人解释:一物一太极,人也是如此。阴阳匀平,才是 【平人】也就是健康的人。阴阳二气乃是与生俱来,只是需要后天的补充,人才能长大,等到阴阳两气消耗殆尽,人也就死亡了。

糖糖 发表于 2004-11-23 21:38:33

【连载】儒释道学医

    阴损及阳,系指是因阴液(精、血、津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系指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一章三节《阴阳互损》
如是我闻:“阴亏阳亏,阴阳两亏,气血两亏”。
才子批:今知阴乃“精、津、血”,阳岂非气乎?如是,阴阳两亏才是真正气血两亏。阳者,气乎?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14时46分

儒释道 发表于 2004-11-23 21:55:15

【连载】儒释道学医

揆度阴阳者,民间中医论坛 紫极先生 乃是当世高人。糖糖有什么疑问,都可以问问他。

糖糖 发表于 2004-11-23 22:00:30

【连载】儒释道学医

   可是,我只是个中医的初学者,他会答复我的问题吗?

糖糖 发表于 2004-11-23 22:08:06

【连载】儒释道学医

                  阳偏盛
   阳主动,主升而为热,所以阳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阳胜的病机,多指阳气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进一步发展,可成为阳盛阴虚之证。
    阳胜的形成,多因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阴偏盛
   阴主静,主内收而为寒,故在阴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代谢低下,热量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等阴寒内盛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阴偏胜,多指阴邪偏盛而阳气未衰的寒实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阳虚,则成为阴盛阳虚之证。
    阴胜的形成,多因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夹杂。此外,阴寒之邪壅盛,日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虚衰,出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减退情况,此即“阴胜则阳病”。
               
            一章五节《阴阳偏胜》
如是我闻:病邪侵入人体,必从其类,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才子批:“必从其类”乃阳愈阳,阴愈阴也!久之,阴阳相克,弱者病也。
二○○四年四月四日星期日0时9分

糖糖 发表于 2004-11-23 22:36:06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23 10:42pm 第 1 次编辑]

                  感谢紫极先生提供:
   伤寒之下,诸子皆多阐术,仍不出《内经》之旨。自叶天士出,发明温病之论,后习叶学称时医者,举温病欲抗伤寒,以为寒热两大法门,诸病皆用清轻,如隔靴之挠痒,至病疾甚,无力回天,时医竞可断死期。居世之喜其乖巧,信其断言,时医者大流行。为时医者,可不念思求经旨,发演其所知,承温病指南,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以某病用某方,某方用某药,某时见某证,某证为不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以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难矣!且医死之人愈多,断死期之愈确,愈可成就名医,岂不怪哉!自时医出,古医败矣!
   且但观西医,舍本逐末,不识气化,岂知神明,万病动言之皆曰细菌,所医之法若枪炮,虽杀菌有数,但自死无量,至使菌群之失调,抵抗力下降,长此以往,人将非人。病者死于西医者尤甚时医。
    观今居世之人亡,寿终正寝者十之一,天灾人祸者,十之二,死于病疾者,十之七。病疾不能自医,必委之于医,初病即入膏肓,万不及一,因自误小病不医而转不治者,十之一,余皆医所误也,误之又误,至于医刃不见血, 岂不痛哉!且西医经济,为利是图,失大医精诚之志,视人命如草芥,一人之病亡,一家之败落,惜乎!是因愤笔疾书新“伤寒”之缘也。中华古医道之有薪,何患于天上人间!

糖糖 发表于 2004-11-23 22:37:18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23 10:41pm 第 1 次编辑]

               感谢紫极先生提供:
                  阴阳第二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阴阳立,阳动而阴静。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复动。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阳化气,阴成形。阳极变形,阴极变气。阳者气之终,阴者气之始,阳者形之始,阴者形之终。
    阴极而动,动则气生,外于阳。故曰:阴者气之始,阳者气之终。阳极而静,静则形成,内于阴,故曰:阳者形之始,阴者形之终。此形散为气,气聚成形。
    太极生两仪,阴阳动静具。有运动中的阴阳过程,谓之动态阴阳。有静止时的阴阳部位,谓之静态阴阳。
   万物皆有质与能,谓之形与气。聚成形,谓之阴,散为气,谓之阳。阳聚成阴,阴散为阳。形聚于内,气散于外。内外皆有部,此言静态阴阳。气多者谓之阳部,形多者谓之阴部。中间唯有一物,气与形,谓之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考阴阳之本字,左为“阜”。“阳”从“日”有光,“阴”从“云”无光。“阜”上有光谓之阳,无光谓之阴。光自天来,由日而出,引申为天为阳,地为阴。近日点为阳,远日点为阴。可见为阳,不可见为阴。光明为阳,黑暗为阴。此皆静态阴阳。
    (人)观察,光自天来,来者为至。无光时,好似离我而去。推出: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阴阳别论篇第七)
至去论阴阳,为动态阴阳。
    无论动静阴阳,不过只是状态而已,中间只存在一精。静态阴阳为精的存放形态,动态阴阳为精的运动过程。
    设天地云雨。天上有云,地上有水,云从气,水从形,故天为阳部,地为阴部。地面水化蒸汽上升,阴散为阳,气散于外,升之于天,地为气之始,天为气之终。蒸汽升天谓之云,云聚成雨,阳聚为阴,形聚于内,降之于地,天为形之始,地为形之终。雨降于地谓之水。此皆静态阴阳。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推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阳部降于阴部,谓之气流。阴部升于阳部,谓之气腾。蒸汽谓气腾,降雨谓气流。气流与气腾的过程,便是动态阴阳。中间唯有一精,谓之水。阴阳不过是状态而已,并不存在阴与阳两种物质。
    气之与形,合而为精。在动态阴阳中,精多处为阳,精少处为阴。阴阳的运动,总是从精多(阳)向精少(阴)处运动。即是运动之始为阳,运动之终为阴。此与静态阴阳稍有别。静态阴阳中,气为阳,形为阴。动态阴阳中,精多为阳,精少为阴。
    从地而看,气腾为离地远去,去者谓阴。气流为至地而来,至者谓阳。
    为何会有气腾与气流两种状态?

    地相对于天,水(精)多,地面水化蒸汽上升,地为阳,天为阴,从地而言为去为阴,从天而言为至为阳。天相对于地,水(精)多,云聚成雨,降之于地,天为阳,地为阴,从天而言为去为阴,从地而言为至为阳。动态阴阳的运动,从运动之始看,总是从精多(阳)处,以去(阴)的形式,运动到精少(阴)处。从运动之终看,总是从精多(阳)处,以至(阳)的形式,运动到精少(阴)处。
    静态阴阳中,精的运动,可从阴到阳,也可从阳到阴。动态阴阳中,精的运动,总是从阳到阴。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http://37tcm.com/cgi-bin/topic.cgi?forum=42&topic=13&show=0

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查看完整版本: 【连载】儒释道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