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儒释道学医
7.5.1风气内动:属肝肝阳化风:水不涵木,阳浮阴亏,阴不至阳,亢而生风。
热极生风:热病之极,其风乃生,津枯血燥肝经大伤,内邪乃生。
阴虚风动:热病之后,阴液枯竭,筋脉失养。
血虚生风:血虚则血脉不荣,筋脉失养,其风亦生。
二○○四年六月二十九日星期二0时01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7.5.2寒从中生阳虚阴盛则内寒,脾与肾,先后天之阳不足,则水湿痰饮生焉。内寒以虚为主,此内外寒之别也。
===================================
7.5.3湿浊内生
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成饮,积而成水。此多脾肾之疾,内湿大盛,必犯三焦。
二○○四年六月二十九日星期二0时07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7.5.4津伤化燥燥者,干与火咸盛也,干则无水以克火,于是其金必危,其肺必伤,干者津亏,或者内热,如斯并举,必燥。
===================================
7.5.5火热内生
阳气有余谓之火,六淫从阳变为火,内邪阻气机,亦生火,五志过极化火,木多生火,阴虚火旺,克火者,阴水少,曰虚火
二○○四年六月二十九日星期二0时15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谢谢你的回复,我看你发帖子的时间都很晚了,身体能受的了么?【连载】儒释道学医
多谢楼上的关心,我会把握尺度的,这些文章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写好了,请您不必为我担心,谢谢!!【连载】儒释道学医
7.6经络病机经络循行气血,气血盛衰、逆乱、阻滞,亡失,皆可为病。
经络偏盛则亢,反则虚,所论者,气血也。气血逆乱,升降失常,乱则厥,大乱则血出脉外,久乱则病入脏腑。
气血阻滞于经络则不通,乃痛,乃瘀!逢其衰,所决者,生死也。气血竭,外如枯槁,内如败絮,安能不死?
今观夫六节,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也,动则为机,所谓变也,传也!病因在前,病机在中,而后病果,因果之间,内证外症也。初见严公世芸,大谈病因,能查秋毫,是为良医。所查者,病机,所得者,秋毫。故,能循行外症,探病机,得病因者,是为上工,非如此,不能药到病除!
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星期三16时06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7.7脏腑病机世俗皆知,人有五脏六腑,不才自学中医以来方知有奇桓之腑。诸脏腑病机,皆在阴阳气血也。所谓机者,动也,传变也,所传者,按五行生克之道,逼强走弱也。故论脏腑病机,不能不论阴阳五行。脏腑者,赖气血生养,经络维系,前六节阴阳气血津精液,乃至经脉诸病机,与此而能合论也。
【连载】儒释道学医
7.7.1五脏病机五脏阴阳气血者,阳气温煦推动,阴血濡养宁静。五脏阴阳归肾,气血属脾胃,会当此,不可不查也。
7.7.1.1心脏病机
心者君主之官,其气血阴阳,乃诸脏之首。
心之阳气偏盛,则心火旺,多实证。其为虚证者,盖劳心过度,伤在心阴心血,阴虚火旺,其心之阳气实不旺也。其病:燥扰心神,血热而脉流薄急。
阳气发动,则亢,过则燥。心主神智,燥,则心神不宁,日夜不安,久则乱神!阳气有余乃是火,血脉不得宁也,血流过快则热,脉乃急,过急,则脉不束血,血出脉外。
心主火,心脏病机,则火动,火曰炎上,则口舌糜烂痛痒。若不得上,则必下!太阳小肠经乃动,小便黄赤,痛之痒之,号曰“下移”!
二○○四年七月二日星期五0时29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久病缠身,阳气虚耗,宗气不足,不贯心脉,不行气血,是为阳气偏衰。久,则肾阳虚衰,水气凌心;脾虚气弱,痰浊内生,如此,则气滞血瘀,其心更衰。心脾肾,一身气血多寡之主也!心主神智,心阳心气虚,则心神不足;心主血脉。心之阳气不足,则阴湿寒冷生焉,血脉寒而凝滞。今观夫脉之始生,全赖宗气朝心脉而成,心之阳气虚衰,则肺肾皆不能齐,盖心主之血失常,则肺主之气,肾主之水,皆乱矣。
【连载】儒释道学医
较之心阳心气的盛衰,更有“心阴不足”,“心血亏损”,“心血瘀阻”。心阴不足即心阴虚。久病失养,劳心过度,情志内伤,皆可至病。阴虚阳亢,神智不宁,五心烦热。
心血亏损乃是血液生化不足,或者失血过多所致。进而心神失养,神识衰弱。进而阴不摄阳,阳气外脱,七窍失华,神不守舍。
心血瘀阻即是心脉痹阻。上文言道“痰浊内生,血脉寒而凝滞”等,源发阳气虚衰,终究成为阴血大患!心血涩滞不畅,诸痛乃生。
二○○四年七月二日星期五16时4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