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血液传染病 查看内容

血液传染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传染病 >> 血液传染病

引发丝虫病的两种病原

2015-12-22 23:17| 发布者: 喀喀喀2| 查看: 6| 评论: 0

了解一种疾病的病因能帮助我们远离病原,减少感染的几率,经过研究发现引发丝虫病的病原有两种,那么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深入看一下引发丝虫病的两种病原吧。
这两种病原如下:
1.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线,两端稍尖,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结在一起。班氏丝虫雄虫的体长为28~42 mm,宽约0.1 mm,雌虫的长度和宽度约为雄虫的1 倍。马来丝虫较短小。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雌虫的形态与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相同,雄虫差别也甚微小,其主要区别在于班氏雄虫的肛孔两侧有乳突8~10 对,肛孔后有乳突一对,肛孔至尾端间有时可见一两对乳突;马来雄虫的肛孔两侧仅有乳突四对,肛孔后有一对,而无肛孔尾端间乳突。各种丝虫的超微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马来与班氏丝虫成虫体壁超微结构可见角皮层、索和索间皮下层、体壁肌层等。虫体内具有广泛的基膜系统,使所有的构造分开,并与假体腔分开。成虫寿命估计可活10~15 年。
2.微丝蚴 系胎生,主要出现于外周血液,游动如蛇。班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班氏微丝蚴为短细。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圆形的体核,头部无核部位称头端空隙。神经环位于虫体前1/5 处,其后为排泄孔、排泄细胞。虫体后部有G,R2,R3 和R4 四个细胞,其后腹侧有肛孔,尾核位于尾部。班氏和马来微丝蚴的形态有显着不同,三种微丝蚴主要区别见(表1)。微丝蚴超微结构与光镜下所见基本相同,体壁与成虫相似,包括多膜层角皮,背、腹和侧索、皮下层和肌细胞等,无分化的假体腔。微丝蚴的寿命,在人体内可活2~3 个月,甚达3年者。班氏丝虫微丝蚴在实验动物身上可活9 个月以上。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我们知道了有关丝虫病的知识,我么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远离疾病。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