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2015-12-22 23:41| 发布者: 岚峰pisces| 查看: 5| 评论: 0
当孩子患上流行性乙型脑炎之后,家长朋友不要过于担心,需要及时的带孩子进行治疗,并且加强护理方面的 工作,很多的家长对此并不是很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相信看过之后您就会明白了: (1)一般治疗和护理:乙脑患者起病急,病情短期内迅速加重,所以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护理。 (2)对症治疗: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是危及患者生命的3种主要症状,且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高热增加耗氧量,加重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坏死,从而使惊厥加重,而惊厥又加重缺氧,致呼吸衰竭和加重脑部病变,体温升高。必须及时进行处理。 ①高热的处理:乙脑患者的高热呈稽留热型,而且不易为一般药物所降低或降后很快又回升,所以宜用综合降温措施,使体温保持在38℃(小儿肛温38.5℃)左右,室温降至25℃以下,降温方法有:A.物理降温:为主要的降温措施,高热患者可用30%~50%乙醇擦浴,躯干体表可用冰袋,头部用冰帽连续降温,可用冷盐水灌肠。B.药物降温:配合物理降温可口服小量阿司匹林,或肌内注射安乃近,每4~6小时1次,小儿可用安乃近滴鼻。亦可用吲哚美辛1~2mg/kg体重,口服或鼻饲,1次/6h。C.亚冬眠疗法:主要适用于持续性高热反复抽搐的患者。优点:冬眠药物有降温、镇静、止痉作用。减少人体代谢消耗的需要,特别是降低脑组织的新陈代谢和氧的需要量,从而提高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细胞的损害。缺点:较大剂量的冬眠药物能抑制呼吸中枢及咳嗽反射,呼吸道的分泌物排除困难,使支气管分泌物积聚,导致气管阻塞,加重缺氧,故在临床应用时应权衡利弊或短期应用。方法:用氯丙嗪,成人25~50mg/次,儿童0.5~1mg/(kg.次)加等量异丙嗪,每4~6小时1次,肌内注射,将体温控制在36~38℃之间。若降温不理想,可采用静脉滴注,剂量同上。一般可连续用3~5天。用药之前应注意补充血容量,用药过程应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避免搬动。高热而又四肢冰凉者,禁用冰水擦浴和醇浴等急剧降温,以免引起寒战反应及虚脱,可用温水(比体温低2℃)擦浴10min,然后用毛巾擦干。D.针刺降温:可选用曲池、合谷穴或加大椎、风府穴。 ②惊厥的处理:选用适当镇静解痉剂,如地西泮,成人10~20mg/次,小儿0.1~0.3mg/(kg.次)(每次不超过1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苯巴比妥(苯巴比妥钠),成人0.1~0.2g/次,小儿5~8mg/(kg.次)肌内注射;水合氯醛,成人1.5~2.0g/次,小儿60~80mg/(kg.次)(不超过1g)鼻饲或保留灌肠给药。同时要分析惊厥的原因,如有脑水肿表现者应加脱水药物,同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高热所致惊厥,则迅速降温。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有缺氧者,宜吸痰、插管,必要时气管切开供氧,以改善脑细胞缺氧。 呼吸衰竭处理的原则是改善肺泡通气,促进气体交换,解除缺氧及二氧化碳贮留的病理状态,去除脑水肿、脑疝等危急症状。 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可用血管扩张剂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或阿托品,有活跃微循环、解痉及兴奋呼吸中枢作用,对抢救乙脑中枢性呼吸衰竭有效。用法:氢溴酸东莨菪碱,成人0.3~0.5mg/次,小儿0.02~0.03mg/(kg.次)或山莨菪碱,成人20mg/次,小儿0.5~1mg/kg体重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1次/20~30min;阿托品首量0.5~1mg,以后0.5mg静脉注射,每15~30 分钟1次,以上各药可与洛贝林交替使用。 (3)抗病毒治疗:对乙脑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近来有报道干扰素、利巴韦林具有抗乙脑病毒的作用,其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最近有报道使用单克隆抗体JEV-MCAb治疗乙脑,取得较好疗效,可为本病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4)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ed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临床上常用于止痛与抗炎,也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除了能阻止前列腺素合成外,它的治疗作用机制还不明确。近来有人应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水杨酸钠来研究其在日本乙脑病毒在体内播散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该类药物能抑制病毒在神经细胞和非神经细胞中的播散。NSAID可通过阻断环氧化酶活力降低前列腺素水平,但这似乎与抗病毒效应不相关。日本乙脑病毒感染可致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磷酸化作用下降,而下降的磷酸化作用又可被水杨酸盐所逆转,当细胞预先被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抑制物PD98059和SB203580处理后,水杨酸盐则失去了其抑制病毒播散的作用,因此认为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经典途径在水杨酸抗病毒效应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5)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国内认为皮质激素类有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颅内压及退热等作用,但它可抑制细胞免疫,降低机体防御能力,增加继发感染机会,因此主张早期短程用于重症患者,达到抗炎退热、减少脑水肿、保护脑血管屏障的作用。一般用地塞米松,成人10~20mg/d,儿童3岁以内为成人量的1/4、4~7岁1/3、8~12岁1/2,分次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至体温下降达38℃以下即减量停药,疗程以不超过5天为宜。有认为疗效不显著,又有降低免疫力的作用,故不主张用。 (6)有其他继发感染时可按病情选用抗菌药物。 以上是有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相关介绍,家长朋友们应当多多的了解一下,当孩子患病之后,一定要积极的带孩子进行治疗,在治疗的时候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有耐心,并且给孩子树立自信心,祝您的孩子身体健康。 |
上一篇:深入了解什么是班氏丝虫病下一篇: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的症状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