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消化道传染病 查看内容

消化道传染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传染病 >> 消化道传染病

解析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是什么

2015-12-23 00:24| 发布者: 白色叹号| 查看: 7| 评论: 0

细菌性痢疾的发生会带给患者很多的后果,细菌性痢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细菌性痢疾是夏季的好发疾病,尤其是儿童,更是细菌性痢疾的好发人群。那么,细菌性痢疾有什么症状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了解一下不同类型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有哪些。
1.急性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最多,继则呈粘液或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病程约一周左右。少数患者可因呕吐严重,补液不及时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发生继发性休克。
2.急性非典型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粘液多,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程一般为4~5日。
3.急性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4.性菌痢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多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细菌耐药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也常因饮食不当、受凉、过劳或精神因素等诱发。
急性细菌性痢疾如何变成慢性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急性菌痢主要表现为病急、发热、腹痛、腹泻及粘液便等症状。若腹泻迁延不愈,病程超过两个月者即为慢性菌痢。
小儿得了急性菌痢后应该积极治疗,除了注意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之外,还要进行药物治疗,一般可选用复方甲基异恶唑、磷霉素、多粘菌素等。
如果治疗不彻底,细菌可产生耐药性,或小儿本身患有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及有寄生虫病并存等因素,可使病程迁延而变成慢性菌痢。 慢性菌痢的主要表现为腹泻迁延不愈,为粘液脓性便或成形便常带粘液和少量脓血,时有腹痛、腹胀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为大便次数多,明显的粘液便,但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小儿急性菌痢转为慢性后,应注意生活有规律,避免患儿吃得过饱或过少,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为宜。抗菌药物的疗程应适当延长,对反复或持久不愈者,除全身药物治疗外,可采用局部灌肠治疗。同时可服用维生素B、胃蛋白酶、胰酶等。 病人与带菌者为菌痢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水传播,还可通过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要预防菌痢,首先应隔离患儿,患儿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必须随时消毒治疗结束后,停药3天再作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此外,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加强环境卫生,消灭苍蝇,保护食品、水源免受污染。
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希望可以帮助您及时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因为,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也在呈现上升态势,其实细菌性痢疾的危害还是很大的。人们要注意细菌性痢疾的常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