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壳治疗菌痢的弊端
2015-12-23 00:29| 发布者: 雪贝贝| 查看: 4| 评论: 0
中医认为菌痢的病因乃为湿热积泄,治疗应以清利湿热、行泄导积为主,严禁收涩。在外邪滞留情况下使用粟壳,则会造成“闭门留寇”之患。这正是龚廷贤前辈所警告的“杀人如剑”之理。 以现代医学分析,粟壳对痢疾杆菌并无杀灭或抑制作用。 粟壳中吗啡的残存量约0.2%,每10克粟壳就相当于20毫克的吗啡,而民间的用药习惯大多数又超过10克,远远超过吗啡的常用量(每次5~10毫克)。 由于其具有相当强的麻醉作用,确能暂时减轻腹痛症状,并能使肠蠕动明显减弱,大便次数也顿即减少。暂时的症状缓解,给人以痊愈的假象,掩盖了内部病情进一步恶化的真相,从而放弃或放松对病因的治疗。 而此时病原菌及其毒素连同肠腔组织坏死物一并滞留于肠道不能排出,再经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加重毒血症状,从而出现胃满、腹胀、排便停止等一系列的中毒性肠胀气的表现。严重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可发展为中毒性肠麻痹、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再者,痢疾杆菌也可进一步潜伏于肠壁深层组织中不易清除,造成病程迁延、反复发作。 粟壳治疗菌痢的弊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特别是急性和中毒性菌痢的早期发病阶段,应把使用粟壳列为绝对禁忌。 |
上一篇:幼儿菌痢的护理知识和消毒方法下一篇:谈谈细菌性痢疾的传播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