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消化道传染病 查看内容

消化道传染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传染病 >> 消化道传染病

谈谈中医对细菌性痢疾的见解

2015-12-23 00:53| 发布者: 亦夕醉知己| 查看: 4| 评论: 0

大家都知道,中医对很多疾病都是存在非常独特的见解的,细菌性痢疾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对人体的危害还是非常大的,现在很多人就生活在细菌性痢疾的痛苦之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中医对细菌性痢疾的见解。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病,以夏秋季发病率为高。基本病理改变为结肠的化脓性溃疡性炎症,临床以发热、腹痛、粘液和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部压痛为特征。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病菌随随大便排出,通过污染水源、手、食物、苍蝇及用具传播,而经口感染。本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情轻重可分为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和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起病急,高热、畏寒、恶心、呕吐,脓血便,数小时后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一日大便3—5次,呈糊状或水样,混有少许粘液,里急后重不明显,数日自愈;重者可有粘液脓血便,四肢发凉,血压降低,甚至发生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突然高热,惊厥,面色表青灰,四肢跃冷,血压降低,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瞳孔两侧不等大,早期腹泻不严重,大便亦可不出现粘液脓血侄。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仍有腹部隐痛,腹泻、便秘交替,大便间歇出现粘液、脓血,左下腹可们及呈条索状的乙状结肠。预防本病要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患者宜进食清淡之食,禁食荤腥油腻之物。
细菌性痢疾属于中医学“肠僻”、“滞下”等范畴。其病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及内伤饮食,湿热邪毒积滞肠道与肠内正气相搏,肠道脉络受损,气滞血瘀,邪毒内郁,气机壅滞,肠失传导而致,继可邪入心包扰神明及风火相煽引动肝风。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 湿热痢:证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便次增多,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2.疫毒痢:证见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恶心呕吐,腹痛胀满,下痢脓血,神昏谵语甚则昏馈不语,或四肢厥冷,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细数。
3.虚寒痢:证见痢下赤白,白多显少或纯为白冻便,腹痛,里急后重,饮食无味,中脘饱闷,倦怠,舌质痰,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4.休息痢:证见疾病时发时止,缠绵不愈,倦怠畏寒,饮食减少,临而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粘浆或见赤色,舌质淡,苔腻。
综上所述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中医对细菌性痢疾的一些见解,小编在这里提示大家,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希望大家在治疗的时候能够选择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