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们把这种已经交付出去的、无可挽回的投入称作“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精力和感情投入。它会影响和左右人们后续的行为和决定,使人们做出不那么理性的决策,这种现象被称作“沉没成本效应”。 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你在视频网站看一个免费电影,看了10分钟,发觉这个电影十分无聊。这个时候你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吗?如果继续,你还会坚持多久呢? 让我们把上面的情景稍微做些改动:你在视频网站上花了10块钱看一个电影,10分钟后,发觉这个电影十分无聊,那么你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吗?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两个例子中,人们继续看电影的时间是否相同呢?大量研究发现,通常在第二种情况下,人们继续看电影的时间会更长,而且之前花的钱越多,坚持的时间就越长。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同样是让人感到无聊的电影,人们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原来,这种差异在于,人们对看电影的先期投入不同:如果是免费电影,可以直接关掉,如果已经投入金钱,即使无聊,也会看下去。 实际上,如果理性地想想就会意识到,不论如何,付出的钱已是“覆水难收”,既定事实难以更改,与其继续忍受,不如放弃另寻有趣的事情。然而人们却像面对“鸡肋”一样难以割舍,让自己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付出总会期待回报 现实生活中的沉没成本效应比比皆是。比如说在感情方面,有些人对自己现在的男(女)朋友不太满意,两个人的感情有一些明显的问题或者矛盾,当事人也在犹豫,是继续维系关系,还是分手呢?如果难以决断的话,脑海中往往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我已经和他(她)相处这么久、投入这么多了,是不是应该继续下去,等待一个结果呢?考虑分手的情侣可能会转念一想,我们的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他(她)其实也挺好的;中标的人可能努力说服自己,赢得的战利品还是物有所值的;而企业可能忽略潜在的风险,认为被怀疑的问题不过是小题大做,进而继续投入。人们宁愿改变想法,也不愿意改变行为,在沉没成本的基础上继续追加投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