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养生 心理健康 心理护理 查看内容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蜕变之痛

2015-12-23 22:58| 发布者: 。。屋里的烟| 查看: 3| 评论: 0

摘要:   此篇文章将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开始,直到解释心理治疗过程当蜕变形成的原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因为我们不得不接受无数的需要我们取舍的过程。是否蜕变成功,那都是自己的选择 ...
  此篇文章将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开始,直到解释心理治疗过程当蜕变形成的原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因为我们不得不接受无数的需要我们取舍的过程。是否蜕变成功,那都是自己的选择。

  从事心理治疗,以及寻求心理治疗的人们,都会有一个念头:“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在一个或者是一团问题里抽不出身?”表面上,我们可以去摸清一个人问题的整个发展过程,也可以通过“新修构一些通道”让一些人获得帮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过程的效果是很值得人怀疑的。因为我们一直持有一个理想信念:“只要知道为什么,知道会怎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果真如此简单?不。事实与此完全不同。此篇文章将从生理解剖开始谈起,直到解释心理治疗过程当蜕变形成的原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第一,习惯与我们的生理基础。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第二天性原本就是能够使得人与人独特化的生理差别的外在综合表现。不过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第二天性与人的生理基础的关系。

  习惯,如果单纯地从生理角度来看的话,相当于神经元相互之间的微联结的不同,神经系统之间的微联结的不同。它们的不同,不是由于先天器质的差别,而是在于后天成长当中的来自于外界与自我本身相互交融后呈现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区别本质,就在于神经系统接受刺激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神经元微联结结构的变化,神经系统多系统之间的微联结结构的变化。现在的生物化学,生理生化,超微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我们呈现出了神经元在接受多重化学的,电的刺激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联结结构的变化。信息的传递,信息受刺激的敏感性,信息的储存,信息的表达等等都会在这种结构之上呈现个体差异。

  我们时常会说:“这个人习惯每次吃过饭后就要抽上一根烟。”这样的习惯,原本只是一系列重复的行为重塑了大脑,以至于这种习惯完全类似于正性条件反射的结果。但是,抽饭后第一根烟的时候,我们单纯的只是由某一个念头激发了某一行为,而这样的行为并不会马上从神经元到神经元,从神经元到某一中枢的联结特异化,从而,它不具备一种新的“重塑的结果”。只有无数次的行为存在为前提,才为我们建立行为习惯奠定了基础。反过来说,思想与行为对大脑的影响是类似的。一个人习惯于写作,写作是行为与思维的双重综合表现。信息储存于大脑,提取相关信息,并重新组合信息的模式,将通过写作这样的行为表达出个体本身的信息组合结果。而第一个人第一次写作的时候,就算是天才,也不会很顺利。因为我们并不具备“特长性的,习惯性的神经联结”。只有当我们习惯于采用某一种模式来组合某类信息之后,这种写作才成为某一个人的“特性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才可能通过一部作品来推测是谁写的。一个写作能力很好的人,作品当中所透露出来的,是他独特的信息储存以及组合特征。

  我们可能没有留意过那些高产的创造者本身的产物的特征。譬如,以鲁迅为例。鲁迅先生的作品的特征,我相信很多人都清楚得很。只不过大家不是从事文学事业的人,所以,鲁迅先生作品的内部思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明确的。但是,鲁迅先生思考的习惯,已经决定了他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如果由于外界提供信息的模式以及特征一直没有变化的话,他的写作风格基本就不会有大的变化了。这就好比一个习惯于写散文的人,不太容易把论文写好;同理,一个习惯于饮茶的人,不太容易接受饮用白开水一样。

  从心理治疗这一点来看我们就需要看到,一个人本身被某种问题困扰。随着时间的延长,问题本身不再是问题,而是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模式才是问题的根本,而人处理问题的模式又以神经中枢的特异性为基础。人们只会尝试有限的几种方法去处理某一些问题。当这些问题的处理效能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重复使有有限的方法不会再对我们产生作用。但是,因为我们的信息存储以及组合能力是有限的。在这种有限的,时常采用的模式之下,我们只会被自己限定在某一些无效而无益的习惯上。这就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本问题。表面上,我们会认真地,努力地,通过自身去尝试解决自身的问题。但是,我们的神经系统不具备在自身的有限学识,经验性习惯上产生新型的,有效的,有益的方法。假如问题是洪水,而方法是渠道的话。人们的渠道基本是已经存在很久的,洪水来的时候,如果过量,只会溢出,而不会被合理地分洪。当溢出存在时,痛苦和影响自然而然地就长时存在了。

1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