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漫画家在大陆掀起了一阵阵的漫画热。蔡志忠、朱德庸和几米的漫画作品在内地的销售量引人注目,出现了“朱德庸现象”、“几米现象”。不仅如此,漫画还带动了相关的影视文化。如朱德庸的作品《涩女郎》被改编成为电视连续剧,导演杜琪峰也准备把几米的代表作《向左走向右走》制作成电影。同时,《向左走,向右走》还被emi百代唱片公司制作成了音乐专辑,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漫画流行的时代,漫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人心。“吃蔡”、“尝朱”、“品几”不仅成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流行漫画也引领着时尚文化潮流。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在同一时间里都喜欢上了漫画。 漫画受到广泛的热爱,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无论是朱德庸的漫画还是几米的作品,它们与以往的漫画或那些没有流行起来的漫画不同的是,它们不仅时尚,而且关注的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内在的人性。几米受到广泛崇拜的事实本身就说明几米的漫画触动了一代人最深层的心理层面。那些我们熟悉的而又被忽视的感受在几米的漫画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慰籍。而朱德庸是个特别喜爱观察人的漫画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现代社会男男女女的世俗心理,并且以独特的幽默方式去理解七情六欲中渗透的人性,去化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这些流行漫画,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看到了积极面和消极面,看到了我们的人性。它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投射,也是我们心理的投射。它自然而然地促使我们进行思考。从这个角度来看,流行漫画,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理解;与其说是一种理解,不如说是一种治疗。它体现了一种深层的心理治疗意义。 一、作为流行文化的心理影响作用 (一)文化与人性的相互关系 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大众喜爱的漫画就必然与所处人群的人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个世纪关注文化的心理学就已经在文化与人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起初,弗洛伊德注意到了文化对于人格的影响。他在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从图腾的普遍性断定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而一切文化都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升华。自20年代中叶始,波亚士及其两位著名的女弟子本尼迪克特和玛格丽特-米德等人通过大量的现场研究,所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人格,文化对人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由此看来,社会中的基本人性是文化的产物。 但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如同我们这里探讨的流行文化,它是一种文化变迁的潮流。对于文化变迁与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之一阿布拉姆-卡丁纳的观点颇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一个文化结构可以分为初级制度和次级制度。初级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同时基本人格结构又通过投射系统塑造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所谓投射作用就是主体潜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客体,以便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即投射是由挫折引起的,人格是对挫折的反应,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人的主观愿望的曲折体现。 卡丁纳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肯定,文化的变迁来源于人格发展的需要,一种文化倾向的产生包含着心理需要的投射,同时,一种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反映着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发展方向。所以当我们社会的基本人格在某个时代表现出某个明显的消极面,文化所起的治疗意义是必然的,也是深远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曾就现代人所面临科学技术与人类生存的二律背反问题上,强调社会文化应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和普遍的自我实现以解决现代人的困境。 1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