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养生 心理健康 心理指导 查看内容

为何人们都不喜欢乌鸦呢

2015-12-24 00:08| 发布者: 低头花已谢| 查看: 9| 评论: 0

摘要:   乌鸦并非一般黑  提起乌鸦,不少人心中显现出的多半是个浑身漆黑、叫声凄厉的形象。可不少鸦科动物并非纯黑色。如我国北方的寒鸦,胸、腹、脖子周围为白色;非洲坦桑尼亚的白颈大渡鸦,颈部和背部都生长着月牙 ...
  乌鸦并非一般黑
  提起乌鸦,不少人心中显现出的多半是个浑身漆黑、叫声凄厉的形象。可不少鸦科动物并非纯黑色。如我国北方的寒鸦,胸、腹、脖子周围为白色;非洲坦桑尼亚的白颈大渡鸦,颈部和背部都生长着月牙形的白毛。可见“天下乌鸦一般黑”并不科学。
  从生物学角度看,乌鸦是一种聪明、抱团、忠于爱情的鸟类。
  乌鸦很聪明。我们从小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把石头扔进细口瓶里,等水漫上来就能喝到。故事是杜撰的,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动物行为学家路易斯.莱菲伯弗尔证实,乌鸦的智力与狗相当。在日本十字路口常能看到,红灯亮时,乌鸦把核桃放到停止的车轮下;绿灯亮了,车子把核桃碾碎,乌鸦便飞下来享受美食。秋季,乌鸦还会藏些核桃,等冬季再找出来吃,记忆力很好。
  乌鸦很抱团。在冬季,北京各地都能见到聚居的乌鸦;法国的一群乌鸦甚至多达12万只。鸦巢通常筑在大树最顶端,往往是几百个乌鸦巢在一起,构成一个地地道道的乌鸦村。
  乌鸦忠于爱情。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的鸟类学家居伊.雅里观察发现,乌鸦对爱情十分专一,最长能一起庆祝珍珠婚(30年)。孙悦华告诉记者,乌鸦至少在一个繁殖季节内是“一夫一妻制”的,属于对爱情比较“忠贞”的鸟类。雄乌鸦很勤劳,任劳任怨地帮雌乌鸦搭窝筑巢,并在繁殖期负责觅食喂养它。
  文化心理起作用
  可以说,乌鸦是种可爱的鸟类。可国人为何不喜欢乌鸦呢?
  1.审美取向。乌鸦通体浑黑,叫声嘶哑,不如杜鹃乖巧,更不如黄莺歌喉美妙。人本能的审美取向是喜欢美的,乌鸦的长相和叫声都不美,自然得不到青睐。
  2.心理联想。在中国人的心里,黑色象征着终结,如丧葬品多以黑色为主,天黑象征一天的结束。黑色的乌鸦让人联想到死亡。乌鸦食性杂,嗜腐肉,闻到血腥味便会成群赶来,这种与尸体的“缘分”逐渐在人们的思维中倒因为果,形成鸦鸣兆凶的观念。
  3.借物抒情。中国人形意思维发达,如字是形意的,诗是形意的,寓言也是形意的。因此身边的常见物种也会被赋予某些意义。乌鸦常在秋冬季节黄昏时分独自站在树梢上,便有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这样描写凄凉场景的诗句。
  4.文化心理。乌鸦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可谓“毁誉参半”。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写道:“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于是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说法。在远古时期,中国人把太阳称为“金乌”,认为太阳中有“三足乌”。北京日坛公园里有一副“祭日”壁画,中央就画着一只“金乌”。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曾说过:“凡是阳光照耀到的地方,均有太阳崇拜的存在。”乌鸦是太阳神的化身,可谓出身高贵。
  然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还有一个“十日并出”的酷热时代。《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当时“焦禾稼,杀草木”,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好在后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人们就此把“十日并出”的责任推给乌鸦,认为载负太阳运行的乌鸦不守轮流飞行的规则,一起出来为害人间。乌鸦害人的意识由此而来,成为汉族的一种传统观念。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曾在《慈乌与寒鸦》一文中解释了乌鸦在国人心中的两面性。
  在秦汉以前,乌鸦多是吉兆的代表;从汉代开始,乌鸦主凶的说法越来越多,在唐代开始盛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北人喜鸦恶鹊,南人喜鹊恶鸦。”因为北方以游牧经济为主,乌鸦“清洁工”的角色得到了认可;南方以农业经济为主,乌鸦“偷食者”的角色突显。而唐代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对乌鸦的厌恶影响甚广。
  归根结底,中国人对乌鸦的这种图腾化,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是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