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相继报道称“河南连杀5人嫌犯落网,认罪现场谈笑风生”“深圳罗湖发生恶性伤人事件,已造成三死五伤”等恶性杀人事件,一时间引起广大朋友们的高度关注和热议,甚至有人感叹:这个世道不太平!等等。今天心理专家为你详细解析恶性杀人伤人案件频发的背后,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7月,国内连续发生的暴力事件让人感慨。北京朝阳大悦城杀人,首都机场大厅爆炸,北京马连道家乐福砍人,广西东兴计生局凶杀,深圳罗湖持刀行凶……这个盛夏,有些人的脾气似乎比天气还火暴。 这些暴力伤人案有个共同特点,伤人者多有史,或遭遇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压抑。专家告诉记者,各种者都可能对社会实施类似的犯罪行为。中国处在社会大变革期,城乡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使一些人压力过大,心理失衡,自控能力减弱。这种隐性心理危机一旦表现出来,就可能危害公共安全。 心理异常者肇事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残暴性等特点,让公众难以预防。专家说,回龙观医院曾在全国四省做过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各类患病率达17.5%,精神分裂症占总人口的近1%,有的患者完全丧失自控力和社会约束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1亿人以上,其中重症患者超过1600万,约一成人有潜在肇事肇祸倾向。 对精神障碍者的干预是一个持续过程,不能“一入院就稳定,一出院就放羊”。有数据显示,八成精神障碍者需终身康复治疗。但有人服药依从性差,常忘记服药或随意停药;还有人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服药;有患者家属嫌“丢人”,遮遮掩掩不送医,导致患者被锁在家里,或流落街头,加剧风险。 精神障碍者本身就多疑、敏感,若治疗不彻底,幻觉、妄想等症状得不到改善,就更加容易制造暴力事件。如有的患者听到有声音命令他去伤人(幻听);有的患者坚信有人要害死他,他要先下手为强(被害妄想)等。 减少恶性伤人案件,需要在社会层面“治本”。政府要改善民生,给人民反映诉求的渠道,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消除人们的心理失衡或异常;应将精神病患者的救治纳入国家公共卫生规划。理想的模式是:患者发病时,第一时间到专科医院接受规范治疗;两三个月病情稳定后转到康复医院,最终转到社区。每个环节都应“无缝交接”,确保病患信息在各机构间顺利传递,并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管控。社区应引入心理辅导机制。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将危害较轻的精神病患者交由社区照顾。这样既保证患者与社会的稳定沟通,也给社会一个积极信号――这些人并不特殊。 家属除了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复诊,还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用爱关怀他们;还需留意某些复发征兆,如突然变得疏远淡漠、暴躁易怒、睡眠变差、言语反常(突然问是不是有人骂自己了,旁人是否对自己有看法等),一旦出现,及时送医。 公众要提高对精神障碍的认知,给精神病患者关心和关怀。最起码不能持有歧视态度。季节交替时前往人多嘈杂的场所,需要警惕周围环境。如果身边有精神病患者,一定不要在其面前嘀嘀咕咕或刻意躲避。 新闻媒体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类似暴力事件不炒作、不报道细节,向公众传递正能量,让社会中那些心理脆弱者不受极端和不良情绪暗示,让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成为主流。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恶性伤人案频发的背后的详细介绍。因此,广大朋友们一定要时刻警惕心理疾病的发生,积极调整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等。祝你身心健康,远离心理疾病。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