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虚损病类钩沉(9)(交流探讨)

2015-11-29 09:14| 发布者: 雪贝贝| 查看: 6| 评论: 0

摘要: 张志强 长春中医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任继学 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六)消渴 消渴,西医名之糖尿病。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一直认为本病之病位以肺、脾、肾、三焦为主,病机关键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经现代科学证实 ...
张志强 长春中医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任继学 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六)消渴

消渴,西医名之糖尿病。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一直认为本病之病位以肺、脾、肾、三焦为主,病机关键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经现代科学证实,胰腺才为本病之发病核心。受西医学理论的影响,目前在中医临床及科研方面,降糖一直是治疗及研究的重点,医者满脑子只是固态的理化检查结果,似乎已经忘却辨证论治这一动态的中医学理论精髓。

针对上述现状,任老创新性地提出了消渴病之新的病理理论,即"燥害"说及散膏、三焦受损论,从而将本病纳入虚损性疾病的范畴。中医虽无胰腺之名,但任老受《难经·四十二难》中所述"散膏"之启发提出:今之胰腺实为古之散膏。这种习古而不泥古,敢于突破前人的精神,实为吾等中医末学效法之楷模。另外,任老曾多次教诲我辈:辨治消渴病不应只着眼于其理化指标,而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辨证施治,如此才能体现中医疗效。

《任继学经验集》:"散膏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其体有多种肌核组成。内通经络血脉,为津、精之通道,外通玄府,以行气液,故人体内外之水精,其升降出入皆由"散膏"行之。而三焦为有形有体有用之经脉,为六腑之一。《中藏经》所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是言其用,"中清之腑"是言其形,即脘。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故三焦为行水精、气液、津血之通道。"任老对散膏和三焦之体、用的阐述,可谓发古人所未发,极具创新性和研究价值。

鉴于上述理论,任老提出:消渴病之成,是因情志抑郁,饮食失节(尤其是酗酒蓄毒),年老体衰,生理退化或先天禀赋不足而化燥,燥又分热燥、寒燥。热燥耗精损液,寒燥凝精害液,使液不散,津不布,瘀滞而生内毒,损害散膏,侵蚀三焦,进而募原受伤,藏真受损,由损生逆,由逆致变,变则为病。三焦为气化水津之通道,今三焦受损,气化随之受阻,以致气不化精,精不化液,水津代谢失常,气血循环瘀阻,痰浊内生,毒自内泛,体液暗耗而成病。故本病临床多表现为气血津精代谢失常之症,如体倦、身痒、汗出、口干、甚则烦渴、喜饮多尿、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等症。

通过上述理论可知,消渴之病机,核心为"燥害",而散膏和三焦两脏受损,功能失司却是病之本,任老在辨治本病时,一方面针对其虚损之病性,根据"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而予血肉有情、滋润粘腻之品,如缫丝汤(《仁斋直指方》)和滋膵饮(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另一方面针对其燥害而投生津润燥之白虎人参及二冬、玉液之类,融养正祛邪为一体,较单纯之降糖疗法更符合本病的本质。

总之,任老在辨治虚损性疾病方面已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理论及经验。上述所举数论,仅为其中点滴。这种独特性和创新性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系统继承和挖掘文献基础上融会贯通而成。由此可见,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广博的理论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古人有云:"欲求勿误人,则莫如求诸书。"只有这样在临床上才能做到临症制宜,对证发药,不致陷入歧路之迷。中医学是科学的,其科学性也只有经过潜心研究古文献并融会贯通才能体会。这不仅体现在中医学方面,其他科学同样如此。

三、结语

虚损性疾病的范围是广泛的,作为医者不能仅仅将虚损局限为某些疾病,将某法定为治疗虚损的定格。而应该系统继承有关虚损方面的文献,全面了解虚损病类的因、机、证、治。更为重要的是,临证定得慎思明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作为病者,也应该谨慎择医用药,以免非虚成虚,非损致损。正如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治劳三大愆,病者、医者,不可不明。其谓:"病家欲求速效,不久任师,屡更屡试。殊不知虚者精气夺也,须多服补药,非假以岁月不能见功。病者厌其效迟,更师调理,故屡换而屡试之后,师窥前方之不效,疑非此症,又更方治,讵思其药力之未到也。由是脾胃转伤,遂至不救,犹恨天下无良法也。此一愆也,乃愆之小者也。……时医于此理动辄借口,则曰丹溪诸公云云,人身之虚,皆阴虚也,故任前药而不疑。不思滋阴降火之药,皆敛肺助湿滞痰损脾者,风邪火热皆莫能散,愈投愈咳,愈进愈热也。此药吴浙间罹其毒,盖王节斋、吴菱山、何大英皆浙产,益易见信故耳。此其二愆也,乃愆之大者也。膏粱之家,厚味相兢,内多积聚。丹溪曰:蒸蒸发热,积病最多,嗜欲者中心实怯,故每迎师用药,喜补而惮攻。抑不知积之不去,热之不去也,多补则重闭其气,是资其邪而益其病也。初起未久,胃气尚强,急当推之,而后议补,则无反顾之忧。若无机会,迁延日远,莫能为计,欲补则无成功,欲攻则胃气已坏,畏首畏尾,待死而已。此其三愆也,乃愆之中者也。"孙氏治劳三大愆,可谓详悉医药之误及病者不知调摄而自误,录其作为本文之结尾,以冀成为我等中医后学永世之警言。 上一页 第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