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虚损病类钩沉(8)(交流探讨)

2015-11-29 09:14| 发布者: 【小渔夫】| 查看: 5| 评论: 0

摘要: 张志强 长春中医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任继学 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四)虚损性肾风 虚损性肾风,西医名之曰“慢性肾小球肾炎”。任老深入研究了《内经》及历代医著,并结合长期的临床体会,提出了本病的中医病名应 ...
张志强 长春中医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任继学 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四)虚损性肾风

虚损性肾风,西医名之曰“慢性肾小球肾炎”。任老深入研究了《内经》及历代医著,并结合长期的临床体会,提出了本病的中医病名应为“虚损性肾风”。之所以称之为虚损,任老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以内因为主,而外因侵犯可引动内在邪毒,互结而发。内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因劳倦内伤,以及七情郁结或宿食不化生毒。外因主要是风寒、风热、时疫邪毒为主,亦有药源(损肾药物)所致者。

上述病因损及肾之精、气,肾体失养,因“卫气出于下焦,”卫气虚不能束邪,又不能与营气谐和以行,故引得邪毒由少阴之脉下犯,伤于肾之膜原及毛脉、缠络、结络、斜络、孙络,造成“络脉缠绊”(《医门法律》),气街不通,“气化代谢失常”(清·余之儁《脉理会参》),导致血道不畅而瘀塞,“血液稽留,为积为聚,为肿为毒”(明·方谷、方隅《医林绳墨》),毒热之邪久积,盘踞于血络、膜原,壅而为积,积久则肿,导致血脉肿胀,脉络膜变薄,甚则破裂,致血液及精微外渗,为血尿、蛋白尿,此肾体受损形成之机制。体乃用之基础,肾之体伤,则肾之用亦必失常。肾用失常,肾间动气不足,则引发三焦水道开阖功能障碍,当开不开,体内之水湿浊邪不得下泄,蕴积于体内,郁而成毒,病久则易成水毒症;肾气亏不能束水,水湿外溢于肌肤,则为肿为胀。当阖不阖,无力固精、摄血而外溢。肾藏精,生体,髓得命火之温化而生血,是精生髓,髓化血之义也。故李中梓云:“血之源头在乎肾”,肾精不足,命火虚衰,精气不化,则不能生髓,又因浊毒伤髓,髓虚血少,则成血极。

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枢机之源,故肾病久必连及他脏。肾精亏,水不足,不能养肝。肝主筋膜,肝津虚血少,筋膜失养,则爪枯筋急。肾水亏不能涵养肝木,木失滋荣,则肝气内变,阳气上亢,郁而生风,或因于命火虚衰,无力鼓动清阳上升。清不升则浊不降,浊毒不能下泄反而壅积、上僭,二者均可导致风头眩之疾;命火衰不暖脾土,则中州失于健运,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则为痞胀、为呕恶、为溏泄、为水肿;命火式微,则君火不振,水毒之邪由三焦水道上逆,凌心射肺,则为喘促、心悸。此五脏相关、相传之理也。故虚损性肾风进一步发展常致多脏俱损,损及而衰,演为虚损性肾衰。故虚损肾风亦属虚损之患。其中虚损二字,恰如其分地解释了本病渐进性蚕食样的演变和转归。

因此,本病之本在肾,但肺、咽为发生发展的一个关键。任老认为;六淫邪毒从口鼻而入,如邪气未能及时外达,盘踞于咽喉,必然下害肾宫。因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系舌本,”而足阳明胃经循喉咙,足厥阴肝经循喉咙后,故咽喉部为肾、胃、肝三条经脉所经之处。若邪毒久瘀不去,其毒必渗入营血,浸入气液,由肾之经络,进犯于肾。肾气受害,肾精受伤,久则肾之体用俱损。体损则经络、血脉、毛脉、缠络、孙络发生逆变;用损则肾命水火失用、失统,封藏功能障碍。朱丹溪曰:“咽喉者,一身总要”,可见此方寸之地,实为生命之要关。因此咽喉病邪不除,导致肾风缠绵反复。

基于上述病因病机的立论,可见本病之发生发展始终是正虚和邪实并存。因此,在辨治此病之时,一定要注重祛邪以安正的原则。任老摒绝世俗纯温、纯补、纯涩之定式,独立清咽解毒、透经达络,培肾固元之法,恰恰体现了这种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两善内外的根本治则。任老此论、此则、此法是对《内经》、《难经》、仲景、李东垣、吴师朗学说之融会贯通。

(五)骨痹

骨痹,西医名之曰“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医者在辨治本病时,祛风除湿通络之法似乎已成定式。而任老揉合各家文献后提出:骨痹应归属于虚损性疾病的范畴,扶正祛邪才为正法。

任老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以外因为使,以内因为主。内因有二,其一,肾气亏虚,命火虚衰,卫气不生(由于卫气出于下焦,肾气亏虚,则卫气形成障碍,卫气必虚),且不能生髓、养骨,髓虚则无抗病之能;其二,脾虚则运化无力,营气不生,中气内衰,肌腠失荣,外无御邪之力。“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也”(清·陆子贤《六因条辨》),内有脾肾两虚,外加冒雨涉水,久住湿地。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内侵,然《医药琐言》云:“邪虽自外来,无毒者不入。”初则诸邪袭入经络,以致经络结滞,气血不行,血液稽留,则为聚、为毒、为热;邪随气道、血道、津液之道、精之道而伏,气血结滞,外则肌肉失养;内则关节失荣,筋膜失养,津液内蓄为痰、为饮,痰饮日久化毒、化热;久则毒邪深入,伤及肾之脏真。肾主骨生髓,肾伤则骨损髓虚,一则不能生髓,髓虚则不能生血(“骨髓生血”《伤寒杂病论章句》),而成血极之证,血极则虚热内生,而现发热汗出之症;二则骨损,以致关节肿大变形或骨质不坚;因肾是五脏六腑生理之源,肾之脏真亏虚,一则引发肝失肾水滋荣(肝肾为乙癸同源之脏),肝主筋,肝损则害筋,筋膜失养,筋脉拘急,以致关节晨僵,活动受限,手不能握,足不任地;二则肾伤日久不复,必伤脾胃(肾脾是先后天互济之脏)。脾肾受伤则气血不利,营卫不清,精微不生,肌肉失养,而致身疲乏力,甚则肌萎。总之,骨痹之病机发生发展错综复杂,虽以关节病变为本,但它是全身病象反应。何以言之?因肾气亏虚是本病之根源,且肾又是五脏之源,性命之根,精血之府,水火之宅。故人之阳气非此不发,人之阴精非此不滋。故《华氏中藏经》云:“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傍攻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医馀》:“精气为病毒所郁遏,则百患萌生。”皆是上意。

因此,本病之病位虽以关节、骨髓、筋膜、肌肉为主,但肾、肝、脾为起病及发展之源。所以然者,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是也。本病病情多为蚕食样发展,病性多呈虚损性,虚损之义既说明病性之重,更说明骨、髓、筋、肉受损,脏真(肾、肝、脾)受伤,营气、卫气、中气、元气四维(四维相代《素问·生气通天论》)防御系统受害,诸邪乘虚潜伏筋膜、关节、经脉、血络、骨髓,胶着难解,而成痼疾,难医之病。

上述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一味祛风除湿之定格,而立调补肝、脾、肾兼顾实邪之治疗大法,验之临床疗效颇良。 上一页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