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消化系统疾病脾胃升降说(下)(中医治疗)

2015-11-29 09:32| 发布者: 白色叹号| 查看: 5| 评论: 0

摘要: 胃降脾升法则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一)胃主降法则的应用 胃多实证、热证、滞证、逆证,实证用泻,热证用清,滞证用通,逆证用降。故胃病喜用凉药、通药、降药。胃主降有理气以降﹙包括利气以降、通气以降 ...
胃降脾升法则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一)胃主降法则的应用

胃多实证、热证、滞证、逆证,实证用泻,热证用清,滞证用通,逆证用降。故胃病喜用凉药、通药、降药。胃主降有理气以降﹙包括利气以降、通气以降、行气以降、破气以降、宽中以降、舒肝以降﹚,和胃以降﹙包括止酸以降、消食以降、导滞以降、通便以降﹚,清胃以降多种方法。其具体应用如下:

1.和胃降逆治呕吐

呕吐的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故治疗药物多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和胃降逆之药,如橘皮、生姜、半夏、代赭石等,皆为治呕要药。如二陈汤、半夏厚朴汤、藿香正气散等方剂。

2.降逆和胃平反胃

反胃是以脘腹痞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其治疗基本原则是降逆和胃。半夏、枳实、陈皮、竹茹、枳壳、乌药、砂仁等为降逆和胃要药。常用方剂豆蔻理中汤、竹茹汤、导痰汤等。

3.通降和胃制吐酸

酸证的治疗原则有二,一是苦辛通降治热证吐酸,如左金丸;二是和胃温中治虚寒吐酸,如香砂六君子汤的木香、砂仁、陈皮、半夏。

4.理气通降消痞满

脾胃升降失司,是痞满证的基本病机。一般常用理气通降之法,常选药物有半夏、陈皮、枳实、厚朴、大黄、槟榔、枳壳、旋覆花、砂仁。如消导和胃之保和丸,顺气宽中之平陈汤,理气消滞之越鞠丸。

5.通降胃气止脘痛

胃脘痛发病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治疗多用通法。董建华治疗胃脘痛以通降胃气为主,自创通降十法。包括理气通降、化瘀通降、通腑泻热、降胃导滞、滋阴通降、辛甘通阳、升清降浊、辛开苦降、散寒通阳。

6.平降气逆治呃逆

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治疗原则是平降气逆。常用药物有丁香、柿蒂、竹茹、旋覆花、代赭石、白豆蔻、桔皮等。常用方剂如丁香散、竹叶石膏汤、旋覆代赭汤、丁寇理中丸等。

7.降浊和胃治嗳气

嗳气是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口排出的病症。基本病机是脾胃不和,清浊升降失常。故治宜降浊和胃。药选保和、平胃、温胆、四逆、六君子、旋覆代赭汤等方药。

8.通腑降逆以治噎

噎嗝是中医四大顽症之一,其主要病机是胃失和降,升降失调。因此和胃降逆是主要治则。经云:“六腑以通为用”,故大便通畅与否,是通腑降逆的重要环节,所以临床首选大黄,泻腑通便以降气。临床体会,运用大黄、枳壳、柿蒂相配,可加强和胃降逆之效力。还可选用旋覆花、代赭石等降气之品。

9.通腑降浊治腹痛

胰腺炎、阑尾炎、单纯性肠梗阻、便秘、胆囊炎临床多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其基本病机是腑气不通,浊邪内生,故通腑降浊是治疗本类疾病的总则。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大柴胡汤等。

10.清降火毒治口疮

腔溃疡属中医口疮范畴,其发病或为心火,或为胃火,或为脾热。心火者导赤散;胃火者清胃散;脾热者泻黄散。

﹙二﹚脾主升法则的应用

脾多虚证、寒证、下陷证,虚证应补,寒证应温,下陷证应升。故脾脏用药多以补药、温药、升药为主。脾主升,临床上有益脾气以升、温脾阳以升、养脾阳以升、补中气以升、升脾以升多种方法。其具体应用如下:

1.健脾益气以止泻

脾虚泄泻为脾虚水谷不化或脾肾阳虚所致,多见于慢性结肠炎、肠癌、肠功能紊乱、慢性胰腺功能不全、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所致。健脾益气是其治疗法则。常选参苓白术散治疗。

2.益气升阳以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如呕吐、便血,多为脾不统血,气不摄血,常选药物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为主。常选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健脾资生丸等。

3.益气健脾以健体

营养不良、尤其是婴幼儿营养不良,多见肌肉消瘦,体弱多病,气短懒言,面色无华,毛发稀落,或为后天之本不足,或为慢性病影响后天之本,脾不生肉。多由脾胃虚弱所致,多选参苓白术散治疗。

4.补气升提治下陷

脱肛等中气下陷证,常选人参、黄芪、党参以补中气,升麻、柴胡以升陷,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

5.升清降浊以消痞满

素体脾胃虚弱,或病后中气不足,或误进攻下克伐之剂,戕伤中气,而致脾胃阳微,中寒不消之痞满,当以补气健脾、升清降浊为治。药选黄芪、党参、白术、炙草,鼓舞脾胃清阳之气,陈皮理气化滞以降,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如补中益气汤。

6.温阳建中止胃痛

脾胃阳虚,胃失温煦,中寒内生,则致脾胃虚寒,胃脘隐痛。选黄芪建中汤温阳益气建中,临床应用广泛,每有较好疗效。

7.升阳除湿治狐惑

狐惑病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类似。脾虚夹湿是常见证型,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是其常用治法。补中益气汤是常用方剂。

8.补中益气治虚秘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虽有便意,但努挣难下,甚则汗出,此为气虚便秘,治以益气通便,可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如党参、白术、升麻、柴胡,配润肠通便之当归、火麻仁、郁李仁、杏仁,多有较好疗效。(秦丽玲 杨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