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赖饮食以维持生命,食物食入后,必须通过消化、分解、吸收、化生精微,转变成气血津液等物质,供全身脏腑等利用。剩余的糟粕、废液则向下传送而排泄。中医学认为这一系列“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过程,就是消化道的升降过程。 消化道的病理特征是升降失常 临床上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在消化系统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升降不及、升降太过和升降反常三类。 脏腑虚弱或气机阻滞则升降不及。如脾气不升,而头昏、便溏;大肠以通降为顺,如腑气虚弱,失其传导,则糟粕停滞而为便秘。 升降太过是指脏腑气机的升降运行虽与其主导趋势一致,但其程度已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病理现象。如胃、小肠、大肠均以通降下行为顺,若通降太过,就会出现腹泻稀便和滑脱不禁等症状。 升降反常是指脏腑气机的升降运行与其正常趋势相反的病理现象,即当升不升,反而下陷;当降不降,反而上逆。如脾气不升,中气下陷,发生泄泻、脱肛、阴挺;胃气不降,反而上逆,而为嗳气、呕恶等症。 消化道的用药原则是胃降脾升 (一)胃宜降,以通为补 胃本身的疾病有炎症、溃疡、梗阻、肿瘤等。胃运行失常一般均产生疼痛、胀闷、嗳气、恶心、呕吐、反胃、呃逆等症状而影响食欲。故治疗胃病以通降为主。通降是指气滞、湿阻、食积、胃火得以通畅下降,恢复正常的胃运动功能,使进食增加,营养得到补充。诸如消导药、清热药、泄下药和部分理气药,一般均有通下作用,如苏子、代赭石、旋覆花、青皮、枳实、槟榔、沉香、降香、黄柏、大黄等,皆可称为降药,能引药下降。方剂如沉香降气散、旋覆代赭汤、枳实导滞丸等。 治疗胃病不宜使用补药,其他慢性病需要补药者,也须先治疗胃病。有胃病的人用调理药时,须加入和胃理气药,以防补药碍胃。 (二)脾宜升,以运为健 慢性泄泻脾虚是病机,需用健脾升提之法。黄芪、党参、白术、黄精、山药、扁豆等为健脾益气的主要药物。升麻、柴胡、葛根、桔梗等都是升提药,可作为佐药与健脾药相配伍。组成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既能治疗慢性肠道疾病,又能补益全身。一般而论,脾虚不宜用降药。部分理气药如木香、砂仁、陈皮、乌药等则能升能降,不论脾病胃病皆可使用。如胃下垂之腹胀为虚胀,中医作为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而论,这与无力型肌张力减弱有关,胃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治以益气升提之法。 从上可知,胃病与脾病的治疗方法除理气法相同外,其他则相反。胃以用凉药、通药、降药为主,脾以用温药、健药、升药为主。(秦丽玲 杨俏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