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益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熊国强 古以小儿科为哑科,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之说,诚以小儿病难医,而尤在难于诊断。宋以前尚无儿科专书。至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问世,方启儿科专著之发端。《小儿药证直诀》虽然书仅三卷,然于小儿病诊法则从不同视角创立了规范,对后世小儿疾病的诊治具有深远影响。现就其主要诊法学术思想探析如下。 1 重视小儿体质特点与疾病的关系 《灵枢。逆顺肥瘦篇》谓:“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诸病源候论。百病候》亦云“小儿气血脆弱,病易动变。”钱氏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小儿的生理体质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成为易受外邪侵扰的基础。在病理上,则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血气未实,不能胜邪”,有容易感受虚实寒热邪气的特点。发展了小儿体质学在诊断学中的运用。如发搐一证,为小儿外感中多见,钱氏认为,系“婴儿初生肌骨嫩怯,被风伤之,子不能任,故发搐。”待肌骨渐壮,则此证渐稀矣。小儿疳证,则因胃肠柔弱所致,钱氏谓“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疾病的发生与变异,显然与小儿的体质特点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钱氏这一思想在小儿病证的诊断中,对后世具有规范性影响。 2 重视形体诊法在哑科中的特殊作用 小儿或未及学语,或难于表达,其病症莫可问及所以然。在这种情形下,形体语言则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钱氏即极重视患儿形体的不同变动姿态,以诊测不同疾病。如睡相之俯仰,合面睡,多为心热,仰卧则多为心实。如手足之动摇,“手寻衣领及乱捻物”为肝热,“手掐眉目鼻面”多为肺热,手中动摇而多叫哭,多为惊悸心病。又如心“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实则目直,大叫,项急,呵欠,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脾“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实则闷乱喘促”,“虚则哽气,长出气”。肾病则目“无精光,畏明,体骨重”等。 3 详辨目诊以候脏腑邪气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目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息息相关,而在疾病过程中,也必然反映出脏腑病变,乃致病邪特性。钱氏以小儿难述病情,唯医者慎察之,故尤重视从目睛的变化中诊测疾病。目与五脏病证的关系。目与心,钱氏谓目色“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若“目上视,白睛赤色”见于“日午发搐,”此“心旺也。”目瞪视,病痫属心。目与肝,“肝气通于目,”钱氏认为目色“青者,肝热。”肝病者“目直”,多为肝风。“目上视,手足支动摇”,“早晨发搐”,“此肝旺。”“犬痫,反折,目上窜,犬叫,肝也。”白膜遮睛,则为肝疳。目与脾,钱氏以目色“黄者,脾热。”“脾怯当面目赤黄,脾虚目胞浮肿,为水病起始之兆。”“昏睡,睡露睛”为脾虚慢惊。“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目与肾,肾主骨髓,髓聚于脑,《灵枢。海论》谓“髓海不足……目无所见。”钱氏以目“无精光,畏明”为肾病。目中白睛多,黑睛少见于肾虚、解颅、胎怯等病中。 4 重视脏腑辨证定小儿病诊法规范 自汉未张仲景创六经辩证、脏腑辩证以来,小儿病证辨诊方法尚无专书提及,钱氏则以五脏病证为主线,总结了小儿疾病脏腑辩证的基本诊法理论,为后世儿科临床提供了辩证规范。 5 以五脏相关判断病证转归 钱氏《直诀》中非常重视疾病发展、预后的判断,体现了在疾病诊断中治未病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