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内科医案 查看内容

内科医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内科 >> 内科医案

谢桂权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经验介绍

2015-12-4 03:41| 发布者: 喀喀喀2| 查看: 4| 评论: 0|原作者: 李亦聪 冯… 文章来源:www.yszzks.com 李亦聪 冯… 文章来源:www.yszzks.com

谢桂权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委员,谢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临床工作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辨证用药灵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临证,现将其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常见症状之一,常伴有乏力、腰痛或腰酸、水肿等,属中医学腰痛、水肿、尿浊、虚劳等病范畴。《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慢性肾炎蛋白尿乃因肾之封藏不固,精微外泄。谢教授认为,本病病因众多,外感、内伤皆可致之。外感风邪, “风性开泄” ,致。肾失封藏;或肌肤疮痍,湿毒内攻于。肾;或湿热或湿浊内盛,迫精外泄。内伤者邪气犯肺,肺失通调水道,使。肾气更虚;肺主皮毛,肺虚则卫气不固,肌肤易为湿毒之邪侵袭;脾为后天之本。为肾滋养之源,脾虚失摄,必致肾更虚;或肾气虚而不摄;或肝。肾阴虚而灼伤。肾络。。肾气充则精关固,蛋白精微能内藏;若。肾气不固,蛋白精微失守,则可漏泄于尿中排出体外。故慢性肾炎无论何因致蛋白尿,病机关键在于。肾气不固,蛋白精微失摄。其病位在。肾,但与肺、脾、肝相关,其中与脾关系密切。脾肾亏虚是其本,风、热、湿、毒为其标,临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 治法与用药经验

2.1 审证求因,强调整体辨治谢教授强调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必审证求因,在此基础上应重视整体治疗。经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常用7法辨治。

①祛风法:外感风邪,内扰及肾而致病隋加重,蛋白尿增多者,兼寒予以荆防败毒散加减;夹热者予以银翘散加减。

②清热解毒法:乳蛾肿痛、疮疖或皮肤湿疹之热毒或湿毒壅滞,内攻于肾者,予以五味消毒饮加减,常选加土茯苓、地肤子、白花蛇舌草、苦参。

③利水祛湿法:慢性肾炎浮肿者常湿热或湿浊内盛,迫精外泄,尿检蛋白量多,或迁延不愈,予以胃苓汤加减,常选加玉米须、石韦、鱼腥草、地肤子、苍术、黄柏等。

④活血祛瘀法:慢性肾炎蛋白尿迁延不愈,久病必瘀而致络脉损伤,气血瘀滞,方用益肾汤加减,配合辛香通络之品,活血常选用益母草、泽兰、丹参、怀牛膝、赤芍等。根据“久病必瘀”的特点,谢教授喜用辛香之品,血得温则行,瘀得温则散,常用紫苏叶, 《本草纲目》日: “苏,从酥,音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活血,故谓之苏。”用治蛋白尿,能舒解抑郁,畅气机而通肾络,感受风邪者尤为适宜。

[1] [2] 下一页

    ⑤平肝熄风法:慢肾或长期服用激素后出现头晕胀,急躁易怒,颜面潮红,腰酸耳鸣,口干苦,少寐多梦者,为肝肾阴虚阳亢,内风扰肾证,予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常选加地龙、蒺藜、夏枯草、稀莶草、地龙、蜈蚣、僵蚕等。

    ⑥健脾益气法:慢肾见面色浮白,神疲肢倦,纳少便溏者,为脾气虚弱,肾精失养,精关失固证,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⑦补肾摄精法:肾虚精关不固者,以金锁固精汤加减,常选用山茱萸、菟丝子、杜仲、芡实、金樱子、黄精、何首乌、五味子、覆盆子、煅龙骨等。

    临床上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病情多错综复杂,表现为寒热虚实夹杂,故谢教授强调,治疗本病必注重整体观,灵活辨证运用上述7法,如肾虚或脾虚而兼外感风邪,或脾肾亏虚而兼湿毒浸淫,治疗必注重整体,予以补虚与泻实。临床中患者多有不同程度肾虚证,治疗时应抓住肾虚失固为主要矛盾,补。肾涩精法应贯穿治疗全过程(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除外),同时不可忽视肾外其他致病因素,辨明病因,或单用一法,亦可数法合用,视标本缓急灵活权变治法,从而达到整体调治之目的。

    2.2 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

    2.2.1 分清邪正偏重慢性肾炎蛋白尿者虽多为本虚,补虚是重要治则,然不可片面强调扶正而忽视祛邪的重要性,否则易致“实实”之弊,致使蛋白尿加重或久治不愈。本病多本虚,因外邪而加重,故须辨明虚实之轻重,虚多而邪少时,应以补虚固本为主,祛邪为次;若病邪盛,如慢性肾炎急性发作阶段,外邪是加重蛋白尿主因,此时当以祛邪为先;若虚实并重,治当攻补兼施,温寒并用。

    2.2.2 扶正重补脾肾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多本虚标实,本虚以肾、脾、肺、肝虚弱为主,标实以湿、热、风邪为主,临床上常虚实错杂,无论慢性肾炎蛋白尿病机如何复杂,肾气失固为病机关键,故扶正必求于肾。此外,虽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但脾为后天之本,主统摄,运化水湿。肾中精气需受源于脾之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维持其封藏之职,故脾气虚弱则肾失后天滋养,肾气更虚;脾虚不能助肾统摄蛋白精微;脾虚失其运化升清降浊之职,湿邪内困,均可加重蛋白尿,故治疗本病不可忽视补脾。无论病情如何错综复杂,脾肾两脏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在扶正治疗时要注意顾护脾肾。

    2.2.3 祛邪注重祛风与除湿热 “风为百病之长” ,临床表现为恶风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喷嚏、流涕、咽痛、咳嗽等。“风性开泄” ,可致肾之封藏失职,慢性肾炎患者常因感受风邪而加重尿蛋白。偏风寒者常用荆防败毒散加减,选用紫苏叶、防风、荆芥、细辛、苍耳子等;偏风热者用银翘散加减,常选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鱼腥草、板蓝根、蝉蜕、布渣叶等。此外,谢教授还喜用乌梢蛇、蜈蚣、全蝎、地龙、僵蚕等,乃因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多有湿浊之邪,且病久不愈,久病人络,脉络必有不同程度瘀滞,故用虫类药一是取其祛风之功,风能胜湿;二是取其通络之效,虫类药性善走窜,可搜逐阻滞血络之痰瘀。

    此外,谢教授辨湿热证时强调望舌,凡舌苔黄腻者必有湿热证。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湿热胶结,清浊相干,脾。肾受损,以致虚实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故治疗时必从清利湿热着手,常用自拟清利方(石韦、薏苡仁、板蓝根各20g,苍术、黄柏各lOg,鱼腥草、白茅根各30g,紫花地丁15g),以此方兼治上、中、下三焦湿热,并依据三焦湿热偏重而灵活加减。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