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经验
2015-12-4 04:08| 发布者: 語葵| 查看: 4| 评论: 0|原作者: 余秋平 …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 余秋平 …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 余秋平 …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在中晚期患者中广泛存在,临床表现为感觉神经受累,以肢体疼痛、麻木为突出特点。导师仝小林教授长期从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对此病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 胃肠湿热中阻兼血络郁滞型 此证多见于糖尿病的早期,患者体质一般较好,高血糖是其主要矛盾,中医病机多属湿热中阻兼血络郁滞。临床表现:血糖高兼见肢体麻木,并多有面红,壮实,舌红、苔黄腻,舌下络脉粗紫,脉弦滑。其病理多属血糖长期过高损伤末梢神经。治疗重点是降糖,兼治疗神经受损。此证之中,临床又常分为如下3种不同的证型。 1.1 小陷胸汤证 此证常表现为,血糖、血脂均高,体胖、面红、口气大,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方选小陷胸汤加红曲,以降糖降脂;加鸡血藤、三七,以通络活血兼治神经功能障碍。若血脉瘀阻重者加(酒)大黄、水蛭(粉),动脉硬化者加海藻、莪术。 例1:李某,男,61岁,2009年7月30日初诊。发现血糖升高5年。刻下见下肢麻木,乏力,小腿痒,发沉,发重,不痛,牙龈肿,口腔溃疡,口干,汗多。 中医辨证:中焦湿热化痰,痰热内蕴,血脉瘀滞。小陷胸汤加味:黄连30g,清半夏30g,瓜蒌子30g,山楂30g,莪术15g,海藻30g,红花15g,红曲6g,(酒)大黄9g,水蛭(粉)3g(分冲),生姜3片。2009年9月28日二诊:患者服上方2个月,下肢麻木已好转80%,乏力,口干,多汗,身痒,纳可,睡眠差,大便每日1次,质黏,小便泡沫多、气味大,夜尿1次。舌苔厚、微黄燥、舌底瘀,脉偏沉,略弦滑。目前患者失眠突出,改拟交泰丸加味治失眠为主,兼顾血糖、血脂、血管硬化等。处方:黄连30g,肉桂6g,五味子30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红花30g,红曲15g,(酒)大黄6g,水蛭(粉)3g(分冲),(炒)酸枣仁90g,生姜3片。2009年10月23日三诊:下肢血管超声:双下肢动脉轻度硬化伴少量斑块,患者未再诉下肢麻木。
[1] [2] [3] 下一页
1.2 葛根芩连汤证 此证常为初发糖尿病且体质尚好的患者,仅有血糖高伴肢体麻木,舌多红、苔多黄腻,方用葛根芩连汤加鸡血藤、三七治之。 例2:王某,女,55岁,2009年10月21日初诊。主诉:2型糖尿病6年,2003年主因“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查空腹血糖(FBG)>15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现注射诺和灵R,早、中、晚各10IU,睡前诺和灵N 8~10IU,现血糖控制在FBG 5~8mmol/L,HbAlc 7.2%。就诊时见:手足麻木发凉,双足趾针刺样疼痛,脱发甚,皮肤干痒,出汗后症状消失。时有口苦,口中异味,二便调,纳眠可。舌暗、苔薄黄、舌底瘀,脉弦滑细,略数。辨证:湿热中阻,血脉瘀滞。处方: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30g,黄连30g,黄芩30g,西洋参6g,天花粉30g,三七6g,干姜9g。 2010年2月3日复诊:服上方1个月,双足趾针刺样疼痛好转50%~60%,皮肤干痒较前明显改善,手足凉改善10%~20%,呃逆改善,纳眠可,二便调。舌淡暗、舌底瘀,脉细弦数。处方:葛根45g,黄连30g,黄芩30g,天花粉30g,三七6g,鸡血藤45g,西洋参9g,干姜9g。2010年5月10日三诊:服上方3个月手麻减轻,体重增加5kg,皮肤瘙痒明显减轻。 1.3 干姜芩连人参汤证 此证常表现为,患者血糖高而体质较差,除血糖高外,尚有面黄,舌体偏淡红,伴有齿印或有大便不实等中虚之象,此时多选干姜芩连人参汤加鸡血藤、三七治疗。 例3:许某,男,49岁,2009年2月9日初诊。发现血糖升高15年,先用优泌林30R,早24IU,晚14IU。就诊时症见:手足麻,右侧较左侧重,大便每日1次、成形,纳眠可,小便可。自测FBG 11mmol/L,餐后血糖(PPG)9.5mmol/L,舌淡、苔薄、舌底瘀,脉沉弱左弦。辨证:湿热中阻兼脾气虚弱。干姜芩连人参汤加味:干姜15g,黄连30g,黄芩30g,西洋参6g,鸡血藤30g,葛根45g,三七6g。2010年8月7日二诊:手足麻已明显改善,PBG 6~7mmol/L,PPG 9~10mmol/L,上方继服,巩固。 2 气虚血痹,脉络郁滞型 此证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患者体质一般较差。患者除血糖高外,常有体乏,易疲劳,面黄,舌多淡红,舌下络脉瘀紫明显,糖尿病已经由郁热阶段转为虚损阶段,此期患者多有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损害的产生。仝老师认为,糖尿病内损日久,气血两伤,不能濡养肌肉,故肢体疲软乏力;气虚则麻,血痹则木,气血两虚,则见肢体麻木不仁;元气不足,运血无力,血络痹阻,以致肢体疼痛。元气不足,卫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中血络,血痹由生。患者常感到肢体麻木不仁或疼痛,治疗应以益气养血,和营通络为主,临床多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益气活血,和营通络,血糖高者加黄连配生姜降糖。《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也,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该方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组成。方取桂枝汤,调和营卫,通血脉行血气。生姜倍用,取其辛散外邪,并助黄芪桂枝通阳行痹。黄芪补益卫气,益气而行血通痹。全方共奏气血旺行、邪去痹通、营卫调和、血脉畅通之功效。如舌下络脉瘀紫轻者,加鸡血藤、三七;如舌下络脉瘀紫重者,则加水蛭(粉)、(酒)大黄加强通络脉的瘀闭。 例4:祖某,女,53岁,2008年5月22日初诊。发现血糖升高7年,一直饮食控制,2007年因脚麻查PPG 7.9mmol/L,在我院诊断为神经炎。2007年11月19日颈动脉超声:双侧颈动脉球部内膜增厚伴斑块形成。就诊时症见:右脚趾麻木,后背麻木,视物模糊,大便不爽,每日1次,质干,夜尿每晚二三次,眠差,易醒,纳可,脉弦滑数。辨证:气虚血痹,脉络郁滞。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桂枝30g,白芍30g,鸡血藤30g,夜交藤30g,当归30g,水蛭(粉)12g(分冲),莪术9g。2008年6月18日二诊:服药28剂,右足、后背麻木好转50%,左手指发麻,左眼视力略有改善,右腿略浮肿,大便时不爽,质可,每日一二次,夜尿二三次,眠尚可。5月22日查:HbA1c5.4%,双下肢B超:未见异常,双侧胫腓神经传导速度稍减慢。上方加怀牛膝30g,薏苡仁30g,水蛭(粉)15g(包)。2008年8月13日三诊:患者以上方加减服药3个月,脚麻木减轻90%,右腿浮肿减轻60%,指尖麻发痛,夜尿二三次,眠可,大便不调。处方:黄芪30g,桂枝30g,白芍30g,鸡血藤30g,夜交藤30g,当归30g,水蛭(粉)12g(包),莪术9g,肉桂15g,山茱萸15g,海藻30g,怀牛膝30g。2008年9月11日四诊:服上方28剂指尖麻木好转90%,晨起周身疼痛减轻,大便好转,视物不清,上方去肉桂、山茱萸、怀牛膝,加(制)川乌15g。用药至2009年3月25日,麻木进一步减轻,只在阴天时服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3 阳虚寒凝,血脉瘀阻型 此证多见于糖尿病的中后期,患者体质较前两型更差。患者除血糖高外,常有畏寒怕冷,四肢末梢发凉,肢体疼痛夜甚,甚至因肢体冷痛而无法入睡,体乏疲劳,面黑黄,舌多淡暗红,舌下络脉瘀紫明显,此期糖尿病患者,多有明显的血管病变和神经损害的病变。仝老师临床多选乌头桂枝五物汤加黄芪、当归、三七、(酒)大黄、鸡血藤等。如舌下络脉瘀紫重者,则加水蛭(粉)加强通络脉的瘀闭。仝老师认为,糖尿病日久,气虚及阳,元阳亏损,温煦不足,阳虚生寒,血脉寒凝迟滞,因致瘀血阻络,故见患者肢体麻木、冷痛,此时除益气活血通络外,必须重用乌头等大辛大温之药,温经助阳以散陈寒,以通脉止痛,才是取效的关键。 此外,针对严重的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仝老师常内外合治,应用中药外洗,以加强温通血脉止痛的效果。外洗方:川芎、桂枝、生姜、麻黄、艾叶、透骨草、(制)川乌、(制)草乌、葱白,疗效显著。仝老师认为,中药外洗治疗的机理主要有:一是热能本身有温通解凝,温通脉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二是乌头大辛大热之品,能温通内外,散寒止痛;配合艾叶、生姜、麻黄、桂枝、葱白温经散寒、疏松毛孔之品,更有川芎行气活血、透骨草引药透入经络血脉之中,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入血脉之中。三是通过热药足浴, 例5:赵某,男,70岁,2009年12月23日初诊。发现血糖升高20余年。现用诺和灵30R,早14IU,午6IU,晚10IU;诺和灵N 6IU。就诊时症见:左侧腰骶、小腿麻木伴轻度水肿,双手发凉、口干、尿频,夜尿2次,纳可。舌苔微腻、舌底瘀,脉沉。辨证:阳虚寒凝,血脉瘀阻。乌头桂枝汤加黄芪、鸡血藤等。(制)川乌30g,桂枝30g,白芍30g,鸡血藤30g,黄芪45g,茯苓30g,生姜3片。足浴方:麻黄30g,桂枝30g,川芎30g,艾叶30g,透骨草30g,生姜50g,葱白4根。2010年2月3日二诊:服上方1个月余,患者腰腿酸麻减轻90%,手凉减轻40%,时有尿频、尿急,夜尿2次,眼发干,左膝关节疼痛,大便正常,每日1次,眠安。舌苔根腐腻、舌暗底瘀,脉沉略滑,拟方服用3个月以巩固。(制)川乌30g,肉桂30g,赤芍30g,鸡血藤30g,黄芪45g,茯苓30g,生姜30g,黄连30g。 4 结语 仝老师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以控制血糖为第一要务,益气温阳为中心法则,活血化瘀通络贯穿始终。重视结合舌象及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微循环等理化指标等检查,作为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尤其重视舌下络脉的观察,并作为辨别瘀血轻重、调整药物剂量的重要依据。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