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内科医案 查看内容

内科医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内科 >> 内科医案

白兆芝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2015-12-4 04:09| 发布者: 黑巧克力| 查看: 4| 评论: 0|原作者: 王健 指…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 王健 指…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

山西中医学院白兆芝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中医内科疑难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白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整理如下。

1 谨守病机,尤重病机转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变薄,黏膜肌层增厚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疾患。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满、疼痛,或胃中有嘈杂感,食欲下降,消瘦乏力等,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嘈杂”范畴。白老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系统分析归纳其基本病机,认为其病机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湿(浊)为患。脾胃虚弱是CAG 的病理基础,胃气阻滞是CAG的主要病理变化,胃络瘀阻贯穿于CAG病变全过程。其在病机上每可转化,形成多种复合病机。CAG的病机转化大体有如下4个方面:一是虚实转化。在疾病早期以实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脾胃之气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脾胃之气衰惫,阴阳耗损而由实转虚。在气虚的基础上又容易导致食滞、痰阻、瘀血内停,即因虚致实。二是由气及血。胃病日久,久病入络,或由气虚、气滞或痰阻致血行不畅,出现血分瘀阻之象。三是寒热转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当人进入衰老阶段,胃之气血皆少,从而变得较为“娇嫩”,感受寒邪郁久可以化热,热证过用寒凉之品,可转为寒证,故常见寒热错杂之候。此外,气郁、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又多可化热,化热后进一步发展又可伤阴。四是波及其他脏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脾胃论》),胃发生病变,常可涉及脾、肝、胆等脏腑。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若疏泄无权,肝气横逆,或胆失疏泄,气机阻滞不畅,皆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2 辨治经验

2.1 调和脾胃,益气健脾为先
白老师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治疗CAG时,应通过调整患者的机体状况,全面调节身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动内在抗病力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CAG日久不愈,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中气不足,故见脘痞不舒或胃痛隐隐,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等脾胃虚弱的症状,故从调和脾胃入手,益气健脾,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运行正常,人的抵抗力增强,患者可以较快痊愈。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甘草益气健脾醒胃。

2.2 理气和胃,调理气机为要

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胃以通降为顺。无论外感内伤,均可使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常见脘腹痞满,嗳气,纳少,大便干结或稀薄。因此,理气和胃是其基本治则,调理脾胃气机贯穿于整个CAG 的治疗中。脾胃有病,常影响肝胆。气滞日久可致肝胃郁热,出现脘痞胀痛、泛酸、嘈杂或肝热夹胆火上乘等症,临证选用化肝煎为主方治疗。胃腑多实多热,进一步化火伤阴,方用一贯煎养阴益胃。选用理气药时,遵叶天士“忌刚用柔”之旨,切忌过于辛香温燥之品,以免更加耗损胃阴。气滞痰阻,加半夏、陈皮、茯苓和降胃气,理气化痰;气机阻滞,血行瘀滞,胃络瘀阻,加丹参、莪术活血化瘀;若腑气不通者,可加入瓜蒌、莱菔子通腑导滞。无论行气还是活血,谨遵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用药平和,做到行气莫耗气,活血勿破血。

2.3 活血化瘀,虚实标本兼顾

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乃CAG 的基本病机,脾胃虚弱,日久气血推动无力,则血滞胃络而成瘀,临床可见胃脘痞满,甚至疼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等血瘀之征,此乃病之标。常在健脾益气、滋养胃阴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莪术、三七、五灵脂等,以标本虚实兼顾。白老师自拟健脾消痞汤健脾益气,和胃化痰,活血解毒。用于脾胃虚弱兼有气滞痰瘀阻滞者。药用:黄芪18g,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9g,丹参15g,莪术10g,砂仁6g,木香10g,白芍12g,浙贝母15g,鸡内金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生姜3片。自拟养胃消痞汤养胃和中,化痰消痞,活血解毒。用于胃阴亏虚兼有气滞痰瘀阻滞者。药用:太子参15g,麦冬15g,百合30g,乌药10g,白芍12g,丹参15g,莪术10g,黄连6g,陈皮10g,佛手10g,浙贝母15g,鸡内金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生姜3片。

[1] [2] 下一页

    2.4 用药平和,复法合方治之

    白老师认为,脾以健运为常,胃腑以通为贵,选药多性味平和,少用味厚、性烈、性偏之物,恐其伐攻胃气。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多复杂,既有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之征,又有气滞、痰阻、食滞、血瘀之象。治疗上遵循《黄帝内经》“奇之不去则偶之,一方不去则复之”的原则,临证多复法合方,实践证明确有较好疗效。

    复法合方是集多种治法于一体,组方药味较多,可起到综合调治的作用。也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调节作用,调整脏腑和机体的机能活动,促使胃黏膜病变好转。老师常常告诫,复法组方不能杂乱无章,在分清标本缓急、虚实主次的前提下,遣方用药做到主次分明,井然有序。白老师根据阴阳、气血、寒热的转化、五脏的生克乘侮、邪正的盛衰及虚实的消长立法,常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胃、清热除湿、行气化痰、活血解毒、攻补兼施等治法,或反佐从治。如寒热互结之证,白老师喜用辛温与苦寒合法,配伍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治疗。临证见肝郁气滞者,合四逆散随症加减;痰热互结者合小陷胸汤;耗气伤阴者,取清代陈修园的百合乌药汤合生脉饮,益气养阴;脾虚气滞者,则佐以六君子汤或异功散以健胃和中助运。

    3 辨证为主,辨证辨病结合

    白老师在治疗本病时,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是指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四诊合参,临证根据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的不同情况,审因论治,辨证施治。微观辨证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借用现代医学的影像学、内镜及病理检查,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内涵,提高了临床疗效。如胃镜的使用是中医望诊的延伸。病理检查示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之胃黏膜癌前病变者,白老师常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丹参、莪术、三七、白花蛇舌草等治疗。

    4 病案举例

    韩某,女,56岁,2008年12月5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上腹部胀满,时轻时重,每于进食辛辣食物后加重。伴烧心、嗳气、脘中畏凉、口苦,纳食一般,平素易“上火”,二便正常。舌胖大质暗、苔黄、中心苔少、根偏厚,脉沉弦细。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2008年11月19日山西某医院胃镜示: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胃息肉。病理诊断:(胃窦)慢性重度浅表性胃炎,部分轻度萎缩性炎伴肠上皮化生,少许腺体上皮细胞轻度非典型增生。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胃阴亏虚、胃络瘀阻、寒热错杂。立法:滋养胃阴,活血解毒,平调寒热,和中消痞。处方:养胃消痞汤加减。药用:太子参15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15g,莪术10g,半夏9g,陈皮10g,浙贝母15g(捣),黄连8g,砂仁6g(后下),鸡内金15g,(煅)瓦楞子15g(先煎),吴茱萸3g,甘草6g,生姜3片。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2008年12月9日二诊:患者烧心减,仍脘中饱胀感及隐痛,纳稍增,大便可,口干,舌胖质暗、苔薄白、稍裂纹、根黄、脉沉弦细。继用前法,前方加白芍12g、麦冬12g、白屈菜10g,改黄连为6g,6剂。2008年12月16日三诊:患者自觉痞满减,有时烧心,偶觉脘痛及灼热感,大便可,舌胖质暗、苔白根黄厚,脉沉弦细,继用养胃消痞汤加减治疗。服药至2009年3月17日,患者一般情况尚好,无烧心,痞满减。2009年3月25日,前后共服药90余剂,再次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胃窦)黏膜轻度慢性炎症。

    按:该患者由于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上腹部胀满。肝气郁结,日久气郁化热,故见口苦、烧心、舌苔黄等;肝郁化热,耗伤胃阴,故见舌中心苔少。胃痞治不及时,湿伤脾阳,热伤胃阴,形成脘中畏凉、口苦之上热下寒的表现。故以滋养胃阴,活血解毒,平调寒热,和中消痞为治则,用养胃消痞汤加减治疗。用太子参、麦冬配合百合、乌药为养阴益胃之主药,取清代陈修园百合汤之意。陈皮、佛手调气消痞;为防止半夏辛燥伤阴,用白芍敛阴调肝;左金丸合(煅)瓦楞子泄热制酸;浙贝母、鸡内金化痰消积,与丹参、莪术相伍,活血化瘀,痰瘀并消,更用白屈菜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滋养胃阴,和中消痞,活血解毒,寒热并调,共奏扶正祛邪之功。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胃阴复,饮食可,最终取得满意疗效。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