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晖教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经验举隅
2015-12-4 05:13| 发布者: 逆之羽| 查看: 13| 评论: 0|原作者: 陈艳,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陈艳,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王灿晖教授系全国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之一,他才思敏捷,求知欲旺,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医术精湛,见解独到,行医50余年来,善治内、外、妇、儿各科杂病,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王灿晖教授学习,现就王老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经验简单总结,仅供临床参考。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病久易伴发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脑梗死作为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之一,与糖尿病合并存在临床更是常见。糖尿病、脑梗死均属西医病名,中医并无此病名,后众多医家将其归为“消渴”、“中风”范畴,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就有对消渴合并中风的记载,《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痒、了卜击、偏枯、疹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本草纲目》有云:“止消渴,润五脏。清热利湿……中风偏瘫。”戴元礼《证治要诀·消瘅》谓:“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这些记载都提出了中风与消渴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可以看出,中风既可以是单独的疾病也可以是消渴病病程日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同时具备了糖尿病及脑梗死的主要症状,即以“多饮、多食、多尿伴有体重减轻”并且发病突然,起病急骤,轻者可能只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严重威胁生命。 1 气阴两虚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共同病机 王老认为,虽然祖国医学将阴虚燥热归为糖尿病的主要病机,但随着现代临床的不断发展,实验及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气阴两虚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更多地被医家学者所接受;再者,祖国医学认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是导致中风的基本发病机制,然而,作为糖尿病多种并发症之一的脑梗死,王老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糖尿病气阴两虚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最终导致了中风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1.1 气为血之帅 气虚血行不畅而致中风 气血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也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故属阳主动;血行脉中,属阴主静。王老认为“气为血之帅”,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中风病位多在心脑,糖尿病气虚所致血瘀,气血不能濡养机体,血行迟缓,髓海空虚,瘀阻脑络,神窍闭阻,气血逆乱,引动风气,不但出现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能食或食少便溏等糖尿病气虚证症状,还能伴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之证。 1.2 阴虚血滞亦致中风 王老强调指出,虽然糖尿病气虚与阴虚最终均导致血液瘀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致中风,但其机理却各有侧重。祖国医学认为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主要发病机理,血由营气和津液所化生,糖尿病患者阴虚燥热,津液亏少,煎熬阴血,耗伤心阴,心血失养,心阴耗伤,必然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行迟缓,血脉瘀滞,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不但可见多饮、多尿、消瘦、汗出异常等消渴阴虚证症状,同样可见口眼歪斜,神志不清,舌强语謇等心神失养之中风之证。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临床研究得出结论[1]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主要是由于糖代谢障碍,血脂与血脂蛋白代谢异常,合并高血压,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糖尿病患者由于相对或绝对胰岛素不足,而影响机体葡萄糖和脂肪代谢,导致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另外,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时血红蛋白释放氧能力降低,红细胞变应能力下降,血小板集聚性亢进,所以糖尿病患者常存在高黏血症,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
[1] [2] 下一页
2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重要方法 尽管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本,燥热为标作为其主要病机,脑梗死则以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主,表面看来,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就从脑梗死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的角度出发,王老认为,关键在于治疗基础病糖尿病,且当以益气养阴为主,并重视活血化瘀,标本兼治,不但能改善症状、体征,而且从根本上调整阴阳,调理气血,恢复脏腑平衡。 2.1 治疗基础病 首当益气养阴 糖尿病患者中风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5倍[2]。根据这一关系,王老在治疗时根据主次轻重,首先治疗糖尿病,主方中擅用黄连、生地、葛根、知母等养阴生津之品,时而又配以太子参等益气以助养阴,控制血糖,缓解“三多一少”症状“以治其本”,此时对于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已有一半功劳,现代医学也证明生地、葛根等对正常心脏有加强收缩作用,对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其加强作用,更为显著,并有扩张脑、心血管及全身大小血管的作用。能改善脑循环、冠状循环及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使肌细胞恢复活力[2],但同时王老又不忘加用地龙、全蝎等熄风止痉药改善脑梗死症状“从而治标”,标本兼治,双管齐下,给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活血化瘀亦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键 古今医家都熟知“瘀血”是贯穿于糖尿病始终的重要病机,同时也是导致脑梗死的直接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当前最主要的措施是溶栓、抗凝、扩血管药物,缓解脑缺血损害[3]。故活血化瘀对于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同样是关键。王老十分重视活血化瘀药的运用,丹皮、玄参、丹参、川芎、怀牛膝等,此类药在王老的处方用药中经常可见,益气活血化瘀作用不但能疏通血管,同时对于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能助其一臂之力。 3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王老认为,熟悉掌握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后,根据“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当早期发现糖尿病,及时进行治疗,注意饮食,加强体质锻炼,配合药物,降低血糖、尿糖和血脂、血压,软化血管,对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4 病案举例 许某,男,74岁,2010 年4 月28 日初诊,就诊时患者主诉“发现血糖升高20余年,伴疲劳乏力汗出”。患者20余年前因口干多饮伴形体消瘦去医院就诊,查空腹血糖14.3mmol/L,并自感神疲乏力,小便量尚可,无多食易饥,血压稍高,无视物模糊,无手足发麻,无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后根据医生指示口服“消渴丸”(具体计量不详);2005年头颅MRI示脑梗死。未系统服用改善脑循环药物。 初诊时症见:患者动则全身汗出,历时数年,头痛较甚,易神疲乏力,夜间无出汗,健忘,唇紫黯,舌苔中部厚腻。处方用药:生地15g,丹皮10g,丹参12g,葛根20g,地龙10g,怀牛膝12g,茯神12g,知母10g,山百合12g,五味子5g,糯稻须20g,碧桃干20g,黄连5g。二诊:患者自感明显好转,头痛较前有显著改善,汗已不多,仍感易疲劳乏力,唇紫黯,苔稍厚腻,面色红。处方用药:生地12g,丹皮10g,丹参12g,葛根20g,地龙12g,怀牛膝12g,玄参10g,知母10g,天麻10g,川芎12g,杜仲12g,山萸肉10g,碧桃干20g。三诊:患者自感汗出好转,较前已明显减轻,无头痛,唇紫黯,苔腻,面色红。处方用药:天麻10g,川芎12g,葛根20g,白蒺藜10g,地龙10g,丹参12g,赤芍12g,当归10g,怀牛膝12g,鸡内金10g,焦山楂10g,碧桃干20g。四诊:患者症情平稳,无头痛头晕,基本无汗出,大便尚可,舌黯,苔稍腻。处方用药:天麻10g,葛根20g,杜仲12g,川芎12g,丹参12g,全蝎5g,地龙10g,鸡血藤15g,当归10g,生地12g,山萸肉10g,碧桃干20g,太子参20g。 五诊:患者自感神疲乏力较前好转,无头痛头晕,无汗出,舌黯红,苔稍腻。处方用药:天麻10g,葛根20g,地龙10g,山萸肉10g,川芎12g,当归10g,生地12g,全蝎5g,丹参12g,怀牛膝12g,何首乌12g,太子参20g,碧桃干20g。 此案治疗时长间隔7个月,疗效显著,病情稳定,患者虽未一直监测血糖,但7个月后至医院复查静脉血,测得空腹血糖:6.5 mmol/L,头颅MRI和治疗前比较,脑梗死面积并未扩大。后来随访中,患者精神状态较前好转,体重有所增加,但不明显,无头痛头晕,无汗出异常,无疲劳乏力,无多食易饥,小便量尚可,大便正常,血压稍高,无视物模糊,无手足发麻,无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王老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时不拘泥于旧俗,他将二者视为整体,并非分别从糖尿病和脑梗死两条路线出发,而是重在治疗基础病糖尿病,并将控制血糖作为重点,擅用黄连、葛根、知母、玄参等滋阴清热、养阴生津药,同时并用丹参、川芎、当归、牛膝等活血化瘀药,不但纠正贯穿于糖尿病始终的“瘀血”,还能改善中风之“血瘀”,一举两得。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