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的操作规范
薄氏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贯传在腹针疗法的全过程中,在临床治疗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必须按照腹针的要求进行操作。
1、治疗前的检查准备
1.1、询问病史、现病史,并做好记录。(见腹针病历表)
1.2、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结合病史明确诊断的同时,观察平卧体位时病人的阳性体征。
1.3、根据检查的结果给病人确定治疗处方并在腹针病例上进行计录用不同的颜色对穴位的进针深度进行标记。
a、
红笔标计的穴位表示深刺或中刺,蓝笔标计的穴位表示浅刺。
b、
同一种颜色的笔进行标记时,用D表示深刺、M表示中刺、S表示浅刺。
1.4、根据病人的体型选择针具。
2治疗时的体位
2.1、腹针治疗时,病人采取平卧体位,四肢放松,腿可伸直或半屈曲。在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可以根据舒适的程度把体位适当的进行调整。
2.2、术者应根据自己的习惯决定操作的方位,左利手站在患者的左侧,右利手站在患者的右侧。
2.3、根据处方的需要对每个穴位进行度量在腹部标记,然后根据处方的要求,依序进行针刺和对穴位的深浅进行调整。
2.4、进行平卧体位的治疗前后对照,根据对照的结果决定是否对处方或穴位的深浅调整。
2.5、操作过程完成后,选择适当的器具,罩在腹部对针刺在腹部的针具进行保护,并根据室内的温度或环境温度为患者腹部保暖。
腹针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任何疗法都有相对的适应症,只要选择得法,任何疗法都会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腹针的基本观点。因此,适应症与禁忌症的学习非常重要。
1.腹针的适应证: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
2.腹针的禁忌证: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证,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腹针治疗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在每个处方中,对针刺的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进针的深度在每个处方中都把浅刺的穴位进行了说明,以便大家能够掌握。对于每种疾病的临床不同表现,也可以在辩证加减中去选择。
1落枕
1.1定义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
定义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或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2.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滑肉门三角(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定义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通常发生于网球运动或经常用力作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者,肘关节疼痛为主症。
3.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上风湿点(浅)
3.3[辨证加减]
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浅)。
4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
4.1定义
本病多发生于经常使用腕部及手指握力的人群,以腕部桡骨茎突及拇指的掌指关节掌侧等处最常见。工作时由于肌腱和腱鞘在桡骨茎突及关节处经常摩擦,产生损伤性炎症,逐渐使腱鞘狭窄而患病。病程缓慢,偶发于手部急性损伤后。
4.2〔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上风湿外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4、上风湿点(患)、5、上风湿外点(患)
(2)
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上风湿点(浅)、上风湿外点(浅)
4.3[辨证加减]
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5
颈椎病
5.1定义
颈椎病是一种老年性退行性骨质病变,又称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综合症。本病临床表现以颈项部疼痛、颈项强直、活动受限、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麻木或伴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眩晕、失眠、记忆下降,严重时发生卒倒等。X光片显示有骨质增生或生理弯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变窄等。临床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其中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为多见。
5.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2)针刺顺序:1、中脘;2、关元;3、4、商曲;5、6滑肉门
(3)针刺深浅:中脘、关元、商曲(浅)、滑肉门
5.3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椎动脉型加下脘。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头痛、头晕、记忆下降加气穴(双)。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6
腰椎间盘突出症
6.1
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腰腿痛中常见的原因,许多腰痛和根型坐骨神经痛,均与此病相关,近年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我们的辨证施治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6.2
〔腹针治疗〕
(1)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2)针刺顺序:1、水分;2、气海;3、关元
(3)针刺深浅:水分、气海、关元
6.3[辨证加减]: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8
腰背痛
8.1
定义
腰背痛是指背痛连及腰痛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背痛除背肌劳损、骨质增生、感受风寒等因外,还可因内脏的疾病而引发,腰痛除风湿、劳损、骨质增生、闪挫等因外,亦可因内脏疾病诱发,故其病因较为复杂。
本证常见于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以及脊柱和内脏病变等。本篇仅就寒湿性、劳损性、肾虚性腰背痛叙述如下。
8.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2)针刺顺序:1中脘、2气海、3关元、4、5大横(双)
(3)针刺深浅: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8.3辨证加减:
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浅)、太乙(双)、石关(双)、风湿点(双、浅)。
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寒湿性:上风湿点(双、浅)、下风湿点(双、浅)。
劳损性:商曲(双、浅)、四满(双)、气穴(双)。
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浅)、水道(双)。
9 慢性胃炎
9.1〔定义〕
本病可有急性胃炎转变而来。饮食不节、嗜食生冷辛辣或长期饮酒、过度吸烟、精神刺激,都能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其他如溃疡病、胃癌、胃扩张、胃下垂等,也能引起续发炎症。
9.2〔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
(2)
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气海;4、关元;5~6、天
枢(双侧)
9.3
辩证加减: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侧、)
便秘:加天枢下(左侧、)
虚寒型:加神阙温灸
10 消化性溃疡
10.1〔定义〕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明显溃疡,溃疡亦可位于食管下端、胃空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或空肠、回肠、米克耳憩室.因这些溃疡的形成均有胃酸和胃旦白酶的消化作用参与,故称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是一种常见慢性病,多发于青壮年。
10.2〔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天枢(双侧)。
(2)
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水分;4、气海;5、关元;6、7天枢(双侧)。
10.3辩证加减:
十二指肠溃疡加:梁门(右侧、中刺)
嗳气、泛酸加:上脘(中刺)
11.慢性肠炎
11.1定义:
慢性肠炎一般多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而言。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肠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等)的后果。其它如情绪激动、劳累、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常是复发的诱因。
1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下脘;腹泻;关元;天枢(双侧)
(2)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腹泻;4、关元;5、6天枢(双侧)
11.3辩证加减:
小腹胀痛:加大巨(双侧)。
便溏、水泻:加水道(双侧)。
脾胃虚寒型:加大横(双侧);神阙温灸。
12胆囊炎
12.1定义:
胆囊在肝脏下面胆囊窝内,象黎形,位于右上腹肋缘下。主要因胆结石梗阻、胆汁滞留和细菌感染而引起发病史。
12.2〔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上风湿点(右侧)。
(2)
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气海;4、关元;5~6、天枢(双侧);7、上风湿点(右侧)。
12.3辩证加减
急性胆囊炎加:大横(右侧)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侧)
便秘加:天枢下(左侧)
13、上呼吸道感染
13.1〔定义〕
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这些部位的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伤风、感冒。
13.2〔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
(2)
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4、上风湿点(双侧)。
(3)
针刺深浅:中脘(浅刺);下脘(浅刺);上风湿点(双侧)。
13.3辩证加减:
咽部疼痛加下脘下(浅刺)。
高热不退加气海、关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