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从事内科急危重症研究多年,以疗效显著持久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随师伺诊,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现将其治疗急腹症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张老认为六腑的生理特点是,气机运行,泻而不藏,满而不实,动而不静,以通为顺,也以通为用,故“不通则痛”为急腹症主要病机。所谓“不通”,一是气血瘀滞,经络阻塞,二是胃肠被有形实邪所阻滞,二者相互影响,故其主要病理特点为实热壅滞,气血瘀滞,胃肠阻塞;通里攻下为其最主要的治疗原则,张老认为治疗急腹症用药攻下力宜猛,药量宜足,攻下药量小时,达不到通里攻下,病人反而更加痛苦,故用量一定要足,使之达到“一泻而解”之功,大黄、芒硝为治疗急腹症的要药,张老用大黄曾经用到40g,收效良好,如邪热急剧较久,大便坚实,难以取下,则必须借芒硝软坚散结润下之功,二者相互协同,荡涤胃肠实热,效果甚佳。 如治疗一“小肠坏死”术后病人,术后腹胀难忍,不排气,不排便,呃逆呕吐不止,西医诊为“高位绞窄粘连性肠梗阻”,不宜二次手术,保守治疗。病人胃肠减压,24小时引出胃液2000ml,多次灌肠无排气,有少许粪便,小便量少颜色黄赤,呃逆响亮,呕吐频繁,难以入睡,舌淡舌苔黄厚腻,脉沉滑而有力。治以通腑泄热降逆,破气活血开瘀。处方:海藻30g,大黄25g,青皮20g,厚朴15g,枳实15g,桃仁20g,三棱15g,莪术15g,莱菔子20g,赤芍20g,生赭石30g,番泻叶15g(后下),甘遂末5g(单包冲服)。服药2剂泻下大量秽浊粪块夹有污水,随之排气,呕吐、腑胀基本消失,有饥饿感,可进少量流质饮食,复查,肠粘连大部分缓解,上方去甘遂,大黄减为10g,加西洋参、白术等逐渐调养,共服药月余,肠粘连消失,从而治愈,随访2年,状态稳定。 在对大黄通里攻下的应用上,张老认为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为临床治疗急性危重病的良药。生大黄能够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用于实热便秘,谵语发狂,时行热疫,能宣一切气,泄壅滞水气,利大小便,去五脏湿热秽浊。张老根据大量临床实践提出,求治于中医的急腹症病人,中医辨证往往为阳明腑实证,这类病人一般都在ICU病房住院,往往极不合作,一般都经过西医胃肠减压,以及各种引流插管,病情危重,甚至有的病人肠鸣音消失,而且值得进一步提出的是,由于西医大量应用抗生素,往往造成机体菌群失调,口腔霉菌感染,所以有时舌诊并不典型,这时张老认为应以腹部症状为主,凡是腹部胀满拒按者,均可投以峻下之剂,急下存阴,根据大量临床实践验证,可以促进胃肠正常蠕动恢复,泄下积聚在里之瘀热毒邪,却有一泻而解之功。(孙元莹 王暴魁 姜德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