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反映出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这部以医学内容为主体,广泛记载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数学,乃至社会、民俗等诸多学科丰富内容的巨著,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医家的必读之书,历代研究论著达400多部。自1956年建立中医高等院校以来,一直以《内经》为主干课程。王洪图教授认为,这样一部影响巨大,有自己久远的研究、发展史,有数量可观、延续不断的研究队伍,以及研究内容广博、著作浩繁的古代典籍,应该提到“内经学”高度进行研究、发展。在第四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上,王洪图教授提出内经学的概念并通过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论证,在1993年10月,还得到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规划会议的中医和中医教育专家的热烈赞同。 王洪图教授指出:“内经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内经》的内容为主,包括历代对《内经》的研究成果,若以学科界限和角度来表述,则是以中医学为主,涉及古代多种学科内容。其任务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内经》理论体系,探讨其理论实质及学术特征,揭示《内经》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规律;揭示研究《内经》的规律;揭示古代多种学科研究成果及中医学的关系。最终目标是为生命科学提供内蕴深厚的基础理论。总之,内经学是以《内经》及其历代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中医学为基础,包括多种学科内容的专门学问。”据此,王洪图教授就五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证,他指出: 1.《内经》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经学是以研究《内经》内容为主,包括历代研究《内经》的成果,其中涉及基础理论、诊断学、临床各科、哲学、天文、气象、地理以及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心理学等各学科,从这个角度讲,它的研究领域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单一的。可见,内经学的研究领域是其他各学科所不可替代的。 2.《内经》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内经》中大部分作品撰写于战国,其后各代都有许多人研究、发挥,因而它已有自己的学术发展史和研究史。由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洋洋五十余万言,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 3.有一批专门研究《内经》的论著。从梁代全元起《素问训解》、唐代杨上善《太素》起,历代研究《内经》的专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据统计,延至清末,国内专门研究《内经》的著作已有两百多部,截至1990年底则已达400多部。国外(尤其是日本)也有近百部著作。 4.有一批研究《内经》的人员。从古至今,历代都有一批研究《内经》的大家,如唐代王冰、金代刘完素、明代张介宾、清代张志聪、现代任应秋等。198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又成立了内经学组,后更名为内经专业委员会,由各省、市、自治区中医学会推荐的一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年龄约40~50岁的内经专家组成,成为研究、发展《内经》的组织保证。国外也有许多有关专家,包括华裔学者进行研究,运用多学科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索,是研究《内经》的骨干队伍。 5.《内经》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中医学的建立又是以《内经》为基础、为标志的,现代中医学正是由《内经》医学理论与实践广泛结合并发展的结果,也是历代学习中医者必须读《内经》的主要原因。 《内经》所代表的已不是一本单纯的著作,对它的研究则是有延续性、有专门研究队伍参加的一个独立学科,故称其为“内经学”是当之无愧的。“内经学”的建立及其研究工作的开展,就是为了迎接这种挑战,以利于为生命科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997年出版《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其中明确提到内经学的概念,2002年将《内经学》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内经教材,标志着内经学完成了从提出、酝酿到形成的过程。 2006年12月王洪图教授在广州召开的第八届全国内经学术会议上,以“团结和谐”为题,勉励所有在场内经界的同仁。叙述了在其作为主任委员期间,学会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回顾了内经学术界近30年的发展历程,包括首次提出将“内经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使《内经》地位及对其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李德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