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谈“治未病”学术思想在临床的应用(交流探讨)

2015-11-28 18:11| 发布者: 浪漫的小灰灰| 查看: 2| 评论: 0

摘要: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在《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学术思想,2000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医疗实践,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感悟到,对于一些慢性疾病、难治之症,采用“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往往能收到满意疗效。本 ...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在《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学术思想,2000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医疗实践,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感悟到,对于一些慢性疾病、难治之症,采用“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往往能收到满意疗效。本文通过对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肝郁等疾病的治疗,进行探讨:

例1:感冒

李某,男,54岁,教师。于2004年9月14日就诊。

自述习惯性感冒3个多月,稍遇风寒即感冒,出现鼻流清涕,头痛,咳嗽,肢体酸软无力,缠绵不解。曾服三九感冒灵冲剂、重感灵等药物,症状虽能得到缓解,但未能巩固,现症见面色淡白,头目昏沉,畏风汗出,神疲乏力,纳差口淡,舌淡红苔薄白而腻,脉滑缓。此乃脾虚气弱,卫外不固。遂用自拟防感汤(党参12g,黄芪25g,炒白术12g,防风10g,茯苓12g,生山药30g,砂仁10g,陈皮6g,炙甘草10g,大枣5枚,生姜2片),连投20余剂,诸症悉除,体质较前增强。后以补中益气丸,防风通圣丸交替应用,以资巩固。随访至今,未出现反复。

患者系体虚感冒,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主人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气弱,中虚卫阳不振,则表卫不固,肌腠不密,易感风邪。故用玉屏风散加味组成“防感汤”,方中用党参、黄芪补益中气,固表止汗;伍山药、白术、砂仁、茯苓、大枣、炙甘草健脾、补中焦以旺生化之源,使气血充盈,则固实卫外功能;防风走表而助参、芪益气屏御风邪;佐陈皮健脾理气,使补而不滞;同时姜、枣配合应用,可防止补气过壅之偏,以扶正祛邪,调和营卫,营卫和则脾胃自不失其常度。全方配合具有益气健脾,固表止汗,调和营卫,预防感冒之功能。

例2:慢性支气管炎

周某,男,62岁,农民。于2003年10月11日就诊。

患慢支3年之久,每逢冬季加重,咳嗽痰多,色白黏稠,胸闷气喘,纳差,四肢酸沉无力,遇风寒则发,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沉细而滑。X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西医诊为支气管炎。此乃肺脾俱虚,年老体弱,久病及肾,痰气上逆肺失宣降,则咳喘作矣。治宜标本兼施,遂用自拟益气宣肺固肾汤(太子参15g,炙黄芪15g,丹参15g,炙麻黄6g,杏仁10g,地龙12g,炙紫菀12g,炙冬花12g,胡桃肉10g,五味子10g,仙灵脾15g,炙甘草6g),连服16剂,咳喘等症基本消失;改用六君子汤合二陈三子养亲汤化裁治之。方药为(太子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2g,生山药30g,陈皮6g,法半夏12g,炒枳壳10g,炒苏子10g,炒莱菔子10g,炒白芥子10g,砂仁10g,五味子10g,仙灵脾15g,大枣5枚,生姜1片)。全方具有益气健脾、祛痰和胃、补肾固本之功。连服21剂,病情稳定。后以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子丸,调理善后。随访1年未发。

益气宣肺固肾汤中麻黄、杏仁相合为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要药;紫菀、冬花润肺化痰止咳;五味子敛肺滋阴,多用于久咳虚喘;地龙通经活络、止咳平喘;太子参、黄芪、甘草补益肺气养阴生津,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复肺脏宣肃功能;丹参活血祛瘀,可增进肺泡毛细血管网气体弥散,改善血液循环和肺的宣肃功能,使痰液更易排出;仙灵脾、胡桃、五味子补肾纳气,以利肺气之肃降。经过治疗,虽然病情趋于稳定阶段,但机体抗病能力差,其病变尚未完全消除,容易复感外邪,而使病症突发或加重,因此必须重视缓解期的治疗,改用以扶正固本为主,以促进机体虚损脏器逐渐复元,提高机体自身抗病能力。

该患者主要表现肺脾肾功能低下,故在治疗上,以改善肺脾肾功能为重点,采取益气健脾、祛痰和胃、补肾固本,使正复邪祛,痰邪无源,咳喘自愈。此为治疗和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

例3,肝郁症

杨某,女,28岁,工人。于2004年5月10日就诊。

患者精神抑郁,情绪易于波动,善太息,胸闷胁痛,头晕,纳差,四肢乏力,舌淡红苔白腻,脉象弦细。此乃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味治之(当归12g,柴胡12g,炒白术12g,炒白芍12g,薄荷6g,茯苓12g,甘草6g,制香附10g,郁金12g,内金10g,大枣4枚,生姜1片),连服18剂。上述症状改善,饮食正常,精神好转。遂用逍遥丸,香砂六君子丸调治而愈。

方中柴胡、香附、郁金、薄荷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当归、白芍养血调肝;白术、茯苓、甘草、内金、大枣、生姜益气健脾和胃。肝属木主疏泄,能帮助脾胃运化,若肝病失其疏泄,木强乘土,则肝病就会传脾,以致运化失司而肝脾合病。因此当肝病尚未传脾时,就应该在治肝药中合入健脾和胃之品,以防止肝病传脾。正如《金匮要略》所说:“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临床上许多疾病,特别是难治之病,均可从“治未病”的方面认真研究和探讨。据临床观察,对支气管哮喘,采取“冬病夏治”即在夏季伏天,使用益气健脾温肾之剂,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冬季发病明显减轻,而且容易控制。再如患脂肪肝的病人,用茶疗药膳(生东山楂500g,生决明子500g,分次泡水代茶饮用)的治疗方法,一般2~3个月,可获明显疗效,且能辅助降低高血压。亦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总观上述,不难看出只有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探求新的治疗规律,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把“难治病”消灭于萌芽之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和学术思想。( 王立忠 河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