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经水为何出诸肾(交流探讨)

2015-11-28 18:12| 发布者: 青橄榄网络| 查看: 2| 评论: 0

摘要: “经水出诸肾”是《傅青主女科》中的一句名言,是傅氏长期精心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积累的结晶,体现了他调经的基本观点——重肾补肾。这一观点给予后世很大的启发,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传忠录·明理》言“万事 ...
“经水出诸肾”是《傅青主女科》中的一句名言,是傅氏长期精心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积累的结晶,体现了他调经的基本观点——重肾补肾。这一观点给予后世很大的启发,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传忠录·明理》言“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理尤切”。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对此句名言的探讨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何谓“经水出诸肾”

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关键在于“经水”两字。“经水”一词最早就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此处的“经水”指河流,喻人身经脉。《灵枢经》中则以“经水”为篇名来阐述十二经脉运行情况。在中医妇科中,“经水”是月经的别称。“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言太冲脉盛,则月经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冲为奇经八脉之一,故《内经》与妇科中的“经水”有一定的联系,都与经脉有关。对傅氏而言,“经水”则更有深刻的内涵。他认为“古昔圣贤创呼经水之名者,原以水出于肾,乃癸干之化,故以名之。”“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故“癸干”乃天癸也。“天癸者,指肾水本体而言。癸者,水也。肾为水脏,天一生水,故谓肾水为天癸,即愈东扶所谓精血之源头也。”肾属水,癸亦属水,故“经水”两字在傅氏看来,更能够表明月经与肾、天癸的密切关系,即天癸乃肾中阴精,而经水乃阴精所化生。“经水”不仅仅是肉眼所看到的“经血”,而且以肾中阴精的化生为其物质基础,精满才能化经,精充则血充,精亏则血少。

“经水出诸肾”的理论体现了肾在月经产生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与肾本身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机体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胞脉者系于肾,冲任之本在于肾。肾藏精,精化血,傅青主谓经水出诸肾。”血之资根在于肾。张景岳称其为“精血之海”。《医学正传》说到“月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枯”。可见,肾是产生月经的渊源。经血由肾精所化,肾精充盛,血海满盈,月经如期而来。近30年来,随着中医学肾实质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临床大量对月经病调治观察的基础上,肾虚作为生殖功能低下与不足一类月经病的基本病机,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

但是,若细读《傅青主女科》便可发现,傅氏虽把肾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然并不把肾看为月经产生的惟一重要脏腑。他说到“肾水之化,实有关于心肝脾”、“肝肾之精旺而水利”。体现在他的治法方药是补肾而不独着眼于肾,而是五脏立论,析证补肾,他认为“金润则能生水,而水有逢源之乐”、“脾胃健而生精自易”、“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他在治疗年未老经水断时创立的益经汤“散心肝脾之郁而大补肾水”。

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经水出诸肾”是傅氏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它的理论源头在于《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里指出了肾、天癸及冲任与月经的密切关系。但在元代之前的医家,在调经方面多侧重脾、肝、心,强调后天之本。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在调经中突出了肝脾的论点,李东垣在月经病方面多以脾胃立论。明代以后在调经方面,又发扬了《内经》的宗旨,虽也有偏于肝脾的,但更加重视了肾的理论。薛立斋虽大多强调了脾的问题,亦重视了肾。张景岳则脾胃与肾并重,提出“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肾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室。”赵献可则是个完全的补肾派,他在《医贯》里指出“调经以养水为主”,至傅青主,把肾在月经失调中的机理作了比较全面的发挥,认为“肾水火太旺”、“肾中火旺而阴水亏”、“肾之或通或闭”等,是经水先期或先后无定期的主因,还提出了“经水出诸肾”、“经本于肾“的观点,从而在治疗上突出了补肾,制定方剂如两地汤、定经汤等,现仍为妇科临床所用。

三、临床指导意义

“凡医妇人,先须调经”,因“妇人惟经水为育嗣之期,经水不调即非受孕之兆,纵使受之,亦不全美”,故后世医家在调经种子方面很重视肾。罗元恺教授提出种子首重调经。傅氏重肾补肾的观点及其方药对后世调经种子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北京的妇科专家刘丰五提出“调治月经似是治血而非治血,而治天癸和调整脏腑功能”。浙江的裘笑梅认为肾在妇女的生理、病理上有特殊的意义,妇科病的治疗也往往从肾论治。广东的罗元恺教授则强调“肾为冲任之本”、“补脾必须补肾”,他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关键在于补益肾虚,提出他个人常用的三个处方:二稔汤、滋阴固气汤、补肾调经汤,对于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流产,他认为以肾气亏损为其主要原因。河北的哈荔田认为“调经养血莫如滋水养火”。上海的蔡小荪认为“调经治血须滋水益肾”。湖北的刘云鹏提出妇科常用补肾五法,用四二五合方补肾养血,安奠二天汤健脾补肾,温胞饮温肾暖脾。浙江的唐吉父认为肾虚是妇产科疾病的本质所在。北京的赵松泉突出以肾为本,治疗“功血”主张“调其阴阳,以平为期”。

肾在妇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妇科病从肾论治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的肾及补肾方药进行研究。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肾与内分泌腺体如性腺、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相关,并且与下丘脑的神经递质作用相关。补肾中药能调节性腺轴的生理功能,提高或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经水出诸肾”,调经之本在于肾。傅氏对肾的重要性的强调和许多独具一格的补肾方法及方药是在继承前贤基础上的创新,给后世医家指明了方向。(钟凤娇 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