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道”范畴的形成及意义(交流探讨)

2015-11-28 18:12| 发布者: wǒ想我是海| 查看: 2| 评论: 0

摘要: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时,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许多先秦时期的哲学、逻辑、科学方法范畴被移植、引进,作为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范畴,成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基本命题和捆绑医学经验事实的理论网结。“道” ...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时,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许多先秦时期的哲学、逻辑、科学方法范畴被移植、引进,作为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范畴,成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基本命题和捆绑医学经验事实的理论网结。“道”范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之网上的一个重要网结,是指导中医学探索认识人体的生命运动、疾病变化、针石机理、养生方法的理性信念。梳理“道”范畴的形成及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准确地理解中医理论的本质和规律。

一、“道”范畴的形成及涵义

《说文》:“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道的本义,是人行之路,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引申为天和人所必须遵循的轨道或规律,通称为道。日月星辰所遵循的轨道称为天道,人类生活所遵循的轨道称为人道。道字虽然在《尚书》等古文献中已屡次使用,但是作为哲学范畴,则是始于老子。老子以前,随着农业生产和天文学的发展,已提出了五行和阴阳的学说,但是这种以多种元素为世界本原的学说,不仅难以说明有限的客观物质如何成为无限世界本原的问题,而且也无力对抗意志之天的绝对权威。老子提出道这一概念,并把它从有限的物质升华为无限的理性,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春秋时期在哲学上所面临的疑难,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是什么?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混然一体的东西,先于天地。老子肯定天地万物具有普遍规律,但他把规律从物质世界脱离出来,认为先有规律性的道,由道产生天地万物。庄子的道,“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也是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的非物质性的绝对。

庄子后学和《管子》四篇(《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是老、庄道论转化的过渡环节。《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外,《内业》还以精气解道。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易传》,把道看成自然规律,如:“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泰卦·象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一阴一阳”是指宇宙的普遍规律。

荀子说:“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荀子·解蔽》)。“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荀子·哀公》)。道既是万物变化遂成的所以然,又是万物的普遍规律。

韩非发展了道论。在《韩非子·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理是指万物的条理、规则、规律,道是万理之综合。理是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道则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

二、《黄帝内经》“道”的涵义及作用

道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多次,频繁使用,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运动、疾病变化、针石机理、养生方法的指导思想。因而,道的概念是《黄帝内经》构筑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之一。《黄帝内经》中道的涵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来源于《易传》的观点,把道解释为“一阴一阳”,阴阳之道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是对道的定义。“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何谓日醒?岐伯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道就是“阴阳”,明白道,就是要懂得“阴阳”,即为“日醒”。《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古懂得道的人,遵循阴阳规律,和于术数方法。“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灵枢·外揣》)。阴阳是“小大深浅杂合为一”的方法和规律。“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素问·标本病传》)。阴阳、逆从、标本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自然规律作为道的内涵,言简意赅,可以执一权万,也是认识疾病的根本规律。“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是谓得道”(《素问·金匮真言》)。善于诊断的医生,谨慎地从逆从、阴阳、表里、雌雄等对立统一规律中审察五脏六腑,并深知变通,就是得道,即深得道涵义的人。

综上所引,道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即“一阴一阳”。道的这一内涵确立了阴阳在构筑中医理论体系时的指导地位。阴阳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思维律,它是古人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后,在古医家对人体组织结构了解甚微的情况下,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生命运动,揭示生命活动的矛盾运动,为中医先哲们回避人体的组织结构而先研究生命运动的过程、疾病变化规律,提供了思维工具和方法,指导中医学建立了“生命就是对立运动”等重要的理论命题。这决定了中医学认识生命运动、分析病理变化及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思维过程是逐级矛盾(阴阳)分析方法,还控制着理论体系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形成了辩证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形式,使中医学以辩证性质的概念、判断及推理形式反映人体生命运动整体的对立规定性,揭示生命运动的辩证本质和运动发展规律,把握疾病过程中的矛盾运动,以征服疾病。

其二,《黄帝内经》中的道字,有时也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即《韩非子·解老》中所说之“理”的涵义。在这一意义上,《内经》道与理通用。如《素问·四气调神》中的“养生之道”、“养长之道”、“养收之道”、“养藏之道”;《灵枢、九针十二原》的“持针之道”;《灵枢·官能》的“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刺道毕矣。”这些道与理都是指具体事物(养生、持针、针刺等)各自的规律。尤其是《灵枢·五乱》所载:“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客观事物包括疾病,都是按自身规律发展变化,能察知其规律就是“身宝”。

可见,“道”范畴在《黄帝内经》中的内涵,一是指“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观点,是宇宙间、生命运动及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二是指自然界任何具体事物(包括生命运动中的各种生命现象)都存在自身的具体规律。前者即哲学中的一般规律;后者则为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前者确立了中医理论是在对立统一思维律控制下,形成的具有辩证思维性质的理论体系(辩证逻辑体系);后者“求道”、“寻理”,则成为历代医家探索人体生命运动奥秘、认识疾病机理和诊断、治疗疾病的动力及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直至现代医家仍然为之奋斗不已。

所以,“道”范畴为中医理论注入和确立的对立统一思维规律及“求道”、“寻理”的科学精神,仍然是现代中医学要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任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