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实在易——本人对西医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医的几点疑惑

[复制链接]
查看1968 | 回复7 | 2005-5-27 10: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西医实在易——本人对西医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医的几点疑惑
西医实在易——本人对西医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医的几点疑惑
我是中专卫校西医士专业毕业,分配在一家小型卫生院工作至今,看的都是些常见小病。通过几年临床,我总结了我用药的几点规律:对待上感发热、咽痛、头痛这类疾病,都可用解热镇痛药+抗菌素+维生素,必要时可加用激素。我自己经常用消炎痛+地塞米松各1片,再任选一种抗革兰氏阳性菌抗菌类(如头孢氨苄或红霉素),效果非常好,一般一包药就可见效,两天内就可康复,药费不会超过5元,可谓质优价廉。虽说消炎痛不能和地塞米松一起用,会加重消化道副作用,我在使用中有时会配一粒胃得乐或次碳酸铋,再加上病程短,至今仍未发现重大的不良反应,至多体质较虚的人感觉会比较困一点。我用这个方法屡治屡验,特别是对身体比较壮实的人,更是立竿见影,很多在其他地方包括大医院看过不见好的人,到我这儿很快给治好了,而经我治疗效果不理想的人,去其他地方再吃西药也很难立即见效。但这个方法对体质比较虚弱的人就发挥不了作用了,这部分病人吃其他西药不管使用的抗菌素如何高级效果都不会很理想,只能经过漫长的时间再加上正确的调养和休息才会慢慢自愈。我看了很多曾经到大医院(二甲)看不好而找我看的患者的病历,发现大医院的医生对这种常见病小病也都基本上套用我的公式,只是其中的解热镇痛药和抗菌素的名字好听一点而已,药费却要贵上十几倍。综上所述,我认为西医治疗上述疾病,起最重要的作用是激素和解热镇痛药,而抗菌素和维生素只起到辅助治疗和安慰作用,不信你可以试看看,只使用抗菌素而不加上前两种药,不管你抗菌素如何高级,也起不了任何作用,而解热镇痛中就属消炎痛效果最发,最便宜。其他很多对症治疗的疾病如关节痛、眩晕等等甚至一些说不上原因的怪毛病也可以用激素加消炎痛。其他很多类型的内科常见疾病也可找到类似公式,初学医的人只要象背乘法口诀那样熟背这些公式不用多长时间就可以开药了。我老婆是教师,有一次我出差到外地学习,正好碰到亲戚来找我看病找不到,我老婆就用我教的方法居然也治好了很多病。如果你有亲戚朋友想要学西医又不想读那么多年的书,可以介绍给我,我能包他一星期就学会看80%以上的常见病,而且疗效也在80%以上。(运气不好碰到特殊病例出了医疗事故后果要自负)。
综上所述,我觉得西医看病其实很简单,大部分疾病只能对症治疗,而对症治疗的药物效果较好的也无非几种而已(大医院里的新药除了让医生增加收入以外没用什么用处),然后看患者运气,运气好的话就会自愈,运气不好的话那就拖,至于出现什么症状再作处理,难就难在要应付很多考试,要背一大堆考完就忘了对临床不会有很大帮助的名词。西医看慢性病就更简单了,机器就可以告诉你某某指标上升了,只要开药降下来就可以了,不用担心怎么还没有好,因为慢性病是好不了的,我还没有见过一个高明的医师可以把高血压、糖尿病给治好了。有一点使我特别烦的就是有的病人咳嗽找我看,看了好几次都没见好也没有变坏,而他又非找我看不可,后来我一见到他找我就特别怕,明知道像这种情况吃西药没有任何作用,但鉴于病人对我的信任,我又只好开几天药敷衍一下,再交待些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刺激之类的话安慰安慰,除此以外没什么办法。
所以,我认为搞西医内科对我没什么挑战性,所以决心自学中医,但我对中医有几个困惑,请各位前辈指点一下:
我有一个亲戚因为胃痛找我治,我用我自创的公式治疗只能缓解一点,就带好她到一家二甲综合医院看西医,查胃镜提示轻度的浅表性胃炎,治疗一个多月,刚开始自觉好了很多,但后来又转回治疗前的样子,这就验证了我前面的推测。我想,或许中医可能会有办法吧,我又带她以相邻一公里多的二甲中医院找了一位名望较高的内科中年中医师(现已是副主任中医师了),第一次开了几贴中药(好像是桂枝、当归、黄芪、党参之类的)和一盒中成药(好像是电视广告中葵花牌胃康定片),服后好了一点,第二次就不开中药了,只开中成药和一种新型胃药,好像是胃粘膜保护剂什么铝来着,第三次医生就跟她说,以后不用跑那么远来找我了,可以逢星期X到某某诊所到他就开药就可以了。我亲戚很听话,又去诊所找好几次,花了几百块,腹痛从上腹部转移到了脐周,而且比以前更历害了。老实说我对中医有兴趣并不是因为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优点,是因为对西医失去了信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想了解一下中医,而我周围碰到的中医师跟我心目中想像的差远了,到目前为止没有遇到一个能让我心服口服的中医师,他们能治的那些病我也都能治,而且我治的见效可能更快,唯一缺点可能是副作用会大一些。而我不能治的他们大都也无可耐何,从这一点看,我看不出中医有何优势可言。难道中医书上写的那些东西有问题,中医论著上的医案是作者为了加大名气而自吹自擂,还是真正的中医师我还无缘碰到。我更相信后者。(我想我上面提到的中医师可能受到西医影响开中药也套用公式,所以疗效也就跟西医一样了)。
在念中专时我也读过中医,不过只是一学期,而且只是考察科,连一点皮毛都没有学到。出来工作后在临床中我也试过对照书本给病人开中药,效果不理想,我知道是我学不精的缘故。后来,我硬啃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但苦于我语文基础不是很好,书中语句艰涩难懂,而且学了马上又忘了。想考一下中医成人大学,除了经济、工作原因外,听说读中医学院还得重新学习政治、英语、西医基础知识,觉得特别累,这个计划就流产了。最近我在网站下载了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视频教学资料、名中医讲座,和相关电子书、MP3,并刻录起来,有好几十片,我打算抛开课本,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在电脑上学习、或者把视频资料转换成VCD在电视上学习、或者把音频资料下载到同MP3随时学习,从四大经典开始,重点掌握中医的思维辩证能力而不是去记忆什么病、什么症状用什么方。请各位前辈评评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抑或有更好的方法给我指导一下。要是将来我侥幸在中医领域上能够取得小小的成就,我一定不会今天给我提供帮助的人。
另外还有个问题,我发现许多中医医案里的用方很是稀奇古怪,有的药材现在很难找到,或者必须按照某种特殊的炮制方法,是不是遇到书上写的那种病例非得用那样的方法才能获得奇效,那学中医多累呀,要记那么多的方掌握那么多的炮制方法,还是只要掌握辨证的基本原则灵活变化组方就可以了呢,如果是这样我话就相对容易多了,不必去背中医内科学上的那么多症状的药方(中医内科学上的东西那么枯燥,逻辑性、连贯性那么差,请问各位前辈你们又记住了多少、应用了多少?)。
风精灵 | 2005-5-28 11: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实在易——本人对西医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医的几点疑惑

我是一名中医学院的学生,有一点点自己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学中医讲究悟性.中医有句话叫"医者意也",中医的许多东西并不讲严密的逻辑推理,这跟西医完全不同,要适应这一点.
  其次,在我看来,中基(中医基础理论,我们都这么叫)很简单.阴阳五行就完全可以概括了:轻清、上升、明亮、温煦、动者为阳;重浊、下降、昏暗、寒冷、静者为阴。阴阳有消长对立、互根互藏。五行为木火水金土,与五脏五季五志等等对应。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生理病理联系。知道了这些,其他的都可以类推。比如一个人最近老爱发脾气,结果腹胀胁痛,食欲减退,就可以判断为肝火旺而导致肝木乘脾土,用疏肝的药泻泻肝火就好了。
   再次,是老师强调的背诵。我们的要求是《内经》基本要全背。其他的选择性背诵的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
   最后,学好中医不单是学医就够了。哲学,传统文化都要涉猎。如果不懂天干地支,针灸的“子午流注法”就没法学。不懂“易”,有些中医理论就听不懂。就我个人认为,学中医必须博而专。
    当然,我说的只是如何成为真正的好的中医大夫。如果速成也简单,找本《药方大全》对病下药就是了,比西医还简单。  
蒲亭逸仙 | 2005-5-28 11: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实在易——本人对西医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医的几点疑惑

我是一名中医临床近30年的中医师,基本同意二楼的朋友的说法。就想就你的贴补充一点:你提到的那个“中医师”,他现在的行为,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医师了。
中医博士 | 2005-5-28 11: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实在易——本人对西医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医的几点疑惑

基本同意
南湖居士 | 2005-5-29 03: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实在易——本人对西医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医的几点疑惑

你现在可以体会到庸医猛如虎了,你找的中医生掉进钱眼去了.中医者大道也,需用苦功,非小聪明可学也!要多读经书,多看名医病案!
郭跃辉 | 2005-6-3 17: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实在易——本人对西医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医的几点疑惑

谢谢各位的支持与鼓励,我文中提到的那位中医师是我们这里大部分中医师的缩影,我碰到很多病人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又没有器质性病变,因此我就建议他转看中医,但在本地我实在找不出一位让我信得过的、所谓纯正的中医师供介绍给病人,所以非常苦恼,我自已想自学中医,可是周围也没有一位可以请教的中医师,想到上级医院进修,但从报纸上看到有关介绍中医院成绩的文章大部分是某某中医院又进了一台多选进的机器,或又攻克了什么疑难手术,很少有介绍某位蓍名中医院在传统中医领域取得了什么进展,这使我很为难,如果这些中医院都被西化了,那我费那么多财力、精力、时间去进修值得吗?
真爱无言 | 2005-6-9 09: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实在易——本人对西医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医的几点疑惑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愿力,有毅力,一定会学好的,我没学过医,也在自学中医,也没有人指导,呜呜
GIGI | 2005-6-12 2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实在易——本人对西医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医的几点疑惑

请参阅我转载的此篇文章:                                                                    
正統中醫學與現代中醫學的差異   (03/28/2005更新)
     我簡單的說明一些有關中醫的歷史問題給讀者聽,這傷寒家與溫病派的爭執不是現代才有的,有其歷史背景的,最早的溫病二字就出現在黃帝內經與傷寒論中,--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熱論--[先夏至日為病溫, 後夏至日為病暑] . 在難經中也有提出像濕溫,熱病,溫病的名詞,而傷寒論裡也提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也就是因為這些 , 於是就造成後世的溫病學說,也因為都是說熱症,所以他們主張使用辛涼清解的治法治病直到今天.
    在我國晉朝時有位名醫叫做王叔和,他認定溫病是因為四時不正之氣造成的,再四百年以後,有--諸病源侯論--出現,將溫病列出二十二症候,又給了溫病學術的依據,在唐朝時有位名醫孫思邈他著有---千金方---,同時有另位名醫叫做王 燾寫了--外台祕要--,此二巨著皆記載有溫病的藥方在內,像溫毒,溫熱,溫毒發斑,冬溫,冬溫發斑等症狀陳述,之後我國在宋,金,元朝代時又有四大名家,其中之ㄧ就是劉完素,這位當時之名醫,將其治溫熱病之經驗,也主張使用寒涼之藥,到明朝末年時(崇禎十四年),當時 因為戰亂而導致人民東奔離西,居無定所,生活困苦之下造成疫病流行,而當時醫師使用傷寒法治療這疫病,卻沒成效,當時醫家吳有性,江蘇震澤人士,認為傷寒與溫病二者截然不同,溫病是因為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非風非寒非暑非濕,所以就在第二年,著作--溫疫論--,自此以後溫病治症就形成ㄧ專門學派了, 書中對於溫疫的傳染病源,途徑,與人體的抵抗力多強等等都寫得很詳細,甚至於包括動物的傳染如雞瘟,鴉瘟,豬瘟,牛瘟等等,都發現到同類動物傳染同樣的瘟疫,不同動物間不受傳染等,他雖然與王叔和都主張溫病,但是二者看法卻不同,因為對病源有不同的解釋,簡單說,王比較認定是氣候造成溫病,而吳比較傾向是口鼻吸引入癘氣所造成的溫病,吳的溫疫論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專論溫疫病的書,因此又加強了溫病派的理論基礎,到十八世紀以後,就形成溫病派,而其代表人物就是清朝著名的醫師葉桂,字天士,安徽人,他先後曾拜十七位師父學習各家之長,一生沒有多少著作,其---溫證論治--與--臨證指南醫案--都是他的學生幫他編輯而成,他基本上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再逆傳心包],就是由呼吸道先感染, 施治不當,就會神志昏亂,其辨證時採用[衛,氣,營,血],就是衛--表,氣---由表入裡時,而營,血就是裡症,也就是說病情由衛進入營血就是越來越重,在治療上採用清熱解毒,芳香開竅,養陰生津之法,當時有一人與葉天士齊名,叫做薛生白,著有---溫熱病篇---其與葉有相同的看法,自此以後研究溫病派學術的人越來越多,最有名的有兩位,一是吳鞠通,另一是王孟英,吳瑭,名鞠通,江蘇人,此人發揚了葉天士學說,將他一生研究的醫理與實際臨床經驗寫成一書名為---溫病條辨---區分溫病分為上,中,下三焦來論治,上焦論呼吸病變,中焦論消化系統病變,下焦論一些虛弱等病變,他設計了[桑菊飲],[銀翹散]等等很有名的溫病方劑,就是現在我說的南方溫病派最常用的方子,而王孟英,名士雄,他以傷寒論為經,以溫病學為緯,編輯出--溫熱經緯--一書,大家可以參考這書來了解溫病學說的起源與發展.
   這傷寒家與溫病派已經爭執數百年至今未停,1966年到1976年間,中國出現文化大革命,這一個歷史悲劇共上演十年,這十年間,所有傳統經方家,幾乎都給鬥爭掉了,現存真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了,我們比方說有一萬個中醫,可能就只出現一位經方家,這樣讀者就比較了解經方家的擔憂在哪了,因為傷寒金匱非常難懂,因此許多人研究後仍然不知如何使用,我們經方家採用六經辨症法,完全與溫病派不同,而這六經辨症法要了解如何使用,就必須精通於黃帝內經的診斷學病理學與生理學了,但是很少人能夠讀懂這書,但是無論是溫病派或是傷寒家都遵此書為萬世經典,而真正在使用黃帝內經的只有傷寒家,溫病派只是流於口頭上尊稱而已. 也因此我稱傷寒家才是真正的正統的中醫學術,其起因於此.
     正統中醫學是依據黃帝內經為生理學,診斷學,病理學的主要標準.神農本草經為藥物使用標準,難經為針灸使用標準,處方標準是以漢朝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及金匱中的處方為主. 過去人們稱為"傷寒家"或"經方家"此類為正統中國絕學,時常令病人一劑知二劑已,然而現今 卻為數極少,眾醫皆曰經方過峻,而不敢使用,殊不知熟讀以上醫書,使用經方何難之有.因為按照六經辨症法,人體一受表症時,只停於表約六天(傷寒論曰一日),過此六天沒有好,病就會傳入少陽或是陽明,所以必須掌握時機,務必在一有表症時,使用一方一舉將之立刻驅除,如此方可以治病於初始,所以我們認為百病風之始,失去此時機,病就會入裡,就會產生其他問題了,因此經方的設計都是藥簡力專,講究一劑知,二劑已的效果,它非常合於易經的艮卦精神,艮卦就是止之道,按照止之道,就像小孩做錯事時,就用砍斷他的腳趾來做警惕,如此小孩長大就不可能做壞事了. 經方就像易經的止卦,我們一旦出方,就是雷霆萬鈞的一擊,而訓練有素的經方家因為是依照六經來做辨症,不會失誤,所以我們辨症奇準,不會失手,所以所有的表症,都是一劑就好,一旦失去時機病邪入裡,就會曠日廢時了,而溫病派運用衛氣營血的辨症與溫病方就做不到了,現在大陸一位中醫博士劉力紅,其著作--思考中醫--就是由一部很明確的說明了經方家與溫病派的不同,他是研究溫病出身,他書中所述之醫,其外號叫做--田八味--因為此醫開處方從不出八味藥,故得其稱號,這田八味就是經方家,他因為驚訝於其治病的速效,因而反省到經方的優點,也由於他是溫病派出身,因此他的體會就很深,就寫了這書出來,希望溫病派中醫醒過來,不要再用溫病方了 .
   目前臺灣以及大陸的中醫包含衛生署在內,中藥藥理方面都是以本草綱目為標準,方劑學是以湯頭歌訣 或是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為主,處方依據是以溫病條辨為主要依據,大家都知道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論,金匱為中醫的經典之作,但是都流於嘴上說說而已,實際上很少人懂得如何真正的使用它 .
  大家並不知道著作溫病條辨的吳鞠通與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實際上就是把中醫誤導入萬劫不復之地的禍首敗類,故自宋,元,明,清以來,中醫一直被誤解,以為要慢慢的治,中藥無效等,加上很多中醫偶然一方有效,就以為萬病皆可,不知自己研究方向被誤導,一昧的開 溫病方給病人,從不進修經方,導致病人對中醫藥無信心,破壞中醫的名聲.許多中醫一生研究溫病,認為南方無傷寒,這又是一大誤導有志學習中醫的人士,數百年來的錯誤觀念引導加上許多愚昧的中醫師添油加醋,以至於今日中醫不見容於多數人的心中,中醫的絕學因此而逐漸失傳,至為可惜.
  本醫學中心的創立,即有鑑於此,將以發揚"經方"為主,吾人及吾之學生必將頃一生之力,發揚正統中醫為執志,期弘揚正統中醫學於世界,光大中國絕學,讓世人皆以中國人為榮.如吾人再不醒悟 ,下一代的年輕學子,要學習正統中醫,就必須要到美國來學了.
目前我們診所只接受已經有執照的醫師來接受實際臨床訓練, 我年齡大了,再不教育下一代,這經方學術我擔心會失傳,因此回來傳授我們的下一代,這就是我要教的=人紀=了,大約耗時兩年半的理論教學,其間將交替利用的網路視訓會議,來讓學生即使在台灣也可以同步的看到我在美國的實際臨床,可以聽到我對病情的分析與病人服藥後的反應,如此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師徒教授法了,希望將來到處是經方家.
   我國在唐朝時代出現一位名醫叫做孫思邈 , ㄧ生活了102歲,(西醫平均死亡時間是55歲.)他自小開始就博覽群書,經史百家學說在20歲時就精通了,之後懷著深厚的 國學根基,進入醫學領域,自此ㄧ生就完全投入中醫學領域了,不恥下問,到處學習,最有名的著作是--備急千金藥方--,--千金翼方--,他在自序中說 : [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劑之,德踰于此,故以為名也.] 觀其一生足足有八十年的豐富臨床經驗,他認為做一位醫師必須一生勤於讀書,不可荒廢,不可參加轟趴,我一生尊漢張仲景與此人,所以我的診所名漢唐醫學中心,其來有自,這位大師的成就自古以來,除漢張仲景外,無人可超越過他,從他一生經歷,我們不難看出一位名垂千古的大師,其來有自,他自小就熟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因此才有深厚的國學根基,他的中醫學因為是築基在這個根基上,所以成長後研讀中醫書籍有何難呢? 我們應該從他的成長過程了解到,要成為一代大師,必須自小訓練起,必須具有深厚的國學根底才行. 因此小學的教育很重要,必須自小開始就訓練很深厚的國學根底 ,如此將來才有機會出ㄧ代大師級的高手名家.
   人紀班的學員,我光靠說故事就可以將你們訓練成為ㄧ代經方高手,但是要成為一代宗師,就必須靠自己永遠不懈的勤讀古書與永遠的不恥下問了.
常見問題

 
                                                                          ( 回  首  頁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