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治未病'目标治大病
《黄帝内经》解决代谢病、疑难病的上工思路
“楨涵茶疗经络养生平台”PPT理论讲义
前 言
中华之道是宇宙生命之道。中华医道是中华之道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今人们接触和了解中华之道主要途径,而“上工治未病”则是当今真正进入中华医道的重中之重!
第一节:古人上中下与天道,人道,地道
1,古人万事万物皆分为上中下三等:
《易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究天人之际,类万物之情”。
[格物致知-援物比类](类比归纳、演绎推理)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刚柔,立人之道曰仁和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哲学总规律)焉,有地道(具体学科)焉,
有人道(社会科学)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上中下三‘才’;
上-天道、中-人道、下-地道。
2,古人天道、人道、地道之区别:
天道=哲学总规律,人道=社会科学,地道=具体学科
上-天道、中-人道、下-地道
道性惟微(天性),人性惟危(物欲),物性惟变(生生)
真理(真性自如)、心理(功利目的)、物理(物变规律)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天之道(真)利而不害(善)圣人之道(中)为而不争(和)”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任何事物(生命)都有‘成住坏空(生长消亡)过程周期’(生生)。
天道=真理(绝对真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正其谊而不谋其利”
人道=科技(目标真理)清•戴震“与时俱进”“正其谊而谋其利”(双刃剑)
地道=科学(范围真理)《易经》“惟变所适”“不正其谊不谋其利”。
《易经》天道不变(不易)地道惟变(变易)人道惟宜(适易)
古人言:“天下之大有万世不变之道(真理),而无百年不变之法(科技)。”
韩非子:“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有备(道)。”
今人理解:规律不变,万物惟变,方法简易,与时俱进。
3,科学的含义及其变化:(李致重)
亚里士多德:科学最早含义即“知识”,源“知识就是力量”。
后来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原意也是"知识-学问。
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礼记•大学》:科学被表述“格物致知”原文: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宋代朱熹注解:“致,推极也;知,犹知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科学原意就是“物格而知至”的不断认识过程。
清代后期翻译西方文献“科学”一词常译为“格物致知”。后来日本学者
从“分科之学”意思引申出“科学”一词,也是一种颇有智慧的翻译。
虽不同国家、学者对科学有着不同理解和解释。但爱因斯坦认为:就目的而言,不妨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思想。’
(由感性而理性,理性知识学问称作科学-文化)
4,科学与科技之区别:(李致重)
中国第一位使用‘科学’两字的严复说:“学者考自然之理,定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
梁启超解释:“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术也者,取其发明之真理而致用者也。”
苗力田先生翻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言:“科学是目的不是手段,是研究者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而获得的知识,其目的绝非功利。科技源于科学,是满足人们现实应用的功利性手段。科学是以认识事物的真理为目的的理性求索,具有真理性、严肃性和圣洁性。科技只是科学前提下为了功利而运用的手段,具有局限性、实用性和功利性。”
李致重言:今天的社会因利益所趋,常科学与科技不分,正处于一个“科技代替科学”“科学迷信”与“技术疯狂”的时代。
必须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不等于“技术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5,科学有广义狭义之区别:
科学是人类智慧(思维)的最高贵成果(知识学问结晶)有广义与狭义之别:
广义之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前苏联百科全书)。钱学森把现代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文艺理论和行为科学,九个门类既有区别有有交叉…。
狭义之科学:即现代自然科学运用的、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分科学科…。
医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等众多学科。医学是第三类科学(广义与狭义交叉综合科学)。
钱学森/佘振苏:中医则是此多学科的综合之学,是广义科学之科学,而非狭义自然科学之科学。因为就狭义科学而言,中华之道重形而上的哲学、第二维度的系统科学…,是科学之本体、母体--前科学、超科学,是现今科学“神灵”的圣母玛利亚。故今天人们认为的中医非科学性不是中医的无用性,而恰恰是人类对于现今科学完整性(广义科学)再认识的高瞻远瞩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