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茎类]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干姜的副作用及食用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514 | 回复2 | 2009-12-9 13: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叶2列,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约2cm,光滑无毛。花茎自根茎生出,高约20cm;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苞片淡绿色,卵圆形;花冠黄绿色,裂片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较花冠裂片短,有淡紫色条纹及淡黄色斑点;雄蕊微紫色。本品栽培时很少开花。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四川、贵州。 采制 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止服用。
  【采收和储藏】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茎叶枯萎时挖取根茎,去掉茎叶、须根,烘干。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扬净即成。
  【资源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
药典标准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状
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
  为不规则纵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鉴别
   
干姜
  (1) 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乙醚(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总灰分 不得过6.0% (附录Ⅸ K)。
  【含量测定】
  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炮制】
  干姜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本品为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不得过5.5% 姜炭 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性味与归经】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制剂】姜流浸膏。
编辑本段药用信息
   
干姜-中药材应用
  (《本经》)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植物形态详"生姜"条。
  【采集】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药材】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炮制】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性味】辛,热。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本草经解》:"入肝、肺、肾经。"
  ②《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炮姜,入足太阴经血分。"
  【功用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
   

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
  【宜忌】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秦椒为使。恶黄连、黄芩、天鼠矢。杀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尖爱情渗 | 2015-3-20 10: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账号真不容易得到啊,所以看到楼主发帖一定要支持下~
murl8415 | 2016-10-27 15: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感发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如果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的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藏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复下来。可是我立刻想到,这么好的帖子,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楼主的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我要把这个帖子一直往上顶,往上顶!顶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遇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曾经忘情于汉廷的歌赋,我曾经惊讶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楼主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