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何谓"气一元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何谓"气一元论"
[复制链接]
348
|
4
|
2015-4-1 18: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悟道123 于 2015-4-2 18:32 编辑
气一元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体系,其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在此,仅就其中与中医学关系密切者简介如下。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又称天地、天下、太虚、寰宇、乾坤、宇空等等。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东汉•王充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和物是统一的,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语)。《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元气(即具有本原意义之气)敷布宇空,统摄大地,天道以资始,地道以资生。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人类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周、秦以前称“天”或“天地”为自然,从《淮南子》始方有宇宙的观念,“往来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宇宙便是物质世界,便是自然界,宇宙观即世界观。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性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类伊始,气化之也。两间(指天地间——作者注)既有人类,先由气化,继而形化,父精母血,子孳孙生”(《景景室医稿杂存》)。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
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这种“气”相对于天地之气而言,是人体之气,故又称“人气”。人类只要认识人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就能够认识生命的运动规律,故曰:“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素问‘气交变大论》)。血、精、津液等亦为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它们皆由气所化生,故称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之有生,一气而已……气以成性,而内焉则为人之心,外焉则为人之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者气之充,而心者气之灵”(吴廷翰《古斋漫录》)。人的形体和人的思想精神都是气的产物。中医学在古代哲学气论的基础上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认为“人之生死由乎气”,“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即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由物质机体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故曰:“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二)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气有胜复作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气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气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阴阳相错,又称阴阳交错、阴阳交感,即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相错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换言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这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故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气充塞于太虚之中,•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成和变化乃至消亡,无不由于气的气化作用。所谓“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素问•五常政大论》)。《内经》不仅在气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和形相互转化的思想,而且用阴阳学说阐明形气转化的根源。“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动而散则化气,阴静而凝则成形。阴阳动静的相互作用,是气化成形和形散为气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气至大无外,至细无内。大者,有形之物与太虚之气之间;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内部都存在着形化为气和气化为形的气化作用。中医学的形气转化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气是阴阳矛盾统一体。阴阳为固有的两种对立要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张子正蒙注•卷一》)。阴阳矛盾对立形成了气的永恒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动静统一是气的运动性质。气化运动是动与静的统一,聚散统一则是气的存在形式。散而归于太虚,是气的无形本体;聚而为庶物之生,是气的有形作用。聚暂而散久,聚散在质和量上均统一于气,聚散统一揭示了宇宙万物气的统一性。阴阳统一揭示了气的内在性质,动静统一描述了气的存在状况,而聚散统一则规定着气的存在形式。
(三)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人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有差异就有统一,有异同就有感应。“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正蒙•乾称》)。相互感应和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或以异相应”,“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感如影响,无复先后,有动必藏,咸感而应,故曰咸速也”(《横渠易说•下经•咸》)。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产生了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使物质世界不断地运动变化。这种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把人与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医学基于气的相互感应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人体的五脏六腑与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物质与精神活动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在差异中具有统一性,遵循共同的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故曰:“人与天地相参”(《灵枢•经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悟道123
|
2015-4-1 18: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悟道123 于 2015-4-2 18:33 编辑
气的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学说,渗透并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由于气的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
1气的学说
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而又有关键,心气也,心与气对,心与气相应相感。粗心有粗气,冷心有冷气,细微心有细微气,而浊气能令心浊,躁气能令心躁。
2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概念的形成
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
气也,象形。”可见,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精气学说是气的学说的早期概念。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时期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领域的时代。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东汉时期,以王充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气学说”。《论衡•谈天》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万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同时代的《难经》也相应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其后,唐宋明清的哲学家几乎言必称气,例如,宋代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气的哲学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基本概念:气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与物是一个统一体,由于其极其细微,故谓之“无形”,但并非气不存在,只不过肉眼难辨而已。气的存在,可通过其运动变化及其产生的物质而表现出来。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其泛义,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均可称之为气。
3气的基本内涵
气是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气(精气)是物质,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易•系辞上》说:“精
气为物”。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在于物质世界中
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中医学称之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因有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气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诸如,天地上下、东西南北之空间,春夏秋冬、昼夜晨昏之时间等等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古代哲学称为“体用”,即本体和作用,“体”是气,气为物质存在;“用”是事物运动。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说:“天下之用,皆其有者,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一切运动都由气(物质)产生,通过其作用即运动而知气(物质)的客观存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4气的变化
气的变化,称为“气化”。气化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天地万物的变化及其规律皆由气化。与“气化”相对,有“形化”,指气化而生万物之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二程遗书•第五》说:“万物之始皆气化;即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世界万物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气化的结果,由气化产生形体,形体消亡灭散而复归于气。
5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简称气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中医学用以说明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其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无素),其三,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关尹子•二柱》说:“先想乎一元之气,具乎一物。”宇宙开始形成时,天地不分,浑然一气,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万物。人体始生,源于父母之精气,合而成形,产生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全面汲取并应用“精气学说”的理论,以气为总纲,根据气的分布部位、功能作用的不同,命名了八十余种气,用“气一元论”统一说明自然现象、生理活动、精神意识、病理变化、临床诊断、针药治疗、养生保健等,从而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根源。
6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气的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中医学全面、系统地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家气的学说,阐述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防治与康复等。
中医学气的含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因此,中医学注重气一元论,即强调气的物质性,其体为物质,其用为功能。由于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人们通过气的功能活动和运动变化,才能感知其客观存在,因此,气就具有物质和功能的双重属性,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功能。
中医学所谓的气,统一在气的本质是物质性的前提和基础上,由于气包含着不同的物质形态,其生成、分布、功能等因之各异,具有多样性,而命名为多种名称:其一,自然之气,如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其二,人体之气,如元气、精气、神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五脏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其三,病邪之气,如六淫之气、疠气、恶 气、毒气等;其四,食药之气,如寒、热、温、凉四气等。人体之气,是指在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其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是生命的本质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是说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气,谓之“先天之气”。气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设或人体一刻无气、七日绝谷,则生命危殆。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长,气衰则老,气散则死。
气的运动变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中医学将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升降、出入、动静、聚散等。以气的运动升降出入而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的升降出入,在自然界,体现于天地之气的运动,有生、长、化、收、藏的季节更迭变化;要人体,则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而体现出来,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以气的运动动静而言,《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天地运行由乎气之动静,“动而不息”,气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而守位”气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动静相召”,天地之气相感;“上下相临”,五行之应天干,自东而西而右迁运行;地气之应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复始。如是,则天地之气动静相感,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而万物之情,变化之机可见。以气的运动聚散而言,明代王廷相《慎言•乾运》说:“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大气论》说:“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唯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的运动变化,气散则无形,气聚则有形。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就是气之聚散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过程。气的运动的动态平衡,则表现为生理状态;气的运动失衡,则表现为病理状态。
中医学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化”概念,具体应用于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称为“气化”。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狭义是指精、气、血、津液各种生命物质的新
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人体生命活动以脏腑功能活动为核心,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因此,用现代语言表述,气化过程就是脏腑功能活动过程、物质转化和能量、信息转化过程。
气的运行变化不息,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气的运动变化停止,则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学用气一元论的思维来认识疾病变化。使人体导致疾病的原因重称为“邪气”。病理变化则是人体之气的
失常,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的生成和运动失常有关。气的生成不足,发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机郁滞)、气逆(气机上逆)、气陷(气机下陷)、气闭(气外出受阻而闭厥)、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此外,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失常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所在。
诊治疾病要在于气
气在诊断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望闻问切”四诊无一与气有关。望诊重在“神、色、形、态”。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其高级生命活动形式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称“神气”。神气存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故“得神则昌,失神则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诊察精明(目)、皮肤之五色变化可以了解内脏盛衰、气血虚实、邪气深浅、病情轻重。切脉是中医学独特诊法,通用的诊脉部位为寸口,又称“气口”,主要反应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素问•疏五过论》说:“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扶正祛邪、正治反治协调阴阳、调理脏腑等为中医学重要沼则。扶正即扶助正气,祛邪即祛除邪气。正治反治、协调阴阳、调理脏腑等之目的和方法皆为“疏气令调”,“使其气和”。针刺、按摩、推拿等为中医学重要的适宜技术,皆以“得气”、“行气”为法,调整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目的。
养生防病在于调气
中医学的养生防病重视精、气、神,谓之人身“三宝”。《脾胃论•省言箴》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故调气在养生防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调气作为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包括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起居有时、饮食有常、不妄作劳等具体方法,调其气和,方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善尔纲
|
2015-4-1 18: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这个的确如此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嘎子咪
|
2015-4-1 19: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中医与数学还能扯上联系?真得好好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悟道123
|
2015-4-3 15: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尔纲 发表于 2015-4-1 18:22
哈哈 这个的确如此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悟道123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