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论《黄帝内经》的健康饮食观<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论《黄帝内经》的健康饮食观<
[复制链接]
740
|
6
|
2015-11-19 22: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追求健康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在影响人体健康的诸多因素之中,饮食因素是居于首位而且是最为重要者。
?“五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是主体食材,故而对其在维持性命的效能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养”概之。而“五果”“五畜”“五菜”等辅助食材,分别对主体食材(“五谷”)具有“助”“益”“充”而已,决不能替代主体食材。
?人们为了生存和健康,要按照司岁之气的特征,收备药物和食物,才会在健康需要之时无所遗漏。如厥阴司岁则备味酸之物,少阴、少阳司岁则备味苦之物。这样,便得天地精专之化,气全力弘。
?“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发病学的重要思想。饮食“过用”,诸如:饥饱无度,寒温失调,偏嗜五味等会损害健康。
什么是中医的“健康”观?近年来,有人从不治已病治未病、阴阳协调平衡、形神统一、脏腑经络调和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医学的健康观念。也有人从时间、空间、社会、躯体、心理5方面揭示中医学健康观念的内涵。还有将中医健康状态定义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天人合一”“阴阳自和”“形与神俱”的功能状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追求健康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在影响人体健康的诸多因素之中,饮食因素是居于首位而且是最为重要者,正因为《黄帝内经》深谙此理,所以从食材的选择,饮食五味对人体的双向作用,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论述。
【合理的饮食搭配】
《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提出了四时五脏的五味药食调摄,五脏与四时、五行、五味相应。药物以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食物皆有五味之异,不过药物的五味主要用来祛邪治病,饮食五味则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源泉。故原文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之说,例如粳米、大豆、小豆、麦和黄黍等五谷粮食,是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桃、李、杏、栗、枣等五果,只能作为辅助;牛、羊、猪、犬、鸡等五畜之肉,是血肉有情之品,常被用来补益人体;葵(冬葵、葵菜。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藿(豆叶,嫩时可食;也指藿香)、薤、葱、韭等蔬菜五味仅仅作为营养的补充。
此处原文强调了饮食物的五味都能充养助益人体,只有“五谷”才是维持人体健康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是主体食材,故而对其在维持性命的效能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养”概之。而“五果”“五畜”“五菜”等辅助食材,分别对主体食材(“五谷”)具有“助”“益”“充”而已,决不能替代主体食材。
这里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另一层意义在于要求人们对主体食材的选择要多样化,不能太单一。一旦食材单一,就会导致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成分的性味偏颇,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和,脏腑失衡而影响健康。因为植物性食材和动物性食材,不仅各自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异,还会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别。不同性味的食材在人体内分别发挥着“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不同的效能。而且性味各异的食材在进入人体之后,分别与不同脏腑具有特定的亲和关系,如“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可见,只有使饮食五味调和,无偏颇之弊,才能使五脏的精气旺盛充盈,从而确保健康,故原文认为“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内经》在这里也突出了“饮食五味,各有所利”的健康饮食观念。
【适时选择食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养生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处于养生原则第一位的健康饮食观——即顺应四时气候规律对食材的选择。
就养生方法而言,在春夏季节要使机体阳气发泄,以适应生长季节的规律,就是“春夏养阳”。具体方法是多活动,少休息,多出汗。出汗是阳气旺盛的标志,所以叫“养阳”。秋冬之时要使机体阴精充足,阳气内敛,以适应收敛季节的气候特征,就是“秋冬养阴”。具体方法是多休息,少活动,少出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阴精的一部分。少出汗,既不损伤阳气,阴精也能得以保全,所以称“养阴”。
唐代医家王冰则以饮食调养中的食材选择释之。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这是从原文顺应自然规律的精神予以表述的。春夏气候温热,若再服食热饮食,就会使阳气发泄太过,达不到“养阳”之目的。反之,“养阴”是通过保全阳气实现的,秋冬季节阳气衰微,为了“养阴”则要防止阳气外泄,但若过食寒凉反会伤阳,这也符合原文“去寒就温”“勿泄皮肤”的养生思想。故“秋食温,冬食热”也是顺应自然以养阴。王冰之论是通过阳和阴的调养,达到阴阳的互制平衡,应用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约自然界四时阴阳之盛,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无所偏颇,以保健康。所以王冰又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显然王冰之论是以阴阳互制为出发点的。同样符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反复强调的“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药食选择原则。
【司岁备物】
所谓的“司岁备物”,是指要依据气运变化的规律选择食材。这是《内经》中的又一健康饮食观的学术立场。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所谓“司岁备物,则无遗主”,是要求人们为了生存和健康,要按照司岁之气的特征,收备药物和食物,才会在健康需要之时无所遗漏。因为“天地之专精”,谓按照岁气所采备的药物和食材,其气味纯厚,效能专弘。“治保”指药物和食材对人体调养作用。“力化”指药(食)之力在体内所产生的效能。
由于天气的变化与地上万物的化生是相应的,所以,采备食材和药物也要根据各年运气的不同情况,做到“司岁备物”。如厥阴司岁则备味酸之物,少阴、少阳司岁则备味苦之物,太阴司岁则备味甘之物,阳明司岁则备味辛之物,太阳司岁则备味咸之物。这样,便得天地精专之化,气全力弘。
所谓“非司岁物”,是指不按岁气所司而采备之食材和药物,其“气散”而效能不精专,质同而异等。正如张介宾说的“天地之气变不常,故物生之体质虽同,而性用之厚薄则异”。
【不同地域的食材选择】
《素问·异法方宜论》认为,生存在不同地域环境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食材选择和饮食习惯之所宜。篇中讨论了由于居住地区不同,人们受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饮食习惯不同的影响,形成了体质上的差异,因而产生的疾病有一定区别,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因地制宜的道理。认为东方“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西方“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南方“其民嗜酸而食腐”;北方“其民乐野处而乳食”;中央“其民食杂”。
该篇既强调了五方区位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由此所致不同地域人们的健康状态各异。这一思想也适用于不同地域人们对食材的选择,这也是为何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差异很大的饮食习惯,突出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思想。同时也论证了生存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们,如何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特点而选择适宜健康的食材,同样也是《内经》“健康饮食观”的内容。
【食无“过用”】
《素问·经脉别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发病学的重要思想。但凡超过了人体适应限度的一切因素,都会损害人体健康而发病。尽管此处所说的“过用”包括七情太过、气候异常、过劳过逸、房事太过等皆为致病之因。这里仅就饮食“过用”,诸如:饥饱无度,寒温失调,恣食肥甘,偏嗜五味,不良的饮食习惯等损害健康的因素予以解析。
食无过饥 “过饥”是指饮食摄入不足,气血生化之源乏竭,则脏气虚衰。因为“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灵枢·五味》)。“气衰”“气少”则易感邪生病。所以,通过节制饮食,以求保持姣美身材的方法不值得提倡。
食无过饱 “过饱”,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功能,百病丛生。由于“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素问·生气通天论》)。两处原文虽然出发点不同,但认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肠胃,伤及正气成为伤害健康,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的立场是一致的。
味无过偏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此处原文论证了饮食五味既能养人,又可伤人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体阴精之化生,源于饮食五味;而饮食过量或五味偏嗜,又会成为损伤五脏阴阳的致病因素。人体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所化。“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这是因为从阴阳属性来分,由于饮食五味中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在正常情况下,饮食五味是人的生命赖以存活的基础,是化生脏腑精气的原始物质,但若过量或长期偏嗜五味中的某味,既可能会打破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也会破坏脏腑间的平衡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内经》在多个篇论中论证了五味偏嗜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如“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揭;多食甘,则骨痛而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五脏生成》)。还论证了饮食五味进入人体之后的运行分布状态,以及如何防止五味偏嗜的危害,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当作‘熅yun’,薰)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灵枢·五味论》)。
正因为如此,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才明确地提出了“谨和五味”的“健康饮食观”。
无过肥、过甘 嗜食无过肥甘厚味,否则,可使酿湿生热,化生痰浊而生“消渴”病,日久则导致气血壅滞,发为痈疮。“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是指此。如若结合《素问·奇病论》的论述,更能深刻理解上述原文的旨意。原文说:“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内经》明确认识到肥美之食可以助人湿热,热久伤阴,导致消渴病,并出现疮疡疔疖。这就从发病学的角度昭告世人,饮食清淡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饮食观念。
饮酒无过 酒为熟谷之液,其性“慓悍”(《素问·厥论》),如若饮酒太过,则会发生损害健康之“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的现象。此之“气逆”,是指饮酒太过,“慓悍”的酒性导致人体气机逆乱,常见有因心气逆乱,则心慌心悸,甚至胡言乱语(即“酒悖”);肺气上逆,则气急喘促;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肝气上逆,轻则头晕、头痛,甚至晕厥、昏仆。显然,少饮酒或者不饮酒才符合《内经》的“饮食健康观”。
食无过热、过寒 《灵枢·师传》告诫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食饮是确保健康的重要因素,既不宜过度寒凉,也不能过度烫热,只有“寒温中适”才符合身体健康的需要。如此正气方能不惫(疲乏),不致被病邪侵害。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饮食理念,即“合理的饮食搭配”“适时的食材选择”“依据气运变化规律选择食材”“不同地域的食材选择”以及“食无‘过用’”的饮食理念,就是《内经》“健康饮食观”的主要内容。
(责任编辑:高继明)
<!--/enpconte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eiyaffzs
|
2015-11-26 12: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蠢华磊
|
2015-12-24 21: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巨龙巨龙你插两眼,永永远远地插两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yongkang3214
|
2016-1-25 15: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竞争才有进步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岚峰pisces
|
2016-2-23 12: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股票)死了都不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cwbm48w
|
2016-3-30 02: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帮顶 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ihzwt
|
2016-5-8 03: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知刚的人,难免会被折断;只有柔的人,到头来终是懦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wǒ想我是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