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阴阳失调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阴阳失调
[复制链接]
510
|
1
|
2015-11-21 23: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FS:CONTENT_START]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邪正之间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在中医学中具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内涵,而具体落实到人体之阴阳,它们既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因素。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维持其相对平衡、协调有序,是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都可造成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有序状态的破坏而形成疾病。所以说,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其中阴阳偏盛、偏衰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表现出来。一般说来,邪正盛衰是病证虚实性质的机理,阴阳失调是病证寒热性质的机理,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相互结合,互为羽翼。
(一)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从感邪性质而论,病邪侵袭人体,多同气相求,以类相从,阳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阴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阴阳偏盛必然导致机体寒热变化。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一方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使之虚衰,阳偏盛伤阴可致阳盛兼阴虚,进而发展为阴虚病变;阴偏盛伤阳可致阴盛兼阳虚,进而发展为阳虚病变。因此,“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偏盛病理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偏盛
阳偏盛,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感受阳热邪气,或虽外感阴邪,但从阳化热;或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痰湿、瘀血、食积等郁久化热所导致。“阳胜则热”,故阳偏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临床表现以热、动、燥为其特征。热即热象,如发热、面赤、目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动即躁动不宁,如烦躁、发狂,或出血等;燥即干燥,如口渴、尿少、便干等。“阳胜则阴病”,即阳热亢盛进一步发展必然耗伤阴液,疾病则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亏证或虚热证。
2.阴偏盛
阴偏盛,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之物,寒滞中阳,遏抑阳气温煦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阴胜则寒”,故阴偏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临床表现以寒、静、湿为其特征。寒即寒象,如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静即沉静少动、静卧等;湿指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水湿留滞症状,如泄泻、水肿、痰液清稀、带下清稀、小便清长等。“阴胜则阳病”,即阴寒偏盛进一步发展必然损伤阳气,疾病则从实寒证转化为实寒兼阳虚证或虚寒证。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于 “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由于阴阳双方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因此当阴或阳一方虚衰时,必然不能制约另一方而导致对方的相对偏盛,从而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
1.阳偏衰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缓慢,产热不足的病理状[FS
AGE]态。多由于久病耗伤阳气,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劳倦损伤等所致。“阳虚则寒”,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阳气偏衰时,突出地表现为温煦、气化、推动、兴奋功能的减退。一方面阳虚温煦作用减弱,气化功能减退,产热减少则见寒象,如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面色白光白、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等;另一方面,阳虚推动无力,脏腑经络等功能减弱,血和津液运行迟缓,加之失于温通气化,则更易使血液凝滞,脉络蜷缩,脉搏跳动微弱或沉迟无力,或津液停聚不能气化而成水湿痰饮;阳虚兴奋作用减弱,则见精神不振、喜静踡卧之象。阳气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但以心、脾、肾三脏为多见,其中尤以肾阳不足为最。因为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故肾阳虚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尽管在病机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病理特点各不相同。前者是以阳虚为主,虚而有寒;后者则是以阴盛为主的实寒证,虚象不明显。
2.阴偏衰
阴偏衰,即阴虚,是指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机能活动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多由于素体阴虚;或外感阳热病邪,邪退阴伤;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或津血流失过多;或过食燥热之品,日久伤阴等所致。“阴虚则热”,阴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精、血、津液等物质亏损,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阴液不足时,主要表现为阴的制阳、滋润和宁静作用减退。阴虚制约阳热作用低下,则阳气相对亢奋,而见虚热表现,如低热、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滋润作用减退,脏腑官窍、形体组织失于润养,则见干燥的征象,如口燥咽干、小便短少、大便燥结等;阴虚宁静功能不足,阳气偏亢,则人体出现虚性兴奋现象,如心烦、失眠等。
临床上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盛,可导致阴虚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等不同的表现。阴虚内热之热象,多以全身性虚热为主,如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多以局部症状为主,如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咯血或痰中带血等;阴虚阳亢,多见阳气升腾太过之象,如头痛眩晕、耳鸣等。 阴液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但以肺、肝、肾三脏为多见。由于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故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虽然在病机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病理特点各不相同。前者是以阴虚为主,虚而有热;后者则是以阳盛为主的实热证,虚象不明显。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此是在阴阳偏衰的病理基础上,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所呈现出的病理变化。由于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阳气、阴液的根本。因此,当脏腑的阳或阴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损及肾阴、肾阳。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对立统一
,
中医学
,
矛盾
,
平衡
,
影响
相关帖子
•
腋下淋巴瘤症状是什么 中医有什么治疗偏方
•
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做骨刺会查不出来吗
•
治疗甲亢的药会杀死白细胞吗 白细胞低会得白血病吗
•
b细胞淋巴瘤存活期怎么样 基因会影响b细胞淋巴瘤的存活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能好吗
•
眼眶淋巴瘤有哪种 是怎么样的
•
淋巴瘤晚期还能活多久 治疗方法有哪些
•
胸骨压痛和白细胞高得白血病的机会是不是很高
•
小儿白血球高就是白血病吗 怎样判断白血病
•
恶性淋巴瘤症状有哪些 如何预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Infuscups
|
2017-8-13 05: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内科
肝病治疗中心
会员之家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