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黄帝与歧伯的真实身份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黄帝与歧伯的真实身份
[复制链接]
1974
|
4
|
2006-4-18 22: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黄帝与歧伯的真实身份
这里所说的黄帝与歧伯,其实是指托名为黄帝与歧伯的《内经》作者。关于《内经》作者的真实身份,在一般人看来,既然他托名黄帝,必然是集道德与智慧于一身,仰观天象、覆察万民、超凡脱俗的大圣大贤,最起码也属于衣食无忧整天介坐而论道的社会上流阶层,其实不然。实际上,那些托名为黄帝和歧伯的《内经》作者,都只是很普通的老百姓,社会地位相当的卑微低贱。关于这一点,在《内经》的经文当中就有很多非常明显的表露,只不过一般人都不愿意往这方面想,于是权当视而不见罢了。下面我给各位分析《灵枢·根结》中的一个片段。
一,王公大人和布衣匹夫
有关原文如下: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剽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歧伯答曰: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利也。
注释:
所谓“逆顺五体者”,即《寿夭刚柔》中的“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本意是说人的健康水平受先天禀赋条件和后天营养条件的制约,并且这两项条件的好坏能够通过人的外部形体表现出来,因此医生可以根据形体的“逆顺”判断人的健康状况。
然而这一段话的目的在于强调后天营养对身体素质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才提出了王公大人和布衣匹夫的差异问题,其中的“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是这一段话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加了一个感叹号。
在古代,王公大人生活条件的优越,主要就体现在吃得好。所谓“膏粱”,古代又称“梁肉”,就是粮食和肉食,而单独的肉食,又称为“血食”。毫无疑问,以粮食和肉食为主食的人当然营养充足,因此身体素质普遍的比较好,个个挺胸叠肚,嗓门洪亮,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肌肉温暖,皮肤也显得光滑细腻。因为阳明是后天之本,所以后天营养充足的人,其阳明之气必然旺盛,又因为阳明之气主要负责推动血液的流动,故营养充足的人血气流量大,而且流速也快,即称之为“血气剽悍滑利”。
布衣匹夫的情况刚好相反,由于生活条件恶劣,每日只能以“菽藿”充饥,菽通蔬,即蔬菜也,藿者,野菜也。那么,毫无疑问,布衣匹夫的后天营养必然严重不足,皮肤憔悴,面黄肌瘦,身体素质普遍的较差,那么最突出的弱点就是阳明之气虚弱,故其血气流量小而且流速也慢,此便谓之“气涩”。
由于针刺治病必须以“气至”(即获取针感)为有效,故气量大而速度快者其反应也敏捷,则针感亦快而强烈,所以针体要细一些、要浅刺、而且不需要留针。而气量小且速度慢的人则针感迟钝,故需粗一些的针、刺得深一些、留针时间长一些等手段以促使“气至”。这便是“气滑即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的道理。
很显然,这段话已经清楚地表明,《内经》作者每天接触的就是上述两类人群,他既要给王公大人治病,也要给布衣匹夫治病,所以才会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订出不同的针刺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断定,《内经》作者不可能是宫廷御医,他们只是民间的医生。那么,他们的身份地位也就能够大致确定:应该属于社会的中等偏下阶层。
然而,实际上,针感的迟钝和敏捷与后天的营养状况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尤其和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没有必然的关系,这在以针刺为专长的《内经》作者应该属于最基本的常识,那么,本篇作者之所以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采取疾迟浅深不同的针刺方法,完全是出于一种看人下菜叠的势利心态,其本意在于,对高贵的上等人务必精心细致,对于低贱的下等人则可以草率马虎一些。
后面的一句总结应该更能说明这一点,他说:“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利也。”
按照上面的分析,既然“刺布衣者,深以留之”,那么刺大人者,就应该“浅而疾之”,才合乎逻辑,也符合前文的规定,然而却又提出了一个“刺大人者,微以徐之”的新规定,如果从学术和技术的角度看,就明显的不伦不类,然而,实际上,这不是对针刺方法的新规定,而是对“大人”要特别的谨慎小心的意思。
“微”,是指谨小慎微,“徐”,是指轻微徐缓,“微以徐之”是态度要恭谨,手法要柔和的意思。关于给王公大人治病的针法,前文中已有“气滑即出疾……气悍则针小而入浅”的明确规定,用不着重复,所以最后强调的只是一个态度问题。给王公大人施加针刺的时候,必须毕恭毕敬、谨小慎微。由于针刺治病难免造成局部的肉体疼痛,而王公大人的耐痛能力普遍较差(由娇生惯养所致,前文的“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就是形容其耐痛能力差的意思),因此一定要轻拿轻放、徐入缓出,以尽可能减少针刺所造成的痛楚。总之,给王公大人治病,来不得半点的疏忽大意、草率卤莽,否则的话,触犯了王公大人的剽悍之气,医生的麻烦可就大了。然而对布衣匹夫,就用不着如此的小心谨慎,这才是“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利也”的真实含义。由此可见,《内经》作者的社会地位确实是比较偏低的。
二,形气与病气
有关原文如下: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歧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注释:
所谓“形气”,是指通过外部形体所展现出来的气质,其实也就是指人的后天营养状况。营养状况良好的一看就是容光焕发,是为“形气有余”,营养状况不良的一看就是萎靡不振,是为“形气不足”。比如,上述的王公大人个个都是形气有余,布衣匹夫则明显的属于形气不足。
所谓“病气”,是指患病以后所展现出来的气质,其实也就是指所患疾病的性质。凡表证、实证、热证即为病气有余,凡里证、虚证、寒证则为病气不足。
营养状况良好的人患表、实、热证则当泻之,这叫“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
营养状况良好的人患里、虚、寒证则当补之,这叫“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营养不良的人患表、实、热证亦当泻之,这叫“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盛也,急泻之。”
营养不良的人患里、虚、寒证则不可用针刺治疗。这叫“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这是因为,所谓针刺补泻,从根本上讲,只不过是调整阴阳二气的平衡而已,并没有真的对人体加入进去什么东西,所以也不会有任何真正的补益作用。一根针只是一根针,它不可能对人体增加什么,顶大就是起到一定的疏导作用。《九针十二原》说“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就是这个意思。故针刺非但不能补,而且包括所谓徐出针、疾按针孔之类的一切补益手法在内,其本质都只是泻,“通”就是泻。然而一贯营养不良的人原本身体虚弱,阳明不足,今又患气血虚弱之里、虚、寒证,是虚上加虚,属于纯虚无实之病,所以用针刺方法是解决不了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以为针刺真的能补能泻而包治百病,则将加重患者的衰竭程度,促使其死亡,这就叫“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是针对此种情况而言。“甘药”,乃谓食补与药补也。
然而,《内经》作者的本意并非如此,这其实是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委婉地把布衣匹夫们拒之于门外的借口。
如果针刺确实只能泻,不能补,为什么还能够承担起“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呢?为什么还要说“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呢?
我们知道,《内经》作者的业务专长只是针刺治病,而药物治疗非其所能,甚至受到轻视和抵触。《九针十二原》所谓“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就明显地带有褒针贬药的意识。那么,按照上述关于形气、病气有余不足的划分,很显然,所谓的“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这样的规定其实就等于把四分之一的患者拒于医疗的大门之外,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所谓“形气不足”的人其实就是以“菽藿”为主食的布衣匹夫,而布衣匹夫总是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则这种规定显然是针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穷人阶层,不愿意为他们看病。
在《九针十二原》中,我们看到,作者慷慨激昂地表示:“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这里明确地写着“善用针者”如何如何地了不起,无论怎样的久病痼疾都不在话下,怎么对于“形气不足、病气不足”的常见病多发病又宣布为“不可刺之”了呢?此无它,只能是再一次暴露出《内经》作者看人下菜叠的势利心态。
然而,这种势利眼的行为并不表明《内经》作者存在着严重的道德缺陷,只是反映出他们痛苦而无奈的卑贱身份和尴尬处境。本来,处于社会中层偏下的民间针灸医生,与布衣匹夫差不多属于同一个阶层,从感情上应该相互同情,在困难的时候应该相互帮衬,然而现实中的布衣匹夫既然以“菽藿”为主食,也就是连正经饭都吃不上,那么,可想而知,让他们支付诊费,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然而针灸医生又必须依靠诊费吃饭,否则的话,他们也将沦落为“菽藿”一族。事实上,能够实实在在地给医生支付诊费的,只有王公大人,那么,也就只有王公大人,才是针灸医生的衣食父母。因此,对于王公大人,无论他们所患何病,都必须予以耐心细致地治疗,对于布衣匹夫,尤其是对于布衣匹夫所患比较严重比较缠手的疾病,则要尽可能地婉转拒绝。这才是《内经》作者看人下菜叠的真正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jywzb
|
2006-4-20 08: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与歧伯的真实身份
有一定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山里人
|
2006-4-21 11: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与歧伯的真实身份
致斑竹:现在党和政府己经将中医界定为“科学”,对它的研究就不应再受到限制,楼主很善于思索,其对中医的研究独到且有价值,因此,请斑竹不要用代码删其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山里人
|
2006-4-23 11: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与歧伯的真实身份
斑竹将代码删去的文字复原了,很好!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bonefzy
|
2014-10-26 14: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有点不给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雪琴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