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五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寓意草》与《谢映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五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寓意草》与《谢映庐医案》
[复制链接]
1690
|
1
|
2006-7-24 12: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color=#1900FF]
五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寓意草》与《谢映庐医案》
孙曼之
喻嘉言的《寓意草》一书,以其倡导“先议病,后议药”的原则,而为后世医家所熟知。这个原则,是针对当时医者不知辨证,只知依据方书按图索骥、投方治病而提出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自古而然并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事实上,常见的情况,并非是“不知”,而是“不会”辨证治病。俞震曰:”治病之难,难于识病也“。《医门棒喝》曰:“治病不难于用药,最难于辨证。”吴评:“治病不难于用药,最难于辨证一语,真阅历已深、艰辛备尝之心得语也。”可见,辨证而后论治,从来都是医家的最大难题。喻氏于全书的三十余篇治案中,示范了必须“先议病”之理,其案例均可称为精华。但作者以时医不知辨证为前提,因而反复劝诫必须“先议病”,而非如何议病,甚至为此而故意略去方药,故在具体的辨证方法上,常语焉不详,因此,本书只能算是提倡辨证论治的开山之作。
《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的说法,实质上,是提出了治病必须把辨证论治放在首位这一重要原则,因而在后世引起了久远的影响。该书的不足之处,是缺乏辨治的具体内容。针对《寓意草》的这个缺憾,后来便有了多种仿《寓意草》之作,试图充实辨证方面的内容。这些著作中,最成功者,当数谢映庐的《得心集》医案。该书特点有三:
首先,是谢氏作为一个临床医家,不拘泥于当时门派的影响,不偏狭于一端,而能融会各家之长,为我所用。
其次,作者平生不喜临时组方,而是坚持尽量使用成方。这一特点,对于初学者认识、掌握常用方剂,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凡学医者都有这样得体会:对于从书本上学习过并熟悉的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却感到不知如何使用。谢氏医案对于成方的使用,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的情景场合,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要。
第三,是行文简洁,描述生动,易于阅读,几乎不用导读,便可眀瞭其辨证要点,并使读者有一种兴趣盎然、百读不厌的感觉 。
叶氏亦精于使用前人成方,但善于大刀阔斧式的化裁使用。这是对于方药及其症候群深刻理解的结果,体现了叶氏“出神入化”的高度境界。谢氏严守原方,体现了对于方剂证候的娴熟于心及辨证论治的慎密与逻辑性,二者风格虽异而均有至理,难分轩轾,均应为我们用心学习并领会之。事实上,医案的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模仿能力的学习,这一点正与美术、书法的学习过程相同。临摹是美术、书法学习的初期阶段,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临摹功夫到家之时,自能轻车熟驾,运用自如。中医实践操作能力的取得,亦是同理。
以上这三个特点,使谢氏医案成为我们学习《寓意草》时,不可多得的补充读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蠢华磊
|
2015-1-9 11: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赵红军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