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当前发展中医的三项主要任务

[复制链接]
查看2010 | 回复2 | 2006-11-10 17: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发展中医的愿望都非常强烈,两者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中医在中国的存在仍然是日趋势微。农村中的中医随着祖传世医的减少而逐渐消亡,许多地区的患者已经在本地区难以找到值得信赖的医术高明的土中医;而在城市中的中医院,由于这里的中医工作者基本上是从各大中医院校里毕业的,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西医知识,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逐渐西医化了,他们对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已经陌生,开始使用能够赚取经济效益的现代的仪器诊疗手段,同时,西药也中医临床上被大量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副其实的中医已经越来越少。这是中医真实的现状。
    对这些现象,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中国政府不是每年都在加大扶持中医的力度吗?全国几十所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都到哪去了?为何会出现这种中国政府越支持而中医反而越衰败的现象?难道中医真的已经无可救药?
    只要我们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医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策进行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导致中医目前生存与发展困境的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
    一、中医失去了自己发展的文化环境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以儒家和道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中土生土长的,随着西方文明的入侵,“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传统文化退出了历史的主流,在这种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医也就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氛围,由西方文化培养出来的国民已经对中医不再信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中医进入困境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中医科学化政策正在异化中医   
     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国人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的教育,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受到了国人的普遍推崇,这种局面形成了一种唯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一切都要在科学的标准下进行评判。唯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导致了中国政府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医,并制定了完全违背中医自身文化特征的发展中医的科学化政策以及相关的医疗体制。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这种不顾中医自身的特征的发展之路使得中医逐渐西化,并日益成为了一个葬送中医的死胡同。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当前中医学界应面临着如下三项主要的任务,如果这三项任务完不成,那么中医的消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一项任务  批驳废医论,
捍卫中医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废除中医的主张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那一天起,就已开始酝酿。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亡国亡种的危险使得一批仁人志士开始在中国内地传播西方文化,并激进地批判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怀着救国救民的心理,斥传统文化为愚昧和落后。这种偏激的观点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却殃及无辜,中医也被一批不明事理的反中医人士列入抛弃之列,废医论自此而生,虽然当时在中医界的努力下,这种废医的主张没有得逞,但是其遗毒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造成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事实上是两种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而不是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但是,这种认识在当时不可能出现,时势容不了人们作出客观的分析,对列强入侵的仇恨随即转化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仇恨,这种仇恨的心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的,因为那种伤痛还时不时地为人们所回忆。正是这种潜在的因素,才导致了2006年的第二次废医论的产生。
    第二次废医论所列出的理由事实上与第一次大同小异,如果说第一次废医论是在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的情境下产生的,那么第二次废医论则是在中国当前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下突显出来的。张功耀在把中医看作愚昧落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唯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来衡量中医。他以中医不是科学为由非理性地污蔑中医治疗疾病的成功案例均不可信,铁一样的事实在他那“中医不是科学”的幻眼下被愚蠢地掩盖得一干二净。于是,两罪并罚,张功耀提出了“告别中医中药”的荒谬的观点,重演过去的闹剧。
    这种无知的做法得到了民间的声讨,同时也得到了官方的否定。然而,一小撮持着“先进文化”和“科学至上”的论调的学界人士继续攻击和污蔑中医。
    中医废存的争论事实上就是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只要传统文化还没有复兴和繁荣,只要科学迷信继续在中国蔓延,那么废除中医的主张还会第三次、第四次……被提出。
    因此,中医学界与那些反中医人士的斗争也是长期的。
第二项任务  批判中医科学化政策,
使中医走符合自身文化特征的发展之路

    如果说那些反中医人士大张旗鼓地提出废除中医的观点,其对中医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也得到了应有的批驳,那么在不同于中医成长起来的文化环境下持着一种错误的政策来发展中医,其对中医的危害性就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被清楚地看出来。然而其对中医的危害性却更大,在中国政府这种善意的扶持中,却足以让中医彻底毁灭。因此,批判这种错误的发展中医的政策应是整个中医学界的当务之急。
    由于传统文化退出了主流,国民普遍接受地是西方文化的教育,他们也就只能用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来看待中医,包括上自国家分管中医的国务院领导,下至满脑子全是科学意识的普通民众。于是,中医科学化就成了不争的发展中医的路线。
    中国政府不仅按着管理西医的体制来建立管理中医的体制,而且在中医教育与研究上也大力支持中医的科学化:中医的四诊要客观化和量化,中医的临床治疗要标准化,中药要西制……。于是,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大中医院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西化的中医,而且也培养出了一批中医科研的既得利益者。这两种人才又继续推动中医科学化被深入地贯彻。
    事实却证明在这种中医科学化政策的主导下,不仅产生了大量对中医临床毫无用处的科研成果,而且也产生了大量在临床上一无用处的中医工作者,这不仅浪费了国家发展中医的资源,也最终葬送了中医。
    因此,彻底改变这种中医科学化的路线是拯救中医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是,由于这种政策是从上到下制定和执行的,要想改变这种错误的政策谈何容易?
    首先需要那些发展中医的国家政策的制定者要认识到自己制定的政策的错误之处,其次需要他们从传统文化的觉度来重新认识中医,进而制定符合中医自身文化特征的发展路线,如
    一、减少现在各大中医院校中医教育的西医知识的成分,提高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能力和把握的水平;
    二、加大支持中医传统师带徒的教育方式的力度;
    三、制定符合中医文化自身特征的行业准入制度,使得那些热爱中医、愿意
为国人的健康而奋斗的人士能够合法地行医;
    四、加强国民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传统文化的素质。
    但是,要想完成第二项任务,还必须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就是为中医的存在与发展提供文化基础。
第三项任务   复兴传统
文化,为中医的发展培元固本

    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中医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如此。中医是在以儒家和道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中土生土长出来的,那么人们认识中医和发展中医也就只能从中医赖以存在的文化觉度来进行。这就象西医的发展是依靠其赖以存在的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一样,没有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恐怕西医的进步也是举步维艰;而且如果在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的社会中,西医的存在恐怕同中医在今天的状况也无二致。
    中医之所以在农村逐渐消亡,这同中国的现代学校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的教育,现在高中毕业的学生回到农村后,对那些依靠古文言记载下来的医书基本上是看不懂,看不懂古医书也就无从用中医来给周围的村民进行治病。这不象在古代,由于科举制的影响,古人普遍熟读四书五经,有的虽然考不上科举,但是拿起医书就能理解书中的大概内容,它们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是相通的。所以,那些没有考中科举的儒生往往就成为了当地悬壶济世的医家。但是,这样的文化环境在农村基本消失了。
    那些考上各大中医院校的学生,进入各大中医院校后,由于接受地是不同于自己所学的文化的内容,完全是另外一种文化体系和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因此,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实质内容。五年毕业后,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的深厚的素养,再加上脑子里储存了大量的西医知识,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在临床上则是茫然无措,更不用提对中医理论进行创新。
    另外,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缺位,导致绝大多数人只能从西方的科学的觉度来认识中医,当他们发现中医不是科学的时候,就对中医产生怀疑与不信任,有的甚至是宁愿让西医治死,而不知道去找中医或者不愿去看中医。
    因此,传统文化才是中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
    我们只有复兴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国民的教育中重新占有自己重要的位置,普遍提高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让更多的国人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愿意接受中医的治疗;
    我们只有复兴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各大中医院校中的教育中占据着绝对的地位,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未来中医家,才可能实现中医理论的创新;
    我们只有复兴传统文化,才能让那些以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来认识和发展中医的人士制定合乎中医自身文化特征的发展路线。
    要想拯救中医,就要复兴传统文化!
    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培元固本才是中医的最终出路!
(初稿于2006年11月10日)
相关链接:  http://hexun.com/jingxiuyuan/default.html[/watermark]
胡来元 | 2007-10-11 21: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扬中医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学习和创新提法正确。
Cillquisk | 2015-4-6 06: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又是你啊,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