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麻黄汤(节选)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麻黄汤(节选)
[复制链接]
2095
|
1
|
2004-1-3 20: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主之。 (36)
麻黄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伤寒论临床研究》
本条是太阳伤寒的证治。
“恶风”:在此是与“恶寒”的互词,即是恶寒。桂枝证亦有用“恶寒”者,参考12条,要看全条的全面情况,且勿死专一证。
“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是寒伤于经络之气流通受阻,不通则疼。
“喘”为“无汗而喘”,是风寒客于外表,肺与皮毛相表里,所以外感有咳喘。即风塞阻塞了皮毛之窍。使皮毛肌腠气机不通,则以喘代偿之。
“无汗”寒伤营,而将邪气关闭于内,故不汗出,卫气阻而产生上述症状。对这种外感风寒的表实证,治疗则宜“辛温发表”用麻黄汤。这种太阳伤寒的病机,若为太阳中风主“开”,则汗孔洞门开;太阳伤寒为“阖”,则是无汗邪闭于内。
脉象:本条未讲,因是伤寒可知脉象应是浮紧。
麻黄煎法:古人先煎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现在已去消这一点,不按古法煎亦有效,故去消了。
药量:因麻黄为主,故麻黄桂枝甘草之此为3:2:1。杏仁在本方中为利肺气而透表,其量为6.0~10.0克,而不能大于君药。
总之,此为阳证,实征、表证、寒邪所致。其治疗之法为去风寒,要通过人的正气,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发之。本条应与第3条连起来,前者有证未提方,后者有方要连前证,前后互参可得全貌。
麻黄汤的发明,为后人的“辛温解表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近年来,本方虽为课堂中辛温解表法的代表方剂,临床应用又有逐年减少之势。究其原因较多:其一,多数认为麻黄汤猛峻不可轻易动用;其二,辛温解表方药的不断增加,大有逐渐取而代之势;其三,对四时外感治疗代表方药,有春用银翘,夏用香薷,秋用杏苏,冬用麻黄之说,使临床医生只于冬季有麻黄汤证时,方可慎重使用,其四,《金鉴》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的传经顺序之说,使临床医师在外感治疗过程中,对发病二三日以上即或有麻黄汤证,亦不得不小心从事等等,致使应用麻黄汤的范围越来越小。余观之,对上述看法不可片面理解,中医的历来传统,应为“有是证用是方”的经验总结是辩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多方面综合全面考虑,才能做到不失病机。就伤寒论本身来讲,第46条明确指出:“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仍用麻黄汤治疗,兹举几例以供参考:
例一,九月暑季亦有麻黄证:
患者王x x,女性,17岁,1977年9月15日初诊。昨天开始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骨节肌肉疼痛,轻度咳嗽,少量白痰,观其舌苦薄白,舌质稍红,脉象浮紧而数,体温38.1度,查血中白血球8.OOO/立方毫米。病发于睡眠着凉,处以麻黄汤加味:
麻黄10.0克 桂枝6.0克 杏仁10.0克 甘草6.0克 苏叶l0.0克 芦根15.0克
每日煎服1剂。8月17日第二次来诊云:服药后当天下午汗出热退恶寒消,翌日体温下降至37.0度,只稍遗有轻度咳嗽,余证消失而愈,脉象转为缓和,体温36.6度,随改与少许止咳祛痰药为之善后。
例二,发病五日仍有太阳伤寒表实证:
余于1976年1月5日,治刘x,女性,年20余(参考《伤寒论脉法研究》,第12页,科技文献出版杜重庆分社版,1980年8月)。患者已感冒五日,曾用复方阿斯匹林等解热药不效,体温38.0度许,仍无汗怕冷为甚,头晕,全身关节疼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遂于麻黄汤加味:
麻黄10.0克 桂枝10.0克 杏仁10.0克 甘草6.0克 浮萍10.0克 芦根24.0克 麦冬10.0克
嘱共归后立即煎服,覆取微汗出,药后一剂而愈。
例三,太阳伤寒初期表寒重者,加重辛温:
朱x x,男性,39岁,助理工程师,1981年3月24日初诊。
自前夜外出着凉,昨日开始恶寒发热,无汗,周身疼捕,头痛,骨节疼痛,腰酸而痛,全身肌肉因痛而无力,仍恶寒甚;鼻流清涕较多。既往于10年前有肺结核史。9年前有溃疡病史。舌苔薄白,舌质稍红,脉象浮紧,体温37.8度。体形瘦高,心肺,腹部,四肢均无其他阳性体征。遂诊为“感冒,太阳伤寒”,表寒实偏重,舌红体瘦,素体阴分欠充,急则治标,兼顾其本,用麻黄汤加芥穗,浮萍,葛根为治:
麻黄12.0克 桂枝10.0克 杏仁10.0克 甘草10.0克 芥穗10.0克 浮萍12.0克 葛根15.0克
服用1剂后,身及四肢微汗后,而体温降至正常,恶寒发热消失,身痛减轻。服用2剂后只稍遗有腰及身痛,食欲不振,体温未再升高。服用3剂后,诸证消失,食欲转佳而愈。
《伤寒论诠解》
[解析] 本条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应与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病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互参。
本条提出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等八个证候,因是伤寒的病变反映,治以麻黄汤,故称之“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这八证中,概括起来可分为诸痛、寒热与无汗而喘三组。中风为风邪伤卫,伤人较浅。伤寒则为感受寒邪,因寒性凛冽,故伤人较深,可由卫透营,足以外闭卫阳内伤营血。寒性凝滞收引、主痛。寒邪袭表,使营血运行涩滞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诸痛。头痛为“头项强痛”的省文,身疼与骨节疼痛并不相同,故当分别辨析。头项、腰脊是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伤太阳,经输不利,所以头项作痛,腰脊疼痛。正如《灵枢*经脉篇》所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太阳“主筋所生病”,故太阳感寒则骨节疼痛。“恶风”是恶寒的互词,和前第3条合参,知为伤寒必见证。因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因此必恶寒。寒主收引闭敛,全身毛窍腠理为寒邪所闭塞,所以无汗。卫阳之气被闭郁而不得宣泄,所以发热。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闭无汗,影响肺气的宣发,故作喘。“无汗而喘”既提出了两个单独的证候,也揭示了无汗与喘的因果关系,即无汗是造成喘的原因。而一旦汗出表解,则肺气自可宣降,而喘也自平。同时“无汗而喘”也便于和肺热的“汗出而喘”相鉴别。本条详于证而略于脉,从第3条可知,太阳伤寒应见浮紧之脉,且寸关尺三部均应浮紧,方属太阳伤寒正证。治当发汗散寒,唯麻黄汤可胜此任。
麻黄汤为发汗散寒解表逐邪之峻剂,是治疗太阳伤寒的主方。麻黄发汗散寒,开毛窍,启闭平喘。桂枝通阳,助麻黄以发散风寒。杏仁利肺平喘,并助麻桂解表发汗。甘草和中护正。用此方,应恰当掌握药量的比例,一般情况以麻黄:桂枝:甘草=3:2:1为宜,若比例不当,则可能影响发汗解表的治疗效果。本方发汗力强,药后只需温复即可发汗,不必啜粥。其他注意事项、发汗要求与禁忌,与桂枝汤同。煎药时要注意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令人心烦。
典型的麻黄汤证在北京地区并不多见,此方在临床上用之较少,这也是事实。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各异,特别是在高寒地区,正伤寒证却并不少见,故不可轻易废弃此方。此外,从本条可以看出,麻黄剂治疗诸痛是有效的,特别适用于治疗寒性的疼痛。如用于治疗痹证疼痛的小续命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都有麻黄。还可看出,麻黄剂治喘也有卓效,除麻黄汤以外,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以及后世的定喘汤等治喘效方,都以麻黄为主。现代医学用麻黄素治喘,而早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伤寒论》中就已经广泛地使用麻黄来治喘了,这是了不起的贡献。另外,麻黄剂还能治疗一些由于寒邪闭塞而引起的病证。如曾有医案记载某医治一患太阳伤寒证的难产妇人,投麻黄汤一剂,随之汗出而婴儿落生。说明此难产可能与寒邪闭塞,营卫气血不畅有关,发汗使寒邪去,闭塞开而胎儿自娩。由此可见,即使在伤寒很少见到的北京地区,用麻黄剂治疗感寒所致的疼痛,多种喘证以及因于寒邪闭塞所引起的其它病证,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伤寒论临床研究》
本条为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禁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利,不呕。“喘而胸满者”,是因喘之邪实不能疏表,阳气不通故喘,因而此处可知为无汗出。
“胸满”,21条有因下而脉促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此条胸满是因外邪内陷不得汗,故喘而胸满,很象结胸,如结胸已成则应下之。此“喘而胸满”要和结胸有所区别,不能误用下法,而宜麻黄汤。因为表邪盛,表现于喘而无汗。参考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不可下,也宜麻黄汤。因为无汗而喘是太阳表证。参考35条则更可以知道无汗。
虽然脉促胸满是接近阳明病的表现,结合235条互相参考,文中强调指出,“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就进一步提示我们:“胸满者”是太阳表邪末解,即将入里而犹未入也。
以上诸条,言“喘”者为数不少,应予鉴别:“汗出而喘”恶寒而喘,是风塞的,桂枝加厚朴杏手汤证。
“喘而胸满”,胸满是稍有里证。如有腹痛而便硬,脉不浮而沉实有力,为病在里宜下。如脉浮者,不可下,无汗者用麻黄汤。
“无汗而喘”35条及36条,是太阳伤寒宜麻黄汤。
“喘而汗出”恶风者用桂枝汤,是表证。不恶风是里热,如34条下之后,“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用其辛凉解表加清里热。
总之,鉴别“喘”时,可参考其有汗否?胸满否?脉浮否?及有无协热利等全面思考,就不致发生差错。
本条所述是表邪壅肺,故喘而胸满,麻黄杏仁同用,有宣肺降逆之功,所以用麻黄汤。
32、33、36条均为太阳阳明合病而偏于太阳,因热盛于表不得外泄,转而被迫入里。里气扰动,下夺则发生腹泻,上逆则发生呕吐,犯于肺则发生喘、及于胸中则满闷。此3条症状虽各不同,但都偏于表证则相同。故治疗时均宜解表为主,表证除,则里证亦即随之而消失。
此处言“宜麻黄汤”,而不言“麻黄汤主之”,是说明“宜”与“主之”是不同的。“宜”是“可以用”的意思,不如“主之”更确切些。
《伤寒论诠解》
[解析] 本条论述二阳合病,重在太阳的证治。
太阳与阳明经表之证同时存在,当邪气重在阳明时,则见自下利或不下利但呕之证,治疗用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已如前述。本条讲的是病变重点在于太阳。太阳邪盛,表气闭郁使肺失宣降故见喘。肺气不利,因而胸满。本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太阳之气被郁,故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启闭则可取效。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亦可影响大肠腑气不利而见大便不下。但并不能因此而用下法,因证见胸满而非腹满,故非里实,如误下,则往往导致表邪内陷而生变证。
同是太阳与阳明合病,由于病变重心不同,则遣方用药亦不同。重在太阳以喘为主者,用麻黄汤;重在阳明经表,以下利为主者,用葛根汤。界限分明,不可混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lhyyhl
|
2004-1-10 0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麻黄汤(节选)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走进中医
羊角锤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