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中医固有理论的框架结构——(续二)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中医固有理论的框架结构——(续二)
[复制链接]
756
|
1
|
2004-12-11 12: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转自新浪中医论坛 荆山卞和
框架四个部分加上阴阳论共五种理论,故此框架可称“四部五论”。
四部中的形器论。形体说的内容有:在人的面部有一个人体形状的分布区,尺肤(前臂内侧)有全身的代表区,以及寸关尺分部等,后世还出现了耳针、头针等皆属于形体说的内容。“上竞上,下竞下(竞者,比也)”说的就是局部的远端代表整体的上部,局部的近端代表整体的下部。
据“人始生,先成精……”“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等经文可知人体充满着“水”这种基质,肾中先天之精生成形体,已生成的形体又产生各自的精,这诸多不同的精随水入肾,在肾中合和,又随水而至各局部,如此往复,结果是各局部都有全身其它部位的精(全息现象),而肾精是由全身各部之精汇聚而成,故可繁殖。
器官说的内容是:胃中水谷腐熟之后,分为营、卫、津、等从上、中、下三焦而出,各行其道,并衍化出如:液、血、宗气、髓等。这些是以物质命名的功能组合,如“血”与西医模式中神经有关,《内经》有“指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人卧而血归于肝”“血者神气也”可证之。“宗气”是由营、卫天气相合而成,其功能与西医模式心搏有关,《内经》有“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也再动”可证之。“心主血脉,并不相当于西医模式的“血液循环”而是用其解剖形态指代精神与神经的关系。至于各种物质之间的衍化次序则是说明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
形体说与器官说都是假借(虚指)某种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说明生理病理现象的,故统称形器论。
脏象论就是用“五行”和“四象”来说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前面讲过这是一种时间关系。机械关系好理解,那么时间关系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过程,有始有终或是呈现周期性,无论周期的长短是1秒还是1年,每个周期都可人为的分为四个或五个阶段(相位)。以五行为例,事物在这五个阶段中表现是不同的,事物的功能特征总是在某个阶段表现最强,这个阶段是它的功能相位,按木、火、土、金、水次序,功能相位在哪一行,这个事物就属于哪个行。借用西医模式的红血球来说明一下,把红血球的生命的周期按五行分五个阶段,它是在将要开始消退的时候细胞核消失,这才有了携氧功能,是第四个相位,即五行的“金”行。“肺属金”所以肺不只是“司呼吸”还是“气之本”。中医模式中没有红血球,但是通过现象的观察知道呼吸之气应该有个根,所以才有气之本这一说,“本”在于肺。脏象论的五行归类就是这样归的,这就是五行(时间)机制的实质。但中医模式并不象西医了解红血球那样的具体,对那些虚拟的功能组合是用观察“象”(某种特征)的方法掌握其五行所属,然后归类,这种是“取象比类”。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全身的所有功能组合(用解剖所见命名)分为五大系列,这就是五行隶属。同属于一行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在时间上同步。不同行者,互相制约。相位相连的有相生助关系,相位相间隔者有克害关系,即所谓“同者盛之,异者衰之”。(同样的外在条件同一时间,有利于此,同时也有利于彼这就是相生,若利于此则不利于彼这就是相克)。
至于说,五行是五种物质,那是前期五行,邹衍(齐国稷下学者)之后,五行学说已发生了质变,已不代表五种物质,《内经》应用的是邹衍之后的五行。
经络论与气化论,因比较容易理解在这里就不谈了。但要注意的是《内经》中有用经络循行路线作为标志的内容,如营的运行路线,十二皮部等并不属于经络学说,如果混淆,这个框架就不清楚了。《内经》理论的逻辑有如数学,容不得一个符号的差误。另外,气化论中的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阐述,且不可认为子虚乌有,我们的祖先是诚实的。近代严格科学测试也证明此类生命现象确有其事,尽管我们还无法理解它。
前文提到后世医家对理论的发展是扭曲的,这里举个例子说明。金元四家之一,刘完素著《素问病机玄病式》引《内经》“病机十九条”为理论根据,它的理论卓有成效,却与病机十九条无关,它是望文生义的引用,根本不知道十九条的意义,它回答不了诸如为什么不是十八条或二十条,为什么火热居其九,却没有燥,为什么如此排列等问题,以为是十九条是随便罗列的。“郢书燕说”是给它最恰当的批注。如果找到它的理论与《内经》真正的承袭关系则不失为对中医理论的重大贡献。如果不去寻找则扰乱了后人对理论的掌握。
中医理论虽然秩序井然,但错综纷繁。考据之繁琐,论证之曲折,更有本人尚未弄清的诸多问题,所以不能在此详论。
重申基础理论,展现出它固有的科学本质,使之与临床不再脱节,这是中医走出困境,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现实这个目的,最重要的是打破潜意识中把西医模式作为“榜样”的思维定式,不妨来个“脑筋急转弯”。有志于此者,请联系:邮箱:jingshanbianhuo@sina.com 电话:0432-7798247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年且垂暮,被褐怀璞,乾乾夕惕,惧彼永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pletchernhf
|
2014-4-22 10: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老皮肉松、干啥啥不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沐天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