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资源
›
[分享]没有名师带可以学习名师经验之--六位中医专家谈肝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分享]没有名师带可以学习名师经验之--六位中医专家谈肝病
[复制链接]
1616
|
3
|
2004-8-30 09: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huyongxian在 2004/08/30 09:42am 第 1 次编辑]
六位中医专家谈肝病
策划:franklin_tian 执行:田智勇
文/关幼波、屠莲茹、陈勇、赵焕明、王心远、王应麟、田智勇
权威专家:关幼波、屠莲茹、陈勇、赵焕明、王心远、王应麟
推荐名医:关幼波、方和谦、樊正伦、傅景华、陈增潭、屠莲茹、陈勇、赵焕明、王心远、王应麟等
关幼波:医肝先要护肝,护肝先要养肝(二级标题)
关幼波 著名中医学家,1913年生,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以及外科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多年从事肝病的临床及理论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中医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
“慢性肝炎的病因是内虚”。根据临床辩证,慢性肝炎分为肝肾阴虚、肝胃不合、脾胃不合、脾胃两虚和气血两虚等5种症候。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对于慢性肝炎的治疗,应以内因调整为主,内因协调则百病不生。
“医肝先要护肝,护肝先要养肝”,肝喜舒畅通达,如情志过度愤怒,或急躁忧郁等,都会使肝阴受损,肝阴不足而肝阳上亢,所以养护肝脏首先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开朗豁达,情绪乐观,恬淡处世;养护肝脏要合理饮食、科学营养极为重要,既要重视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取,又要考虑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补充;肝喜滋润,最忌热邪,酒性大烈,饮之助湿助热,辛热之品则助肝更盛,所以养护肝脏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酒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更不能暴饮暴食,致使脾胃升降失调,从而加重肝脏负担;肝肾同源,肾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对脏腑有濡润滋养、温煦推动之功用,房事过多则伤肾,肾阴亏则肝阴不足,正气不育,所以养护肝脏应适当节制性生活;“是药总有三分毒”,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人生病后,求治心切,往往盲止用药,会造成肝脏的更大负担。用药不当造成的肝脏损伤确应引起重视;充分而有序的休息起居是养护肝脏的一大要点。
王心远:传统中医治疗肝病有优势(二级标题)
王心远 著名传统中医专家,擅长各种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肝病等。
先举一个真实的病例。当年,哈尔滨有一位女病人,姓韩,41岁,患有肝硬化多年。她的丈夫就是西医大夫,因此经过了详细的检查,肝硬化确诊无疑。但是,在当地久治无效,来到北京求治于中医,找的是“经方大师”胡希恕老先生。当时,见此人面色黑黄、胸胁串痛,肝脾肿大,腰和髋部沉重疼痛,行动困难,有人搀扶才能站立。舌苔白腻,脉沉细。胡老一开始按一般肝病治疗,开了舒肝和血的中药,没有效果。后来,看见病人衣领被汗水染黄了,再详细询问病人,原来她自从患病以来就不断地汗出、怕风,衣服每日被汗水染黄,都要更换。因此,胡老定下了中医诊断:黄汗。治法是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以止汗祛黄。方药用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生黄芪三钱,煎汤温服,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结果,吃了三付,汗出身痛减轻,服六剂,黄汗止,能自己行走。继续依证治疗,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二年后特地来告知,完全正常。
如此神奇的疗效,秘诀何在呢?
中医学几千年前就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治疗内伤杂病的经典著作,黄汗这一病名就记载其中,而且详细论述了病因病理和治法,桂枝加黄芪汤就是其中之一。胡老坚持按照中医自身体系诊断疾病,运用经典的治疗方法,所以其效如神、妙手回春。而几千年前的古方治疗现代的“肝硬化”,如此神效,说明中医学早已掌握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规律,是真正的科学,并不单单是经验医学。能不能妙手回春,主要看医生、病人是不是按照这种科学办事,关键在于遵循她的自身规律。
说到西医的各种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肝病,中医如何诊治,也是应该遵循中医的自身规律。只有依据中医自身理论体系诊断病名,立法,处方,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医药的优势和威力。
其中,黄疸性肝炎大部分属于中医“黄疸”这一疾病。面、目、身黄,但欲安卧,小便黄浑,黄疸病已经形成。分类有:胃疸(即谷疸),症状如已食如饥,食难用饱,饱则心烦头眩。是由于胃有湿热,大饥过食所致。酒疸,得之于饮酒无度而发。女劳疸,额部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得之于大劳大热房室不节。这些都是湿热而成,还有阴黄,皮肤黄而暗晦,则属湿寒。身重而痛,厥冷如冰。瘟黄,天行疫疠发黄,传染性强,能迅速致死。关于治疗,各种黄疸分别有相应治法,方剂如:茵陈蒿汤、麻黄茵陈醇酒汤、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石膏散、肾疸汤、茵陈解酲汤、栀子大黄汤、蔓菁散、加味玉屏风散等等。
无黄疸型肝病,表现各种各样,分别属于中医学胁痛、癥瘕、虚劳、鼓胀等病,自然各有一套理论,理法方药体系完善、方法众多。虚劳、鼓胀是属于中医风痨臌膈四大证,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晚期,治疗十分棘手,还是尽早得到正确的中医治疗为好。
要注意的是,肝病多虚实夹杂,不能一味舒肝、泻火,一般要攻补兼施;只图一时痛快,遗患无穷。
当然,肝病患者并不是医生,要想求治于中医,首先要选择一位好的中医师。他当然是要能够真正用中医的方法诊断、治疗疾病,如果仍然是西医的思路,求治于中医就没有意义了。如上所述,各种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肝病的名称和理论都是属于西医体系;中医是另一套体系,面对肝病病人,中医师要望闻问切,重新诊断中医病名、证候,确立治法、方药等。当今流行一种模式,试图运用西医的理论结合中医的一部份具体治疗方法,如把肝病分成若干型,冠以中医的证候名称,根据西医理论确定治法,再与固定的方剂挂上钩,甚至以一个方子统治。这显然不是真正的中医,疗效很难有超越。还有,这位中医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临床水平和经验,尤其治疗是患病多年或已经进入晚期的慢性肝病病人。
实际治疗中,如果医生给予的是正确的治疗方法,起效一般很快,起效的标准主要是病人的感觉,自觉舒服、痛苦减退。肝功能等化验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当然,病情好转后,自然会缓步下降直至正常。因为中医学是通过根本上恢复人体平衡,最终导致化验指标下降直至正常,而不是治标不治本,一味地压指标。但是,慢性肝病的痊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要坚持治疗。同时,三分治七分养,病人配合医生正确调养也十分重要。
赵焕明:乙肝的中医治疗(二级标题)
赵焕明 中医专家,1972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曾从事西医普外科临床。1975年进中国中医研究院进修,学习中医中药,后进入中医临床研究室,专门从事中医临床诊断的研究,八十年代初进联大中医药学院任教,并主持中医临床指导,时任中华医学会、中医药学会会员,扎实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经验使赵大夫在诊断病情,应用各种中、西医治疗疗方式上得心应手。
乙型肝炎,这是病毒肝炎的一种,甲、乙、丙、丁、戌五种病毒性肝炎中,乙肝是具有传播广泛、发病速度快、控制比较难、治疗复杂的一种疾病,乙肝病毒存在于血液中,此种病毒传播途径复杂,流行性广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人口中,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HBsAg)病毒携带者为2.8亿以上,以亚洲为多发区,而重点高发区则是在中国,由于乙肝病毒的传染性难以控制,很容易慢性化,给病毒留下了不断复制和变异的空间,因此,治疗起来就非常棘手,往往会使患者导致劳动能力的丧失,当乙肝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而反复发作。患者生理机能的免疫自稳及免疫应答的能力消弱、下降直至丧失.。乙肝毒素则会反复变异和复制,进入病毒的活动期,反复次数的不断增加之后,则造成重型肝炎、肝昏迷、肝硬化、肝癌直至丧失生命。
在我国,表面抗原呈阳性的病毒携带者占人口总数的20%,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的增加,特别是乙肝化验结果呈“大三阳”的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因为,在“大三阳”患者中,这个时间正处于乙肝病毒的活动。这部分人在病毒处于活动期的时候,他们将自身带有活跃病毒的分泌物排出体外,则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们,尤其是有些人平时不做体检,自身又没有什么症状,实际上却是一个表面抗原呈阳性的人。
乙肝为何难治(二级标题)
许多乙肝患者当被告之自己是乙肝患者的时候,都惊讶不已,因为他们在没有被诊断为乙肝之前,自己没有什么自觉症状,这种情况极易发生在年轻人中间。因为乙肝在现代医学的观点中是属于免疫类疾病,人们把肝脏比喻为人体内的化工厂,凡属于人体内影响机体成长发育的有害细菌、病毒,肝脏都能有效的排除而且肝脏本身分泌出的有效物质去维系机体的正常运行,一旦肝脏受到侵害,就会使人感到多种不适症状的出现,恰恰又是乙肝病毒浸袭了人体这个重要脏器,致使人的自身免疫机能低下,随着肝脏滤毒功能的下降,首先会使患者感到消化系统被伤害,有很多人当脾胃功能、肠道功能出现不适症状之后,常常认为是脾胃不和或是饮食不当,于是去医院做消化系统检查,,做胃镜也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孰不知此时是肝脏的功能出了问题,只是在长期反复数月或数年之后,才发现是肝的问题,而更多的问题是来自乙肝的影响。
当乙肝处于迁延期的时候,目前我们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手段去治疗它。很多人,甚至连医生也会认为,乙肝病毒是终生携带,“可治可不治,暂时不治也不要紧,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既使是治疗也会使人迷茫,有些病人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感到不解,看看周围的乙肝同伴,打的干扰素都一样,剂量也一样,都没有多大改变,加上反复住院,烦了!没信心了!麻木了!甚至放弃了治疗。结果病情加重了,又后悔了。这是不可取的,首先要从心理上重视,要有信心,有毅力,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目前,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有40%是由乙肝发展而来的。由于乙肝本身是免疫系统疾病,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免疫也就不断的下降,给乙肝病毒创造了复制变异的温床,因此,乙肝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是很危险的。
传统医学是如何认识乙型肝炎的(二级别标题)
乙肝与其它肝脏的疾病,在中医看来,统称为肋痛、郁症范畴。因为中医的诊断理念是从不把某一脏器的疼痛、不适、病变作单一看待,而是依照中医学的理论,阴阳、五行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相辱、相荣。五脏六腑之间又是相寓、相随的辩证关系,把任一脏腑的病变或是不适症状都是立体的看待,不能也不是单一的看待某一个器官,因为在人体任何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都不会是独立的,它都是和其它的器官互相关联,互相干扰而发病的。之所以祖国医学在调治某一疾患的过程会有标本兼治的疗效,而且愈后效果较好,原因就在于此。当然诊断是第一位的,治疗上还需要选择草药的品种配伍精良,剂量得当等等诸多因素,才能达到入药归经的效果。
中医学将乙肝病分做多种类别。乙肝患者其明显检测除“大三阳”、“小三阳”外,肝脏功能有明显受损,这会伴随酶检查,蛋白代谢、胆红质代谢都可能出异常值数,甚至伤及肾脏,这是肝肾同源的后果。凡是乙肝在活动期,患者都会有疲劳感、焦虑、倦怠感、食欲不振,特别是对高脂肪类食物会厌腻、腹胀、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不适、京门、章门两穴时有一过性阵痛、腹泻,还有的患者除有消化系统的反应之外,还会影响气血循环的运行,如眩晕、多汗、兴奋、体温不稳、急燥、失眠、易怒、情绪不稳、皮肤搔痒等症状。这诸多的表现,实际已经验证中医学的理论,任何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都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体状况,表现出连锁的病理表现。所以在治疗上准确的诊断是第一位的,必须做到的。
乙肝的发病,除去立体感染是遗传因素所致之外,比较普遍的致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肝郁气滞血淤型
这类患者除了以上描述的乙肝普遍性的症状之外,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两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的起因是根据情志的变化而增减,嗳气矢气、大便不爽、健忘失眠、动怒、脉沉数、舌暗红、薄白苔。治疗上常用柴胡舒肝汤和血腑逐淤汤加减,借以疏肝解郁、养血柔肝、行气止疼、和胃健脾。
2、肝郁脾虚、肝脾不和
此类型的患者主要表现是肋痛腹满、食欲不振、恶心嗳气、嘈杂、或吐酸、或烧心、四肢乏力明显、形体削瘦、精神抑郁、头昏目眩,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治疗上多采用逍遥散加味,重点疏肝扶脾,补肝助肝,理脾消滞,血虚得养之等等。
3、肝郁阴虚、湿热火旺
主要表现是肋痛隐隐,或肝区灼热不息,腹中涨满,口苦、咽干、头昏心烦、睡不安寐,纳食不香,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脉弦数,舌质红、苔薄黄。治宜养阴疏肝,常用一贯煎加味,借以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既要益阴养血柔肝,又要补中理脾生津。
4、湿热蕴结夹湿
主要表现为外湿内热,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气郁化热,肋间隐隐作痛,胸闷纳差,恶心呕吐,或目干目涩,或双目泛黄,口苦咽干,时有肝风内动,肌肉眶动,惊孪,或皮肤搔痒,脉弦、苔黄腻。易用龙胆泄肝合平胃饮加减,既泄肝火,利脾湿,又可养血通滞。
乙肝带病毒生存者的大忌,是切不可郁闷、忧烦。得了乙肝不可怕,要正确认识它、对待它。本身患了乙肝,主症就是郁闷,如果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则是火上浇油,不注意心理卫生,则是病情会加重。因此希望乙肝患者都能以快乐心情迎接每一天,对待病症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当出现不适症状,要积极去医院就诊,切不可养虎为患。另外希望乙肝患者,增加体育锻炼,科学合理膳食。
王应麟:儿童肝病的中医诊治(二级标题)
王应麟 教授、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儿科世家,自幼习医于祖父王子仲和父亲王鹏飞(人称“小儿王”)。王教授有丰富的儿科诊断、治疗经验,在治疗小儿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有较好疗效;在治疗小儿肝炎、多动症、自闭症、心肌炎、癫痫、遗尿、皮肤病等方面,有独特的治疗经验。王教授现任北京中医学会儿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医高教学会临床教学研究会儿科临床分会副理事长、国家药审专家,并承担小儿肝炎、多动症、咳喘等科研课题。
家父王鹏飞老中医继承了祖传中医儿科经验,对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疑难重证,疗效卓著,我想结合王老的经验,对治疗小儿病毒性肝炎的经验和方药作一些介绍。
王老认为肝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肝的阴阳失调。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一旦外感时邪,郁而不能外达,久而化热;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常,干湿内生,湿热熏蒸于肝胆,胆热则胆汁外溢,淫于肌肤,发为黄疸。小儿肝炎,胁脘疼痛非为少见。其中肝胆火热、肝气郁结、肝阴虚损、肝血淤阻、肝血不足,均造成胁痛;而肝气郁结日久伤及经络。
王老根据仲景治疗黄疸的观点,认为湿热闭郁脾胃气机,邪热淤结血分,导致湿热发黄者多。故发黄与邪热伤血直接有关,虽有脾胃气虚为本,但邪实致病造成湿热内蕴,气滞血淤发黄为标,则更为重要,邪不去正不复,故常采用清热利湿解毒、调气活血化淤之药以退黄的治法。
基本方药组成:青黛 5克,紫草 12克,贯仲10克,寒水石 10克,焦楂 10克,乳香 6克,茜草 10克,木瓜 10克,绿茶10克。此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运湿退黄、调和气血、消积止痛的功用,用治小儿黄疸性肝炎、非黄疸性肝炎及乙型肝炎等。
屠连茹:迁延性慢性肝炎的辩证治疗
屠连茹 主任医师,师承其父屠金城教授(国家级中医专家、四大名医孔伯华的弟子)从医三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治:内科、妇科、儿科疑难杂症。尤其对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温热病疗效显著。如:急慢性肝炎(大三阳、小三阳)、脂肪肝、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萎缩性胃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有独到之处。妇科疾病如宫颈炎、附件炎、月经不调、儿科如小儿消化不良、小儿疳积等。
此类型的肝炎,是由急性肝炎病久不愈,正邪相争,正气受损所致。临床多以肝脾肾虚为主,多以病久情志不遂,导致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脏俯失调、气血失和,少数患者虽呈湿热、气滞血淤之症状,但仅是标实之证。
由于人体脏俯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疾病虽有偏阴、偏阳、偏气、偏血之不同,然而它们之间是相互可以转化的,而使病情不断发展变化。部分患者最初以湿热为主,经清热利湿后不愈,则转化为脾虚或肝肾虚等。在临床实践中,本病的表现错综复杂,或虚或实或虚实并见。在疾病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患者可有不同的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医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治疗原则上以扶正求本,以祛邪治标,正虚邪恋,补正方可祛邪,邪实而正不虚,则采取祛邪为主、先祛邪后补正的治疗方法;对于湿热内蕴的,应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佐以健脾。但邪热久蓄而灼伤津液更伤气阴,也可由实证变为虚证。要根据病人的禀赋及所表现出来的脏俯气血亏虚之不同而予以补正。
对气滞血淤为主的患者,除以行气活血化淤为主外,尚可补正或滋补肝肾,或健脾益气。湿邪蕴久而寒化,多见脾胃阳虚,中气不足,或复感寒邪所致。治以健脾补肾,温化寒湿为宜。
陈勇:治疗肝病的体会(二级标题)
陈勇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他1961年师从全国著名老中医关幼波教授,深得关老真传。行医40多年来,除在医治各种肝胆病方面医技精湛、疗效卓著外,还在治疗各种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在临证中标本兼顾,用药巧妙,匠心独到。
在治疗肝病上,一是要强调气血辩证的重要性,与八纲辩证同等重要,应该十纲辩证,阴阳为总纲,下设八纲,即气血、表里、虚实、寒热,以强调起血辩证的重要性。各脏俯均有气和血,二者有阴阳互生的作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在生理病理上不可分,在治疗上要相互照顾。要重视血分药的运用,无论外感、内伤、内科、外科、五官科均应注意血分药的运用。
二是要正确处理正邪关系。急性肝炎阶段,以外邪为主,当祛邪为主,当祛邪以扶正,病中所呈现的虚象为因病而虚,应当以治病为主要,不可补虚。慢性肝炎阶段,以正虚为主,当扶正以祛邪。病中所呈现的实证乃因虚而病,应当以补虚扶正为主,不可过用攻伐之品。
祛邪:邪以湿、热、毒、痰、食、淤为主。扶正:重在气、血、肝、脾、肾之调理,其中以脾为主(调理脾肾肝,中州要当先,凡肝之病,当先实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30 00: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30 11: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赵瑞
|
2013-11-7 08: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急性肝炎阶段,以外邪为主,当祛邪为主,当祛邪以扶正,病中所呈现的虚象为因病而虚,应当以治病为主要,不可补虚
天津智能温控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huyongxian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