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永远的大道国医”(转)续

[复制链接]
查看556 | 回复1 | 2012-6-2 09: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现实生活里,很多老人每天“照单吃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十余种药按时服用,并且被“一个不能少”的医嘱吓住了。这样的病人,往往在“照单吃药”的过程之中,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健康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向专家请教如何增减药物。专家也会经常头疼,因为这许多药物之间到底如何互相影响,谁也没有把握说清楚。所有的化学制剂药都是分别研究出来的,量效关系、构效关系、吸收代谢过程,一个一个说的时候很清晰,几种药物合在一起说的时候很模糊。毫无疑问,“在肚子里开西药铺”,比在中药铺里抓草药更没有把握,因为中药的配伍问题被研究了几千年以上,西药相互之间的作用问题研究甚少,还原论不允许“相互干扰”,必须“一药一针管”才符合要求。这是还原论、局部决定整体的错误观念造成的。“努力找病,被动吃药”,加重了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中医学从人体精气神整体着眼,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注重自我调养的思想,确实具有独特的大智慧[6]。

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是“动态的健康观”,它要人们时时刻刻注意健康,是“全天候”的“动态自我观测”。因为,中医认为六淫、七情皆可致病。所谓六淫,就是一年当中六种过分的气候,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成为人体患病外在条件的时候,就由“六气”变成了“六淫”,“淫”就是太过的意思。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本来是人体的七种正常情绪,由于太过分而引起人体患病,就成为致病的七情。这就是“病由心生”。

中医主张维护人体的功能,生理功能不能太过,也不能不足。很多疾病起因于“过用”,过度使用身体的机能就会造成损伤,并容易产生疾病。因此,“强本节用”是中医的一个原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7]”中医强调,人体必须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心安不惧,不妄作劳,使形与神俱,“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一旦养生不谨,六淫七情为患,“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就失去了平衡,也就失去了健康。中医判定疾病的性质属虚、属实,也是从邪正双方对比的角度来看的。以外邪侵犯人体为主,就是实证;以身体正气虚为主,就属于虚证。实证和虚证,都需要进行调理治疗,以便重新恢复“以平为期”、“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由此可见,中医对于健康的关注,完全是动态的,是长久坚持不懈的,决不是依据一时的“健康体检”,也不仰仗“各项指标正常”。因此,中医是注重状态转换的“状态健康观”,而不是依赖不出现病理病灶的“形态健康观”。

中医的“状态健康观”,主动权在每一个人手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自我检测”,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保持健康状态,把精气神养好。一旦出现精气神不足,或者“升降出入”太快、太慢的情况,就需要自我调整;自己调整不过来的时候,就需要找中医医师帮助,以便恢复自己的健康状态。因此说,中医养生保健的知识,“扶正祛邪”的措施,可以关爱每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医是“我来帮助你的医学”。

一个人可以经常被帮助,但是不能“经常被拯救”。因此,中医对于人体关爱的知识,需要人们时刻牢记,谨慎遵行,受益终身,长有天命,尽终天年,达于寿域。由此可见,对于中医的健康观念,应该积极吸取,不可忽视。

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不仅可以利用药物,更应该想到身心的调整,许多中医的养生健身方法,比如按摩、气功、导引、针灸、拔罐、足疗、药浴、食疗,都可以选用,并且可能达到药物治疗所没有的效果,可以避免药治疗的毒副作用。

中医的学问博大精深,很难在一个简短的发言里阐述清楚。但是,我们坚信发展中医,可以促进健康,可以造福人类,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杨新建主编.河北中医五千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18

[2]  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58-71

[3]  曹东义.热病新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37

[4]  曹东义.中医近现代史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1-50

[5]  苗东升.系统科学的难题与突破点. [J]科技导报,2000,7:21-24

[6]  杨新建主编.中医养生保健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0-21

[7]  正坤编.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97
cvxdo | 2015-9-13 09: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才下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