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针道天下
›
闲谈,兼聊针灸的取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闲谈,兼聊针灸的取效
[复制链接]
1082
|
8
|
2012-7-13 15: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明堂振衣 于 2012-7-13 22:12 编辑
闲谈,兼聊针灸的取效
明堂振衣
前几年,闲的时候,开了个空间,想记录下诊余的生活,结果除了注册的时候写了一小段牢骚,就再没登录过。不是没空儿,而总不过是些玩物丧志的兴趣在作怪,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对我说,“你是一杂家”,想想还真没错,虽然长久以来,自己的信仰弥坚,然而声色触想,酒肉美食,虽绝未及乱,却也一样儿也没少……说远了,把牢骚引来,开个头……“虚拟世界,亦幻亦真。中医之事业自然在治病助人一事,不过自网络兴起,诸真伪中医不甘人后,前赴后继,粉墨登场。唯真者,迷于利亦伪;伪者,著于辞也真。虽曰愿者上钩,垂钓者固非善类,咬钩者也实不值同情。只可惜真真假假,背黑锅者,尽是中医这个名声,针灸这门学问”……当初是这个念头,现在也是这个想法。曾与黄老聊过这些,黄老给我讲了几桩经历,几件旧事,我便释然,一代宗师,医史留名者尚难免有闲气碍心,我这等晚辈野医,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老生常谈,就不用什么气血虚实的词了,徒个方便。大部分情形下,针灸对人身体功能有三种不同影响:兴奋、抑制与稳定。兴奋,即增强机能低下的器官或组织的正常运作,如肠道蠕动减弱所致的便秘,针刺可恢复其正常的蠕动功能,从而治愈便秘。抑制,即控制机能亢奋的器官或组织的非正常变化,如针刺后,心率过快病人的心率可明显减慢。所谓稳定,即提高身体器官或组织的抗干扰能力,可用于对疾病的保健及预防,如流感期,针刺某些穴位,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流感的传播。针灸之所以能够对人体产生这三种影响,现代的科学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中医的气血到底涵盖了人体的哪些功能,也很难讲的清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针灸作用的发生,与神经系统有必然的联系。当然,针灸不是刺激神经,神经机制也不能完全解释针灸的原理,但不容否认的是,当神经被阻滞时,针灸显效不明显。中医固然不必以西医的标准为标准,但也不必刻意去为了与西医不同而标新立异,医学的作用不外是治病保健,只要达到这个目的,中西又有什么关系呢?唐代之前的中医有这个胸怀,所以才有中医学的博大精深;现代的中医没有这个眼光,所以不但中西分得很清楚,而且自己内部也分门别派,争论不休,气血经络,每每纠缠到最后,就成了文字游戏……
简单的说,针灸治疗能够取得效果,大抵取决于以下四点:身体的机能状态、穴位的选取搭配、刺激量足够与否、治疗时机的差异。
第一,身体的机能状态。针灸对人体的影响,即兴奋、抑制与稳定三种作用的产生与大小,取决于身体本身的强弱与疾病轻重。也就是说,针灸的作用与药物或功能锻炼一样,是在机体强度的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当内脏功能极度虚弱(如年老体衰),或某些药物(如激素等),改变了肌体和器官的正常反应时,针灸的作用并不明显,或无效。《内经》说:“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也。”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穴位的选取搭配。正确的选取穴位,是针灸取效的关键之一,大部分情况下,针灸的取穴如中药方剂的应用一样,是复方,而非单方。有许多单穴对一些症状可收到良好效果,如隐白穴治崩漏、大敦穴治疝气、至阴穴矫正胎位等等,但是,针灸是在治病,而非仅仅在止住疾病的症状。由于古代医书中,尤其是针灸医书的记载中,往往只录方法,而不讲道理,或只讲道理,而不录方法。这固然因为对一些技法的保守,但同时也不乏书不尽言的无奈,一些理法不通过口授亲传,往往无法完整的表达。针灸的配穴,往往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等于二十或更多。现在流行的单穴治病是非常局限的,以胃痛为例,单穴止痛并不足奇,但引发胃痛的是胃炎?溃疡?或是痉挛?针灸作为一种医疗手段,简单用作止住症状,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明代《医学入门》上说:“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这句话经常被玩弄单穴的非专业针灸医生曲解,“一针为率”不是只用一针。这是文字的问题。
第三,刺激量足够与否。足够的刺激量,这是针灸的刺法与手法问题,前提是正确的刺激。现代的针灸针非常细小,针灸难以取效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刺激量不足。但这并不代表用力的捣捻,或一味的调节深浅,即可达到需要的刺激量。相反,没有技巧及规律的捣捻,过深或过浅的刺激,只会令神经和皮下组织受到伤害,对于简单的病,如一些肌张力过高的疼痛,会令疼痛加剧;对于内脏病的伤害,更毋庸多言。所谓正确的刺激,即是传统所谓的针刺手法和刺法,这是需要示范以及自身试针才能真正掌握的技巧。现代有人研究说,在正确的刺激手法以及病人的承受范围内,刺激穴位一分钟许,可达最佳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刺激量能否达到,与第一点病人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有些虚弱或敏感体质的病人,因为针感强烈,无法达到通常的规范刺激量,这时,可以用“刺法”来替代行针的手法,所谓“一穴多针”。《内经》的许多刺法便由此而来。当刺法不能取代手法,或病人极度敏感恐惧,对于刺法也接受不了,而达不到刺激量者,只能换用其他疗法,也就是说,针灸不是适应所有人的疗法,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医疗手段可以适应所有的人。有些观点认为并不需要很大的刺激量也可同样产生效果,这事实上是一种误解。对于一些有焦虑、抑郁、轻微精神或心理疾患的病人,只要初诊时与医生交流顺畅,很多时候轻微的刺激对这类病人是有效的,这其中并不完全是针灸的效果,许多西医攻击针灸是安慰剂也正由此而来。因为这种轻微刺激,可以影响皮下神经,有舒缓压力的作用。但对于病变较重,或已有器质病变时,轻微的刺激是无效的。那到底如何掌握正确的刺激量呢?这跟手法的优劣和病人的体质有极大的关系,其中临诊的经验起着一定作用。初学来讲,古典的针刺手法一定要精熟,包括内经的刺法与元明之后的补泻手法,因为这些手法大多在刺激的量上,作了硬性的规定。以常用的“烧山火”为例,穴分三部,每部重插轻提九阳数,也就是在穴位上分层操作行针二十七次,行三度,刚好是八十一次,九九纯阳之数。这其实很明确得告诉你刺激的“量”了。至于什么时候行三九数,什么时候行九九数,那就看经验了。元明时代的补泻手法是很规范的,内经的针法也是一样,不过由于针具不同,在相同的刺激下,甲乙经是以“呼”来定量的。而且由于针具粗大,刺激量本身就大,所以不是现代意义的留针,基本上都是以刺法代替行针。内经时代是因为刺激量过大,而只有刺法,少有手法。现代往往是因为病人体质敏感,刺激量不足,而以刺法代手法,这是古今针具变化的原因。
第四,治疗时机的差异。这一点是针灸学中最难掌握的部分,也是内难甲乙的重点,与第一点,身体的机能有密切的关系,其实可以合为一点,说起来牵涉很广……
今天兴致尽了,改天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清风流云
|
2012-7-13 23: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论,愿洗耳恭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蔡远行
|
2012-7-14 00: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高论,如无登峰造极的针家造诣,就不会有如此非凡的见解,愿闻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明堂振衣
|
2012-7-14 04: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论不敢当,随想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反正一家之言,当跟大家聊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愚斋
|
2012-7-20 00: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刺激量的问题,想请教一下,临床上三阴交是常用穴位,对于三阴交定位是内踝尖上三寸,但是内踝尖上三寸直刺多是扎到骨头,所以在临床该穴位所是在胫骨边缘针与皮肤成45度角进针,然后行提插手法,出现放电感方认为是得气!但是看到一些老师用该穴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时候,取三阴交活血通络时,往往行的是捣针法,很强刺激,自己试针。不知道振衣先生对于该穴位是如何进针,行何种针法,如何辩证使用针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明堂振衣
|
2012-7-20 09: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甲乙经》对三阴交定位有“骨下陷者中”之语,而且它是足三阴经之交,从位置上言,不会在骨面上。上所言“在胫骨边缘针与皮肤成45度角进针”,应该是“醒脑开窍法”推行之后才流传的“常用”法,如此会刺中胫神经而产生电样针感向足底放射,理论上讲,不应该强刺激,而“醒脑”法则是以此作为量性规定,故不论。以现在常用毫针的规格,不容易造成永久的神经损伤,但此法针穴,许多病人会有数天神经损伤症状,也是事实。
醒脑法,是一套不错的方法,早已有之,不过对取穴、手法与刺激量的规范如此严谨,是自石氏始。例如内关与三阴交的选用,除了应用神经刺激之外,也是传统配穴,有祛痰除湿活络,滋阴清热开窍的作用,是对症治疗。不过私以为,不是特殊情况的话,中风后遗期的病人,传统取阳经腧穴加功能锻炼的方法,还是应该作为常法。
三阴交治内伤杂病,我常用的方法是在胫骨内侧后方,不贴骨缘,垂直进针,有沉重或微麻的感觉为度,在此基础上再行手法。刺胫神经的方法,用治伤科或神经障碍,手法尽量轻,以有电感,能忍受为度。另外,三阴交治男女下元之病,可用作诊断穴,临床曾治多例男子前列腺病变者,在三阴交胫骨边缘处,偶有细小阳性结节,此时可贴骨缘进针,针尖向膝部卧针平刺,穿过或刺入皮下结节,症状可一次而止。
不仅三阴交,大部分穴位在应用时,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刺法会稍有差异,传统来讲是各家手把手教的经验与传授,现代针灸学著作中讨论的比较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29 1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29 21: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30 08: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明堂振衣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