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诊治食管病的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1205 | 回复6 | 2005-1-11 00: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蒲亭逸仙在 2005/01/11 00:47am 第 2 次编辑]

   徐景藩教授从事脾胃病临床30余年,对脾胃的生理病理和辨证用药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是脾胃病专家。诊治食管病的的经验,颇有指导价值。

   食管自咽至胃,《难经集注》称为“胃之系”。《医贯》所载“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不仅说明食管的解剖特征,还指出其具有“柔空”的生理特点。

    食管功能性疾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功能”与器质之间有时不易截然分开。不少“功能性”疾病到一定时间就会发展成器质性病变,所以,在“功能性”阶段就应加以重视,给以积极而认真的治疗。
  
    关于吞咽不利,应归属于“噎证”范畴。从临床主症而论,大致有以下几类证候:
    气郁证:治法宜理气解郁,和胃降逆。常用方如木香调气散、解郁合欢汤、新制橘皮竹茹汤等。如因心肝气郁、心神失养者,还可佐以甘草、小麦、大枣以甘缓养心。

    肝胃郁热证:治法宜清泄肝胃之热而兼理气和胃降逆。例方如左金丸、济生橘皮竹茹汤等加减。

    痰气交阻证:治当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常用方如半夏厚朴汤加减。
    气滞血瘀证: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此类患者一般症状较多,用药亦须随证加减。
    还有几味宣通食管疾患的药物,如鹅管石、娑罗子、橘络、通草、急性子(凤仙花子)、威灵仙、王不留行等,都是在临床上常用而较有效者。如鹅管石能治胸膈痞满,与母丁香同用,具有扩张食管的功用,如无母丁香,用公丁香也可;娑罗子行气而宽胸膈,且能宣通心脉、宣通食管,对胸骨后隐痛、刺痛,或兼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连及心前区疼痛者,用之有效;橘络宣通气血,善治胸膈疾患,虽非主药,但轻清善行,久服无弊;通草入肺、胃,甘淡而凉,凉而不寒,也是食管病具有宣通功用的辅助药;急性子功擅破瘀通利,散结软坚;威灵仙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也是治疗食管疾病的常用良药。王不留行功擅行水化瘀,对食管疾病痰瘀互结者,疏通之功甚著,且无副作用。
  
    凡是食管有炎症(包括食管憩室炎),治疗性药物力求能在食管稍稍停留,使药物对食管粘膜直接起作用。徐氏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种服药方法,就是卧位粉糊服药法。
  根据病证而处方,汤药要求浓煎,头煎和第二煎各浓煎成150毫升左右。每次药液中加入藕粉1~2匙。(如无藕粉,可用山药粉、首乌粉或米粉代替)充分调匀后,文火加热,边煮边搅,煮沸而呈薄糊状半流质药,盛于碗中,置于床边。病人解衣卧床,左侧卧、平卧、右卧位、俯卧各咽一匙至二匙,余下的药可以仰卧时吞服。服药毕,温水漱口吐去,卧于床上,稍稍翻身,半小时内不饮水,不进食任何食品。若是晚间服药,按上法服完后即睡,作用尤佳。

     人在直立或坐位时服药,迅即经食管而入于胃中,所以改进为卧位服,加上粉糊的粘性,可有利于直接作用于病所。藕有清热凉血之功,藕粉性粘,兼能“护膜”。若患者胸骨后隐痛、刺痛,痛位固定,证兼瘀滞者,还可在药糊中调入参三七粉每次1~1.5克,或云南白药每次05~1克。如诊断为食道憩室炎症,可按X线片上所示,卧位服药后向憩室凸向的一侧睡,腰臀部稍垫高。10~20分钟后转向对侧卧20分钟,此时抽去枕头,使头部位置低,20分钟后再加枕头。这样,可使药物先作用于憩室部位,再使之流出。

    按上述方法服药,对食管炎症、溃疡等疾患,可以提高疗效。至于有的病人嫌药味较苦,可以放少量白糖调匀后服。但糖量不可多,特别是舌白、胸闷较著,有痰咯出者,最好不放白糖。
杏林新枝 | 2005-1-11 17: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景藩诊治食管病的方法

谢蒲亭逸仙老师.对食管疾病患者,这个服药方法很好,以后我会应用的。
蒲亭逸仙 | 2005-1-11 23: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景藩诊治食管病的方法

    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使患者受益是医生的天职。
刘雪鹰 | 2005-1-12 14: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景藩诊治食管病的方法

继续学习
使患者受益是医生的天职。
刘雪鹰 | 2005-1-12 14: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景藩诊治食管病的方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刘雪鹰在 2005/01/12 04:59pm 第 1 次编辑]

[原创]治疗食道炎新验案一则,一剂而获得显著疗效,三剂而愈。
患者男,28岁,2004.6.12初诊:
    吞咽艰涩,水饮难下半年余。经西医检查确诊为食道炎,兼有浅表性胃炎。来求中医诊治。咽喉至胸脘部,每于勉强饮食时感觉干热疼痛,口粘泛酸,脘痞嘈杂,舌红苔少,脉弦沉而细。
既往饮食习惯好酒食厚味。
诊断:噎嗝,嘈杂。
处方:海螵蛸25克,枳壳15克,黄连6克,吴茱萸12克,青皮15克,陈皮15克,法夏15克,厚朴15克,玄参15克,麦冬20克,白术15克,枝子15克,黄芩15克,茯苓15克苡仁30克,扁豆30克,神曲15克,牛膝12克,甘草10克。
    药物放搪瓷锅内,冷水(适量)浸泡最2小时后,再放火上煎药,以锅开为准计时,25分钟后倒出药液,再加适量冷水煎煮约25分钟后倒出药液,然后再加适量冷水煎煮约25分钟后倒出药液,三次煎出药液混合后摇匀分为三份,一份约250ml,于早晚各一服。是药为一天半的药。为何???患者刚做了西医检查,经济拮据,暂时只能拿一剂药。
后患者于昨日(2004.6.23)复诊:
    言前方服用后诸证皆减,尤其是吞咽,自药服用完当天晚即犹如常人。自思当继续服药以求巩固疗效,奈何远在山区煤矿,不方便下山。近觉其病复发,吞咽又觉困难,但比治疗前艰涩疼痛难忍之况---轻的多。腹中肠鸣不快,失气则舒,其实为病未尽除也,续用前方,给予两剂。服用方法同前。
再次复诊(2004.6.26)复诊:
说病已经好了,特意来表示表示感谢。
我又给予四剂药以补正固本,处方如下:麦冬20克,玉竹20克,黄精20克,黄芩15克,青皮15克,陈皮15克,法夏15克,厚朴克,白术克,茯苓15克,苡仁30克,扁豆30克。煎药方法如前,但时间为30分钟。
长期医嘱:
食疗调理:每周一次食疗调理:当归羊肉汤。
注意:禁酒,忌辛辣肥甘厚味。半年后再做一次检查。恐食道炎隐发。
[原创]治疗食道炎新验案一则,一剂而获得显著疗效,三剂而愈。http://www.37c.com.cn/community/forum/showtopic.asp?TOPIC_ID=83976&topicpage=1&Forum_ID=26&sdt=&order=desc&by=T_AtTop,T_DATE&jinghua=&action_batch=
刘雪鹰 | 2005-1-12 14: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景藩诊治食管病的方法

辨证分析:
久有饮食不节,嗜好肥甘,嗜好饮酒。
辛热者,伤津耗阴。酒水辛热,非但伤津耗阴且直伤食道,日久则食道失于濡润而痉挛,伤津耗阴日久必然胃肾阴亏,以至噎嗝。
肥甘者,酿痰阻气,中焦郁阻,脾胃不和,秽浊上泛,是以口粘,气郁则热,热则酸矣,喷门当闭不闭,是以泛酸。痰气交阻,胃中有热,而又有阴津亏耗,虚实夹杂为患,是以苦嘈杂而莫可名状。
脉象:弦沉是为气郁于里之象,弦细为痰气交阻之象。舌红少苔,舌边红皆为内热之象。

诊断:噎嗝,嘈杂。
治法:开郁制酸,健运化浊,润燥保阴。
处方:
海螵蛸25克,枳壳15克,黄连6克,吴茱萸12克,青皮15克,陈皮15克,法夏15克,厚朴15克,玄参15克,麦冬20克,白术15克,枝子15克,黄芩15克,茯苓15克苡仁30克,扁豆30克,神曲15克,牛膝12克,甘草10克。
组方原则:
其病乃属本虚标实,标有气郁,痰湿,秽浊上泛;本有津亏阴耗。故拟方以开郁理气制酸,健脾助运化浊,润燥保津护阴为法。
    本病矛盾所在,常常使为医者异常棘手,病已属重证,即有津液亏耗,若不护阴,则惟恐病进而变生他病,是则难救矣,然中焦本有痰气交阻,复以滋腻之品碍其脾胃,亦使其病进而更重矣。据其病位在脾胃,依余调脾胃之大法---腑以通为用,后天以健为首,参详诸证,揣度所学,深思熟虑,巧用制衡,经选适证之药配伍成方,幸不辱为医之名,药下即得显效。今不揣鄙陋,特意奉上配方原理,以期同僚参考。
方中首选海螵蛸,枳壳,黄连,吴茱萸,四药共为君药,海螵蛸制酸而有解痉之功,以为首选,一则制胃酸,二则解食道之痉挛;枳壳破气化积,化痰除痞,复以朱丹溪名方左金丸合用为君,是则开郁理气制酸之法备矣,臣以牛膝,助海螵蛸解痉之功,以青皮,陈皮,法夏,厚朴同助君药开郁之力,以白术,茯苓,苡仁,扁豆健脾化浊。佐以玄参,麦冬,黄芩;一则滋亏耗之阴以濡润食道,一则防诸多理气药游走动火伤阴。使以甘草调和诸药,是方成矣。诸药共用为伍,而收开郁制酸,健运化浊,润燥保阴之功,药证相对,是以其病得除。
君药:海螵蛸,枳壳,黄连,吴茱萸
臣药:牛膝,青皮,陈皮,法夏,厚朴,白术,茯苓,苡仁,扁豆
佐药:玄参,麦冬,黄芩
使药:甘草
蒲亭逸仙 | 2005-1-12 17: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景藩诊治食管病的方法

不错的医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