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学习态度(1)— 什么是“知识分子”?

[复制链接]
查看1038 | 回复4 | 2005-1-29 23: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态度(1)— 什么是“知识分子”?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对于任何一种专业的学习都是不能忽视的。对于《后现代理论医学》的学习尤其是这样。因为现实的情况是,许多现代医学的专业人员,他们没有一点系统理论的知识,但是,他们没有一点希望学习这些知识的愿望,而是对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后现代理论医学给予简单的拒绝。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不能理解一个自称为知识分子的人,怎么可以拒绝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而且,更有甚者,在已经知道自己知识有漏洞的情况下,还坚持认为自己是学术的权威。这就是态度问题。因此,我不得不用一些篇幅来说一下态度问题。另外,由于《后现代理论医学》牵涉到的知识面比较广,也许一些医务人员读起来会有困难,故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些学习的方法,或许会有所帮助。




许多人以为有知识的人就是知识分子,所谓有知识,就是读过基础教育和某项专门技术教育。具体讲,高中毕业,就叫做有知识,大学毕业就是标准的知识分子了。这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标准不能算错,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个标准应该有改变,人们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概念应该有新的认识。前面所讲的,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概念是在大多数人还没有知识,不能读书的情况下产生的,所谓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有基础教育的水平,如中学(高中)毕业,而主要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是大学毕业生,即过去无文化、文盲或中学水平的体力劳动者已被大学毕业生取代,在企业起骨干作用,在科研中起带头人作用的人,不但要有大学毕业水平,一般要有博士、博士后的水平才可以,这是表面上看的变化,而在内涵意义上,因为高等文化的普及,特别在西方发达国家,只要你有钱,并愿意学习,得到博士学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博士之多,博士也失业的事是很正常的事,这样,你不可能因为有了学历,有了某种专业技术知识就称为“知识分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含更强调总结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即更强调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能力。

创造性脑力劳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学能力。一个人要获得知识,必须要学习,而学习有二种,一种是向别人学,一种是自己学。在学历教育的时间内,学生们是以向老师学为主的,而学历教育之后,参加工作之后,不再有人主动教你知识的时候,你是否还在学习?是否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在不断地增加知识?一个人以为通过了学历教育,就可以自称为知识分子,这是不够的。现在的标准是,你必须能不断地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才可称为知识分子,这里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的积累数量日益增大,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你不能自己学习,自动更新知识,那么学历教育所给你的知识很快老化失效,你还能称为知识分子吗?只能称为图书仓库,或旧书仓库。要想做到不要别人教,自己可以学到新知识,这就需要有一种能力,叫做“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也是在学历教育中,在被动学习中,逐渐学到的。这里就有一个辩证法,学历教育阶段,是老师教,学生学,对学生来讲属被动学习,但是,除了被动学习到具体的知识内容外,还应学到一种叫做“自学能力”的东西,准备着一但离开学校,自己可以独立地去继续学习,继续前进。对此事,学校也有责任,学校不但要教学生一些具体专业知识的内容,还要教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离开学校后,能成为独立泛舟学海的知识分子,自学能力,自学过程,所达到的目的就是更新知识,吸收新知识,即把已有的知识掌握到自己手中,很明显这还不能算作创造,所谓创造,就是推动科学技术前进,向未知领域进军,取得别人没有的新知识,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第二种能力,所谓创造能力,就是在吸收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现有知识的矛盾,漏洞,并沿着这个缝隙钻进去,分析出这个矛盾存在的原因,你就创造了新知识。

这样,我们就知道,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有两个标准:第一条,全面掌握现有知识。第二条,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所谓的知识分子,他们只是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些知识只不过是该专业的一部分知识,还没有达到知识分子的第一条标准,而第二条标准更是从未想过。如果我们现在每一个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能用以上知识分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鞭策自己,那么,自己就会更谦虚,就会更多地去学习,提高自己,使自己向真正的知识分子更加靠近,那么,你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也会越大。我们这本书要向读者介绍一门叫做“后现代理论医学”的新知识,如果读者自认为已经是一个专家、学者,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已经站在人类知识的最高峰,不需要再增加什么知识了,那么,就没有可能接受我这里所介绍的“后现代理论医学”。所以,我认为在看我的书以前,应该先讨论一下“什么是知识分子”的问题,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读书这个问题中矛盾的两方面,一个是书,另一个是读书的人。一本书能否被接受,除了书本身内容的好坏以外,读书人自己是否有接受这门知识的水平,或者是否有接受新知识的谦虚态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知识分子是两个事情的载体:知识分子是科学发展的载体;知识分子又是生产关系的载体。知识分子是科学发展的载体,这就是说知识分子在科学研究中要按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科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现在,科学的主体还处在分析研究阶段。还原论是现阶段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对象都被分割成越来越小的部分,而与此同时,知识分子也就只能在越来越小的学科范围里工作。现在,许多研究认为这种只有很狭窄知识的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知识分子本来的资格,已经变为“白领工人”。知识分子作为生产关系的栽体,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时做出一些惟利是图的事情来。这种事情除了当事人本身的原因外,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客观原因。这样,有两个客观原因使知识分子越来越变得知识狭窄而惟利是图。生产关系的问题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我们只能就自然科学的发展来提出我们的意见。我们认为,机械论科学的发展已经走到尽头,系统论科学的出现将使知识分子再一次从分析走向综合,也就是说,系统理论将使知识分子再一次走上综合知识的高峰。从这个意义上讲,系统科学是挽救知识分子的一个机遇。

面对一门新知识,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想知道这门知识是否正确,而不是想一想自己是否知道这些知识。如果在我们还不知道这门知识的情况下来讨论这门知识的正确性,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门知识一定回被否定。因为对于这样的评论主体来讲,他所依据的思维逻辑是:我是学术权威,所以,我头脑里的知识都是正确的,那么,凡是我不知道的知识都是不正确的或是根本不存在的。很明显,这样的思想方法和态度是不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一门自己不熟悉的新知识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知道这门知识。如果自己还不知道,那么,就先学习这门知识,待学习以后再来讨论这门知识是否正确。

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的同学没有见过山。那时北京的城市还小,环境污染也没有现在这样严重,因此,站在学院路上向西望去,就可以看到西山,高低不同的山峰连成一条曼延不断的曲线。文革时不上课了,我们到香山去玩,那同学登上主峰鬼见愁以后,看到周围连绵不断的山峰惊叹道:哇!原来山的后面还有山啊!这时我奇怪地问他,那你说山的后面是什么呢?他说,他原来以为山就像一片剪纸立在那里,在这片剪纸的后面应该还是一片平地。这时我告诉他,这就叫:山外青山楼外楼。

这句诗出自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原诗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原诗中只是一句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后来被用来说明社会中能人之上还有能人的现象,告诫人们不要有了本事就骄傲。我现在用这句诗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不要骄傲,只有这样,才能有学习新知识的可能。在我自己几十年的工作中,我提醒青年医生的方法是让他们到图书馆里去看一看,看那里有多少书,自己看过多少书。我常为一些人担心,因为他们所读的书不到书库存书的万分之一,却敢于以真理和权威自居。
仲景门下狗 | 2005-1-29 23: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学习态度(1)— 什么是“知识分子”?

学习态度(2)— 医生是不是知识分子?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目前,社会上的一般认识,认为医学是自然科学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专业,象基因疗法与介入疗法等,简直就是高科技的代名词,因此,从事医学工作的人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高级的大知识分子。但是,实际上,医学专业是一个宏观的复杂的大系统。其中包含多种成分和不同性质的工作。我们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指,研究性与生产性的区别。关于研究性,一般人都很理解,那么,在医学中怎么会有“生产性”呢?这主要是指临床工作的性质,实际上与工厂中生产线上工人工作的性质相同,因而说具有生产性。目前,临床的医生,掌握了一些疾病的症状表现和诊断标准,有患者来就诊,就将患者的症状表现和各项检查结果与标准一对,对上了,再按该疾病应有的治疗方案给予处理。如果患者的情况与自己所掌握的一些疾病的知识不相符,就将病人推出,令其到其他有关科室再去诊断和治疗。这样,其实每一个科室就是一条生产线,这里面,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都是前人研究好、定好的,不需要医生再动脑研究,而且事实上,基本上是不允许医生随便改动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的。当然医生也要动一些脑子,这就是将患者的情况与标准对照,但这是每一个最简单的生产岗位都具有的基本职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床医生与生产线上的工人没有什么两样,这就是医生工作的生产性,当然医生工作中也有属于研究工作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即总结以前的治疗经验,研究新的诊断标准和新的治疗方案,但是,这种工作,属于少数确有条件的医生,不是大多数临床医生的职责。总之,以上分析指出,医学工作有两方面性质,既有研究性,又有生产性,而大多数中下级医院的中下级医生,是属于生产性的工作。国家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按现在的医疗水平,将患者处理好,这就叫完成任务。也许有人心里不平衡,说我是大学毕业,我是有高级职称等等。但是,这也只不过是给自己获得了一个“白领”工作的机会而已,而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大批无学历的“蓝领”工人的岗位被有学历的白领知识分子所取代。这部分人,虽是白领,但却是工人,所以叫白领工人。我们大多数临床医生,实际上属白领工人,我们明确这个概念的目的是打消一部分人盲目的骄傲心理,尽量使自己通过不断的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也使自己尽量能多做一些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作一个名符其实的知识分子。
仲景门下狗 | 2005-1-29 23: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学习态度(1)— 什么是“知识分子”?

学习态度(3)— 学习的目的是创新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学习,按其原有的字面的意思,当然是学习前人已经创造的知识,就是把已有的知识装进自己的头脑中去,这个过程如同向计算机中输入资料的过程。资料输入的量的多少,是评价一个人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标准,然而,这种学习方法,其最高结果是什么呢?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达到前人已经达到的水平。能做到这一水平,已经是很好的,但是,正如前面第一个问题中所讲的,这其中没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作到这一点,只能算个“白领工人”水平,还不够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的研究人员,专家的水平,而这个创造性脑力劳动的标准就是突破旧知识的束缚,进行“创新”性质的脑力劳动,继承旧知识,和创新新知识两者的关系是什么?许多人认为创新很神秘,好象天上掉馅饼,不知从何下手。我们这里所要指出的是:①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基础的,不可能脱离旧知识,所以,要想实现创新,首先要学习、继承、掌握好旧知识,掌握旧知识的过程,就是通常大家所知道的被动学习的过程。但是,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完全、彻底的被动学习,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达到旧知识领域中的最高水平,而不会出现创新。这就引出我们要说的第②个问题。我们对旧知识抱着什么态度的问题。和我们学习旧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对旧知识的态度是,以为旧知识已经非常高级,非常现代,对旧知识非常崇拜,对旧知识领域的专家非常崇拜,以那样的权威梦寐以求——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学习的最后结果,当然是旧知识的继承人,你当权威的理想会实现,一但头脑中灌满了旧知识,你当然就是旧知识领域的权威。这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首先在学习之前,就不知道,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差别,不知道知识会老化,知识会变旧,旧知识会被新知识代替,而这个知识老化、新知识必将取代旧知识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事实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思想产生,即:旧知识,不论现在看起来多么高级,多么现代,它肯定有缺点、有漏洞,还能再发展,否则,它怎么会被新知识代替呢?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在学习旧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不会完全平静,不会真正专心一意,我们就会时刻注意发现旧知识的缺点和不足在什么地方——既然旧知识,客观上是有缺点的,那么这些缺点一定会被有心人发现,那么当你发现了这些缺点,同时,你也就有了一个比旧知识进步的新的想法,要不然,你怎么会发现旧知识的缺点呢?到了这个阶段,学习即告结束,这时,你已经掌握了旧知识,而且还发现了它的缺点与不足,下一步你会专门研究这个缺点,完善你自己的新想法,一旦这个工作完成,你的一套比较成熟的新知识就出现了。总之,很简单,同样是学习,有两种态度,两种目的,两种方法。抱着创新目的的人他的方法就是一边学习旧知识,一边给旧知识挑毛病。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要提倡的学习方法。
仲景门下狗 | 2005-1-29 23: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学习态度(1)— 什么是“知识分子”?

学习态度(4)— 学习内容的选择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前面已经提到,要想做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不能以学历教育为满足,因为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必须要不断在工作中自学,学习的目的,不单是要掌握现有的知识,而且还要抱着一个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继续创新的目的。现在我们讲,如何评价现有知识,如何正确选择学习的内容,即选择学习的“课本”、“教材”。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东西,这样,现存的知识就成为一个按时间,按技术水平不同而组成的系列,但是,任何知识自身却是说自己如何先进,如何正确,这个“新旧”,正确与错误,是由我们主观排列而成的,这样,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对某一项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的评价,实际上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不是由科学技术自身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自身的认识水平决定的,所以,这就又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学习之前,还有个“教材”的选择问题,这个选择又与自己的学习水平有关,因此,在学习开始之前,应对学员进行教育,使他们知道对现存的知识而言,哪个知识是最先进的,是应该学习的。学习内容是有时间性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先进知识,所以,不同时间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现在我们说的,就是在世纪之交,对于医学来讲,什么知识是最先进的,我们按以下思路分析这个问题:

①知识的出现、发展、成熟,即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感性认识,经过分析研究,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医学宏观上说,也是一个认识,因此,它也应该有这三个阶段,现在看来,中医学属感性认识阶段,西医学属分析研究阶段,那么,还缺少一个理性认识阶段。

③现在,大部分人都把西医学看作是医学的最高理论,甚至于向基因技术介入技术,被看作整个科学技术中最先进的,可以作为高技术的代名词,难道这样的科学技术还不算作“理性认识阶段”吗。目前,人们把现代西医称为医学的最高“理论”这“理论”二字混淆了“高技术”与认识论中所讲的“理性认识”的界限,如果我们把现代西医看作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那么,这些技术再高,再说它是什么理论,它也是属于第二阶段,就不是认识史上的“理性认识”阶段。

④再有需要强调的是:医学是应用技术,不是原创科学,医学不能自发地产生更不能“自发”地发展,医学是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的产物,具体讲是人们首先要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些学科内研究出一定的成果,然后应用到医学中来,才产生了医学,一切的医学“理论”,不过都是当时自然科学相应理论在医学中的反映、表现而已。这就是说,中医学,是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物,现代西医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这样,思维敏感的人会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西医不是中医的产物。这个说法从来没有人提过,也没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正是在这个不存在的命题的背后,揭示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前面讲,医学,作为一个认识,可分三个阶段,感性——分析——理性。按此逻辑,西医就应是在中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西医分析之后,就会产生一个医学的理性阶段,可事实上,西医不是在中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这样一来,医学的认识发展过程就没有联系了,这个问题的造成就在于医学是“应用科学”,它只是自然科学的表现而已,完成认识转化的地方不在医学,而在自然科学中,即:

自然哲学——现代科学——后现代理论科学

这才是认识发展的主线,将医学与自然科学发展主线联系起来,就是:

   

   自然哲学 —— 现代科学 —— 后现代理论科学

  (中医)       (现代西医)  (后现代理论医学)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是非常普通而常见的,因此,也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如我们家里用的电视机,一开始是9寸黑白,后来发展成12寸黑白、14寸黑白、14寸彩电、20寸彩电、29寸彩电、34寸彩电、背投影、数码系列、液晶、等离子等等。在我们的客厅里,电视机不断的更新换代,然而,电视机的这种更新,并不是在我们家的客厅里完成的,它是在电视机厂完成的,甚至于也不能说是在电视机厂,而应该是在电子科学研究所完成的,电视机厂是技术的用户,我们是生活中的用户,电视机厂用技术,家庭用功能。

⑤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范围局限于医学内部的研究,无法推动医学的发展,这就如同我们家庭用户无法使电视机从黑白变成彩电一样,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现代西医的阶段,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所能作的事有两件,一个是看一看现代科学中还有些什么技术能够应用到医学中,而暂时尚未应用,那么,我们将这个转化工作完成,就会对医学有重要发展。第二个,看一看现代科学是否已经向后现代理论科学阶段发展,如果发展了,后现代理论科学已经出现了,那么就看一看后现代理论科学的基本理论如何向医学引进,这个工作,现在尚属空白,空间无限,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也正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⑥总之,现在有两件事可做,一个是继续将现代科学技术向现代医学中引进,如基因技术,介入技术,但是,这个空间已经不大了。第二是研究现代自然科学向后现代理论科学发展的问题,并将后现代理论科学向医学引进,创立“后现代理论医学”,这是全新的新工作,前途无限。
尖爱情渗 | 2014-5-7 22: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贪钱无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