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穴位可以治病(7)呃逆的对症治疗

[复制链接]
查看1550 | 回复3 | 2006-11-4 21: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呃逆的对症治疗
    一位先生,四十五岁,二个月前发现午饭后非常困倦很想睡觉,同时右腿、右臂发麻,走路无力,经医院脑XT检查:为右脑腔隙梗塞,颈椎XT检查:为三、四、五、六节膨出。病情确诊后在家滴流,滴流的药物为扩张血管药,药物已注明对胃部有刺激作用,滴流几天后病情不仅没见到好转,又开始出现呃逆,而且呃逆发展的越来越重,呃逆时根本无法控制,呃逆发出的声音非常宏亮,搞的头晕脑胀,当时如果不用手拍后背,真有一种内气欲绝之感,有时呃逆时口吐食物。
    来家诊治后,经诊脉为脾、胃气虚。治疗的第一天到第六天因脉象虚,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采用常规的相补的方法治疗,治疗后效果不十分明显,治疗第七天改变了治疗方法,采用相泻的方法治疗,治疗后呃逆立即得到控制,仅此一次治疗,以后再也没有复发。
   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隔,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主的疾病。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哕证”,系由胃气上逆所致。胃处于中焦、上贯胸隔,以通降为顺。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气外袭则胃寒;或过食辛辣,食滞胃火则胃热;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久病脾阳虚惫,痰浊中阻;或热病胃阴被灼,虚火上逆等原因,均可以引起呃逆。西医称呃逆为隔肌痉挛。
    本病主要表现为呃逆短促、连声频繁、可持续数小时不停,严重者甚至昼夜不停;也有间歇性发作,延至数周或数月不愈者,妨碍言谈、呼吸、睡眠。
张先生在发生呃逆的前五、六天里,脉象中的病脉均在脾胃,而余脉平,这种脉象说明病因在脾胃,脾胃的脉形有时为虚,有时为实,有时虚实相间,这种脉形是说明病情的轻与重。根据这种脉象和脉形,在治疗中一般采用常规使用的相补的方法治疗,即首先调整脾胃经络,因脉虚“虚则补之”,然后,调整心包、三焦、小肠相补,几天来运用这种方法治疗后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有时在治疗的中途就发生呃逆,因上不来气不得不坐起来,用手捶后背让这口气上来,然后大喊几声病情才得以抑制。据此病情分析,脉象为脾胃虚,当然要调整脾胃经络,然后,在调整心包、三焦、小肠经,治疗后的脉象为平,按常理脉象为平时,是脏腑阴阳平衡的标志,病症应该有所好转,但与事实相反,病情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说明在病因的判断和治疗方法上有误,对病症及病因应做出了重新分析和判断。
   呃逆有寒、热、虚、实之分,张先生的呃逆为用药所产生的并发症,胃气上逆,而且有呕吐物,几天来整体脉象、脉形稍大,这种病脉为实症,病脉始终出现在脾胃上,应确诊呃逆的病因在脾胃。呃逆在症状上各不相同,胃寒则呃逆声缓,胃热呃逆则声宏亮。《素问.宣明五气论》云:“胃为气逆,为哕。”哕即呃逆。陈无择《三国方》云:“大抵胃实则噫,胃虚则哕,此由胃中虚、隔上热,故哕。”《丹溪心法》云:“古谓之哕,今谓之呃,乃畏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亦有热呃,亦有其他病发呃者,视其有余不足治之。”明.李延《医学入门》云:“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入于小肠上口。”可见只有胃降才能使经胃摄纳腐熟后的水谷及时下传至肠,并将糟粕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故曰:“胃司纳食,主乎通降。”“胃宣降则和、”“以降为顺”等等。
    这些论述充分认为:呃逆的病因在脾胃,因胃失和降所致,脉象也充分反应病因在脾胃。呃逆的声音洪亮又为胃热,下焦不通也严重的影响脾胃的正常排泄功能,致使胃降无力饮入食物上逆。因此,应调整原来的治疗方法以“泻”为主,以其子泻其母,首先调整脾、胃经络,使脾、胃经络阴阳平衡,然后,再调整肺、大肠经相泻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又在小肠经的天宗穴,脾、胃俞穴;小肠、大肠俞穴拔火罐,通过火罐的负压作用,使大、小肠排泄功能加快,减少脾胃的压力。按新的治疗方法以后,仅十几分钟便出现好转的迹象,如,胃肠的蠕动加快,出现肠鸣声,不断的向外排气等,呃逆立即停止,接着又开始出现正常的打嗝。运用新的治疗办法后,仅治疗一次就立见功效,以后在也没有复发。
    为什么采用“泻”的方法会出现如此的奇效?
    1、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在脏腑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当胃失和降,脾、胃的功能失调,致使胃压升高,就不能将初加工的饮食物输送到小肠的上口,造成饮食物上逆;2、小肠、大肠位于人体的下焦,小、大肠的功能失调,势必造成肠气上逆,增强脾胃运行的阻力。张先生因药物的副作用导致脾胃的功能失调。脾气升清、以升为顺,胃气降浊、以降为顺,这是脾胃运化的基本规律,当脾胃功能失调以后,其下行的脏腑功能也随之降低,所以,用相补的方法补其脾胃,使脾胃的运转功能增强,但肠的运转功能没有得到加强,所以,治疗的效果不佳。采用相泻的方法,调整大肠和小肠的经络,增强肠气的蠕动功能,才能达到“以顺为降”的目的。
    胃的主降功能,是以胃腑阳气的温煦、推动及阴液的濡润为基本条件,阳气阴液互为作用,才使得胃中的饮食物得以腐熟、润降。但胃气的和降与诸脏器的功能密切相关,如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运化升清、肝胆之气的疏泄生发、肾中阳气的温煦、摄纳及大小肠的传导下行等。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维持整体的相对平衡。当胃的阳气过盛,势必造成阴液减少,出现脏腑的阴阳不平衡,以采用“泻”的方法为主,促使脾、胃过盛的阳气下降的同时阴液增加,使之阴阳平衡;加之在小肠、大肠经的腧穴拔火罐,通过负压的物理作用,调整下焦脏腑器官的功能为辅,使传输饮食物的上下脏器畅通无阻,才出现排气的可喜现象,呃逆得到有效的控制。
   经过临床证实:不管脾、胃出现何等脉象,都应该坚持“以其子泻其母”的原则,全面调整患病脏腑的经络,减轻胃部自身的压力,增强肠壁的蠕动,使下行通路畅通无阻,“泻母法”是治疗呃逆的好方法。
   辽宁 李青山 邮箱:lqs1944@163.com
[/watermark]
蒋新民 | 2006-11-6 12: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穴位可以治病(7)呃逆的对症治疗

经过临床证实:不管脾、胃出现何等脉象,都应该坚持“以其子泻其母”的原则,全面调整患病脏腑的经络,减轻胃部自身的压力,增强肠壁的蠕动,使下行通路畅通无阻,“泻母法”是治疗呃逆的好方法
利用经络图示仪的测图示分析、以及用其拆分头进行k.c.f.治病的规律均支持上文的补泻法则,其原由很有必要探寻。
蒋新民 | 2006-11-8 21: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穴位可以治病(7)呃逆的对症治疗

呃逆的对症治疗
是好文应该多品悟!
善尔纲 | 2015-2-12 11: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才下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