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三脉同诊救危症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三脉同诊救危症
[复制链接]
196
|
0
|
2019-8-21 05: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患者邵某,男,63岁,农民。2009年3月21日上午在田间劳作时突发呆滞不语,约十分钟后又似乎清醒,而回家休息,时而烦躁,时而抑郁,渐至神志欠清,先后前往多家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予抗病毒、抗感染、降颅压,经10多天治疗无效,且阵发性角弓反张,呼叫不休,而予以抗癫痫(多次注射镇静剂巴比妥类药物),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与对症治疗,未见效,意识障碍加深。4月3日,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劝其家属放弃治疗。4月11日,延请湖南省名中医、常德市第二中医院吴忠文前往家中诊治。诊见:神昏谵语,颜面似潮红,双眼及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强直抽搐,腹胀拒按,小便失禁,已数日未见大便。舌红,腐腻苔,寸口脉细数,切双趺阳脉滑实有力,双太溪脉稍微有力。即曰:“胃肾二气尚存,可救。”遂收入院。入院诊断:春瘟,证属痰火扰神,湿浊中阻。
吴忠文认为,患者神昏乃温热疠毒入里,毒火灼液成痰至清阳不升,湿浊中阻病入卫气之间,治当首先运转中州以除湿豁痰,开窍醒神,拟三仁汤加减。处方:杏仁12克,豆蔻仁6克,薏苡仁15克,通草10克,厚朴15克,竹叶8克,滑石15克(布包),甘草3克,胆南星8克,法半夏10克,水牛角25克,石菖蒲8克,郁金12克,连翘15克。连服2剂,咳吐黄绿浓痰一次。患者神志稍清,问而能答,但不知所云。
会诊所见:小便失禁,大便已8日未解,腹胀拒按,可见肠型,余症同前。舌红,苔黄燥少腻,寸口脉细数,趺阳脉滑实,太溪脉微有动。经治见中州运转已启动,但见其邪有化燥之势。以小承气汤通腑祛邪,使疠毒随便而去。处方:枳实12克,厚朴20克,生大黄8克(后下),12小时连服2剂,得大便,下燥屎2次,腹胀拒按缓解,肠型消失,神志较前转清。续予三仁汤加减,方同前。共服6剂,患者咳吐浓痰由黄绿转白,神志明显清醒,但渴而喜冷饮,饮食渐进。舌红,苔薄黄少津,寸口脉滑,趺阳脉似浮滑稍有力,太溪脉缓而有力,此乃胃气已振,肾气渐复。
再次会诊,吴忠文曰:“至此,活矣。”温热疠毒虽大除,但热毒已耗液伤津,故见渴喜冷饮。拟竹叶石膏汤合越鞠丸清余热兼解痰火湿郁。处方:竹叶12克,生石膏15克,法半夏10克,白泡参15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炒栀仁8克,郁金12克,湘曲15克,川芎10克,水牛角20克,粳米一勺(注意火候,米熟汤成)。共服9剂,能自进食,二便如常,但仍渴喜冷饮,多食易饥,续拟中医方补气生津,清余热而救治成功。随访至今,无后遗症,无复发。
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趺阳脉学·下篇·断疾病预后》曰:“诊趺阳脉对疾病预后起着决定性判断作用,有着预测吉凶生死之重要性。”三脉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三脉同候多用在寸口无脉或观察危重病患者时运用。若寸口脉微弱,但趺阳脉有力,示胃气尚存,有救治可能;若无,则胃气绝,难救。而太溪候肾气,先天之本,存则若树之有根,无则根断,难救。临床实践证明,危症三脉同诊有生死相关的诊断意义,是中医临证时决断生死,救治危症的一大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儿科
医理探源
中医资源
慢性咽喉炎治疗中心
喀喀喀2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