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信息时代如何认识中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信息时代如何认识中医
[复制链接]
124
|
0
|
2019-8-23 00: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不同的症状空间概念、不同的出发点,导致中西医对待同一临床特征、同一疾病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及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处理临床医学诊断数据方面,图像视觉信息占到70%~80%。在中医临床方面,中医的望诊、舌诊、面诊以及脉像仪所记录的脉搏波等,都是视觉信息。可以说,具有图像含义的方块汉字是一种最适宜培养人类视觉器官处理信息能力的文字。因而,作为重要信息载体的方块汉字并没有阻碍中医药学的发展。
●中医学虽然对人体系统内部的结构了解得不十分清楚,对数据的采集停留在“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上,然而,这些数据却反映了人体本身在抗争疾病过程中的状态,体现了人体整体层次上的相互联系。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人们常用当时的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来代表一个时代的特点,例如石器时代、铜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医学发生巨变
在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及网络的出现、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对人体的认识逐步深入,对人体的观察,已经从人类的视觉范围延伸到了细胞、蛋白质、基因等微观世界。人们的诊疗设备在不断地发展,从光学显微镜到计算机化的电子显微镜、从听诊器到X线机、CT、核磁;从有线内窥镜到无线内窥镜、药丸式消化道监测系统;从片剂、针剂到药丸式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外科的手术治疗已经发展到了机器人远程手术……
同样,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中医诊疗设备也在不断地发展,从原始的砭石到电针、中频治疗、激光针灸;从仅凭肉眼观察舌像发展到应用舌像仪进行客观地记录及评判;从模糊的指面感觉到能观察到的脉象图谱;从丸散膏丹到现代化的中药制剂……
总之,信息时代,人类医学技术在迅速地发展。不过,相对于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中医诊疗技术的发展速度要缓慢得多。推敲起来,其原因应该与中医获取临床信息的特点、中医临床处理信息的方法及治疗疾病的手段等相关。深入体会一下,还与中国文化及中医文化的信息特点相关。
信息时代应正确认识中医
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告诉人们,人体系统经历了1200多万年的漫长进化。通过对人类如此漫长的“磨练”才创造了今天这样精妙无比的人体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一整套防御、适应、免疫、代偿、自组织等自我康复的自动调控功能。
回顾医学史,现代西医若从1628年哈维在法兰克福发表《心血运动论》开始,还不到400年的历史。若从1858魏尔啸发表《细胞病理学》算起还不到200年的历史。中医学虽然年代悠久,若从公元前400年《黄帝内经》成书算起,距今才2400多年。相比于人类的形成历史,医学还只能算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在人类发现能治疗疾病的医疗手段之前,就是依靠自身的这一极其复杂的信息系统,使人类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疾病的劫难。如果在人体遭遇疾病时,医生能正确地调动人体自身的防病、治病能力,那将是医学的一大飞跃。因此,探索和利用人体这一复杂的信息系统的防治疾病的能力,应该是当今医学发展的前沿方向。
众所周知,人体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运用灵敏的感觉器官随时随地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例如影像、气味、声音、冷热等信息;为了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摄入各种物质与能量,通过呼出二氧化碳、排出粪便、尿液、汗液等排除废物;为了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还需要存储能量,积累经验,学习知识,不断地更新信息、经验与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告诉我们,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系统。该系统是由许多互相关联、互相协同的子系统共同组合而成,例如,以解剖为基础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子系统,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这些子系统又由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各种细胞、细胞间质等构成。而构成人体器官的细胞的数量也多得惊人,仅脑细胞就多达100多亿。这些细胞又是一些更小的子系统,它们是由更细微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构成,其中细胞膜还承担着控制细胞间物质与信息的交流。
总之,随着人们对人体这样一个开放的、巨大的、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功能的、复杂的信息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些细微物质构成的微系统之间是如何通讯、如何传递信息,最后又是如何共同来完成人体这样一个有生命的系统的正常活动的过程反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以至于使得人们从微系统间互相关联的角度出发,认识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动时感到无从下手。
针对人体这样一个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功能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医学一开始就以医生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为切入点,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望闻问切,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收集与患者疾病相关的数据,收集患者自我感觉的数据。运用人们能够采集到的各种自然药物(例如:动植物、矿物、甚至于动物的粪便、结石等),以及运用砭石、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自然疗法的手段来调控人体系统。
整个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我们的先辈在几千年的历程中,通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在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中,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应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抑制患者的致病因素,调动人体自身的防病治病能力,使人体获得康复方面的数据、经验及知识。这种以宏观现象为基础,以自然药物、自然疗法为手段,配合人体自身的防治疾病能力的医疗实践,其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为当今医学诊治疑难杂症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中医学对人体信息系统的认识有特点
中医学以观察到的人体活动数据为基础,在整体概念的主导下,将复杂的人体运动现象抽象为一个动态功能系统,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联络六腑、形体、官窍等全身组织器官,并使精、气、血、津液等运行在其中,整个机体由“神”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这样一个抽象的动态信息系统。在分析临床疾病方面又将人体的动态特征抽象为一些功能子系统,像阴阳五行系统、藏象经络系统、气血津液系统、伤寒六经系统、温病营卫气血系统等,而组成这些信息系统的对象除了形体、官窍、血、精、津液等外,一般均较为抽象,例如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经络、气、神等。
就拿其中能直观地观察到的“血”来看,《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由此可见“血”是由食物精华通过气化作用而生成的流动于血管内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生化之源在中焦脾胃,并循环运行于脉道以奉养全身。粗粗一看仿佛此“血”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血管中的“血”类似。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中医学中“血”的概念,它有“脾统血”、“心主血”、“肝藏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津血同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等含义,中医临床上还有“血郁”、“血热”、“血寒”、“血滞”、“血涩”、“血溢”、“血虚”、“血枯”、“血痹”、“血脱”、“血厥”、“血不归经”、“血不养筋”、“血不循经”、“血分热毒”、“血随气陷”等与“血”相关的概念。因此,中医学中“血”的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血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中医的“血”与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精、气、津液”及中医的临床诊疗等均相关,实际上,它还是一个体现人体动态信息特征的抽象概念。
针对人体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信息系统,中医运用四诊所获得的数据对它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定位,进而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措施调节机体的动态趋势,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使患者恢复健康。在这过程中携带着许多雏型的控制论原理。也正是这种以整体观与动态观为基础的多维动态空间的概念,使中医对机体所反映信息的认识不同于西医。
以脉象信息为例,如用脉象浮沉、迟数、强弱、滑涩、弦濡等信息来判定机体当时的状态,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动态变化等, 这是中医的动态信息空间决定了脉象属于中医学范畴的定性分析的内容。若用脉象信息来诊断心脏瓣膜疾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症等,这是西医的病症信息空间决定脉学属于现代医学病症范畴的定性分析内容。两个不同的症状空间概念、不同的出发点,导致中西医对待同一临床特征、同一疾病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及不同的治疗方法。
汉字是重要的信息载体,促进中医文化发展传承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可以推导出,“文化”是一种关于人类活动信息的记录或人类获取知识的能力。它的载体是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影像、声音等数据,以及由人类加工制造的一切实体。在贮存人类“文化”的载体中,语言与文字所占的比重最大,它们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起着沟通的作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起着保存“文化”的作用。
现已查明,世界上约有2000多种不同的民族、5651种语言,不同的民族、独特的环境创造了各自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相对于其他拼音文字,中文以成千上万个方块汉字为载体,中文是现今世上仅存的象形表意文字。将它的载体与信息时代以“0”与“1”两个符号为载体的“计算机语言”相比较,真是“天壤之别”。因为前者太复杂,后者又太简单。怪不得有些人认为“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由此联想到古老的中医也是很落后的。
1977年,钱伟长教授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一位外国教授对他说:“今后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由于你们的文字无法进入计算机,汉字将影响你们现代化,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你们。” 事实并非如此,外国教授的担扰是杞人忧天。中国人能在6000年前创造汉字,并且使它成为现今独存的象形表意文字,说明这种文字具有别的文字根本无法相比的优势。今天,中国人已经成功地将外国教授断言为不能输入计算机的方块汉字输进了计算机,而且目前汉字输入速度比英文快了近一倍。由此可见,复杂的方块汉字根本不可能影响“中国的现代化”。
是不是文字载体符号越简单语言文字越先进?这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简单与复杂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从最复杂的方块汉字到最简单的计算机中的“0”与“1”或者八卦中的阳爻与阴爻,从视觉角度来看,得到的是简单,失去的是丰富的信息。这就像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之间的反差关系一样,从高到低、从复杂到简单失去的是人类视觉器官能够处理的丰富的信息。
但实际上,人类处理语言信息与文字信息的方法是不同的,语言与文字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别,语言是通过声音起作用的,它需要人类的发声器官作为“声源”及人类的听觉器官作为“声宿”,在它们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文字只需要通过人类的视觉器官就可以发挥作用。随着人类生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时代的来临,人们利用视觉处理数据的能力在不断获得加强,据统计,在处理临床医学诊断数据方面,一般图像视觉信息占到70%~80%。在中医临床方面,中医的望诊、舌诊、面诊、以及脉像仪所记录的脉搏波等,都是视觉信息。由此可见,具有图像含义的方块汉字是一种最适宜培养人类视觉器官处理信息能力的文字。
而且事实上,复杂的方块汉字并没有阻碍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药学也并没有因为复杂的方块汉字而始终停留在2000多年前的水平上,从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到唐高宗(公元659年)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代官修的《新修本草》,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到现代的《中华本草》,中药学在不断前进。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医书《五十二病方》到现代载方96592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方剂内容在不断增加及完善。从公元前400年的《黄帝内经》成书到公元200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从公元652年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成书到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医的临床辨证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从《灵枢》到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从宋代王惟一的针灸铜人到现代的虚拟人体,随着人们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针灸、针麻、经络的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中医针灸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回顾世界文化史,人类文化有中国、希腊、印度、埃及、巴比伦、美洲等多个发源地,这些文化发源地分别孕育出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医学文化,然而,源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的医学早已由于种种原因而衰亡,只有源于古中国的中医和源于古希腊的西医至今仍继续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中医与西医是各自源于以不同方法来认识人体系统的医学,古老的中医能突破西医近百年的围剿,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使用方便、操作简捷、治疗费用低廉,以及临床疗效确实等,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具有确实的临床疗效,另外中国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
中国的农耕文化强化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中国语言文字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使中医学术易于传承,复杂的方块汉字为存储中医临床复杂多变的信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中文的“咳嗽”为例,翻译成英文为“cough”。英文的“cough”是由五个英文字母组成,将它拆为单独的五个字母“c”、“o”、“u”、“g”、“h”,这五个英文字母对临床医学信息而言可以认为是毫无贡献的。中文的“咳嗽”是由两个方块汉字“咳”与“嗽”组成的,“咳嗽”两字在“中医文化”中有丰富的内涵。金元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告诉我们,“咳为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由此可见,“咳”与“嗽”还是两个不同的中医临床信息。
由于方块汉字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每个汉字有其确实的含义,汉字之间的组合不仅保留了这些汉字的一些原来的含义,而且还拓展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关于“咳嗽”,中医临床上有风热咳嗽、风寒咳嗽、伤风咳嗽、伤暑咳嗽、心经咳嗽、肺热咳嗽、咳嗽失音、咳嗽痰盛、食积咳嗽等内容。另外,对于“咳”还有咳血、干咳、湿咳、劳咳、久咳、时行顿咳等。对于“嗽”还有久嗽、寒嗽、热嗽、风嗽、时行嗽等。中国文字的这种组合功能给存储复杂的中医临床动态信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中医思想体现了对人体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在《中国思想史杂谈》一文中提到:“中国思想与四大文化关系最为密切。这就是兵、农、医、艺,首先是技艺。因为这四个东西与中国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实际关系最为密切。中国远古打仗打得最多,中国兵书之所以出现得那么早、那么成熟,就是因为极其频繁复杂的战争积聚了大量的经验。中国的农学在汉代便已相当发达。医也是,几千年来还在用。农、医从两方面保证了中华民族发展到了十几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第一位,这从全球文化角度讲是一个奇迹。”
中医药学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对疾病的认识是从整体上考虑的。这与中医文化的整体观念是分不开的。中医学把人体的生理机能看作一个整体,进而把人体的生理机能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都是从整体上进行考虑,这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恰巧相反。现代西医学通过对神经、体液、器官、组织、细胞、蛋白质、基因等的认识,逐步深入地分析人体系统,在这一步步细化分析的过程中,由于器官与器官、细胞与细胞、蛋白质与基因等等相互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研究中,不得不舍去了这些部分相互间联系的“精华”。
中医学虽然对人体系统内部的结构了解得不十分清楚,对数据的采集至今还停留在“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上,然而,这些数据却反映了人体本身在抗争疾病过程中的状态,体现了人体整体层次上的相互间的联系。而人类的机体是经历了约1200多万年生存进化才形成的,它具有大脑皮层、神经、体液及中医的经络等多种调控整体信息的组织和功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一整套适应环境、对抗疾病、维持生存的能力。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自身的防病、治病的能力,发挥人类自身的抗病优势,这应该是当今前沿医学探索的方向。
事实上,在这方面,中医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在医疗实践中了解到人体系统内部不正常的情况往往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从体表的状态上反映出来,也可以通过患者的主诉来了解。这导致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获取数据,在一定规则的指导下,通过中药、推拿、针灸等治疗措施将人体的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中医文化正是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积累的丰富的医学文化知识。
结 语
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不断深化,虽然对于信息的定义,不同的学科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关于“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若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信息是对人有用的数据,数据是人们能够认识的一种表达形式。但是对于相同的人体动态数据,由于中医与西医处理数据的规则各不相同,所获得的信息及处理信息的方法也会各不相同。
信息时代,人们可以利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深入到分子水平的层次上去研究生命现象,但面对人体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系统又会束手无策。与此相反,我们的先辈并没有束手待毙,通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为我们后人积累了丰富的应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诊治疾病方面的数据、经验及知识。这种以宏观现象为基础,以自然药物、自然疗法为手段,配合人体自身的防治疾病的能力的医疗实践,其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为当今医学诊治疑难杂症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肿瘤治疗中心
高血压病治疗中心
临床经验
流年无殇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